中新社上海1月6日電 題:資深文博專家段勇:追索海外中國流失文物宜多措並舉
中新社記者 許婧
作為文化遺産大國,中國歷史上曾遭遇慘痛的文物流失,隨著當代國力的強盛,每次流失文物回歸的消息均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剛剛過去的12月,美國友好人士捐贈的兩尊明代陶俑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館、海外中國珍寶回流之僑界人士貢獻展在上海閔行舉行、首屆“打擊非法販運文化財産國際日”主題展在上海大學舉行......多個有關海外流失文物的活動從不同視角展現了國寶文物藝術品回流的輾轉歷程與豐碩成果。
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為何如此受關注?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資深文博專家段勇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海外文物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載體和物證,與國內文物一起構成中華歷史文化“拼圖”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們的存在關係到對中華歷史文化完整性的認識。
儘管挽回流失的文化遺産對民眾更深入認識中華文明有重要意義,但目前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臨巨大困難。段勇表示,相比龐大的流失海外文物數量,成功回歸的文物仍不過是滄海一粟。從目前中國流失文物返還的模式來看,主要有外交協商、商業回購、捐贈或持有人主動歸還等方式,而被公眾寄予最大希望的法律途徑所佔比例較低。
中國已經加入一些國際公約,但公約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比如溯及力和約束力等問題,雖然雙邊協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方面困難,但還有文物流入國的國內法等問題。“如何用好、用足國際公約、雙邊協定、當事國國內法,更多地運用法律途徑追索流失文物,成為目前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面臨的最大挑戰。”段勇説。
專業人才不足也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面臨的困難之一。早在2008年,上海大學成立了“流失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去年5月,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
段勇介紹説,今日的中心已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年齡梯隊的研究團隊,涵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與科技檢測分析等多種學科背景,並率先在國內高校開設了中國海外文物領域的課程,為中國培養海外流失文物領域的專業人才,正在成為中國海外流失文物領域的人才孵化基地。“在未來的發展中,希望中心能在有關各方支援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外流失文物研究交流合作中心。”
事實上,從整個國際環境來看,流失文物的返還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在文物流失國的追索壓力和歐美“後殖民主義”思潮推動下,歐美一些博物館近年來已加速了流失文物歸還進程。
段勇認為,近年來在政府的重視和各方面的支援下,中國在流失文物追索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很多國寶成功回歸祖國,應該繼續延續當下的可喜勢頭,努力採取多種形式繼續加大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尤其是注意通過法律途徑著力,用足、用好國際公約和雙邊協定等,力爭使更多更好的流失海外國寶早日回家。
段勇特別提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的國家,與中國一樣是重要的文物流失國,也面臨著流失文物追索的重任。在此共同背景下,中國可以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及時啟動文物保護與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聯合、引領具有流失文物追索願望或需求的沿線國家形成合力開展追索。(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