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國道統論》:追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脈絡

發佈時間:2021-12-22 09:34:0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朱良志 | 責任編輯:葛蕾


《中國道統論》蔡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春山論道圖》陳少梅繪資料圖片

最近讀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蔡曉《中國道統論》一書,全書上下兩冊,80萬言,可謂皇皇巨著。書的主旨是探討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化問題,梳理中國傳統思想發展的脈絡,試圖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圖譜,從而為當代思想文化構建引來源頭活水。全書視野宏闊,體大思精。作者有長期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觀察經驗,又對中外哲學、歷史等理論問題有深入研究,故此書的論述理論基礎紮實,貼近現實生活,得出的很多結論平實而深刻,讀來深具啟發性。可謂一部闡述“中華文化精神”的力作。

全書卓具思想和歷史穿透力,在態度和立場上,本書有三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超越“道統即正統”的傳統觀念

“道統論”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關鍵問題之一,自中唐韓愈以來,論者紛起。道,關乎思想的正宗,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解讀。“統”,説文化思想流傳的正脈、正統,也是言人人殊。本書雖然也説“道統”,但它的努力,恰恰在於超越傳統“道統論”的藩籬,不是要歸復某種正統,而是要追溯中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活力的那一脈清流,研究的核心落在“活的民族之文化生命、文化精神”上。本書要挖掘“縱貫三千年來的綿延不絕的思想觀點、思維模式”的內在因緣,要“弄清楚當代中國主流思想、思維方式到底從何而來、治國理念和治國模式到底從哪傳承”的思想源流,還要弄清中國當代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內在肌理。這樣的“道統論”,與其説是為了弘揚傳統思想的正統,倒不如説是站在當代思想文化構建的基點上,探討中華思想文化形成的“傳統基因”。它所説的“道”,是中國人的思想之道、生存之道;它所説的“統”,是中國人的精神義脈,是保持中華文化綿延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反映的是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這種“道統”追溯,負載著當代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超越“道統即儒家正統”的觀念

從中國歷史的大背景看,説中國文化的道統,或者正脈,不可能説道家、佛家思想的正統,中國文化在很長時間裏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有關道統的討論有三次,一是韓愈有感於佛老思想流佈的消極影響,力求恢復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王之道;二是北宋以來延續近千年的理學(包括心學)歸復儒家正統的努力;三是20世紀以來在中西文化衝突大背景下,現代新儒家復興儒學的努力。這種種“道統”觀,有一個基本前提,都是歸復聖賢之道,以儒學為正宗,為終極價值標準,存在著明顯的學派的眼光。然而,《中國道統論》用“中國道統”代替“儒家道統”,目的要追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義脈,而不是確立儒學的正宗。作者説,他“採用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其實是建立中國文化的通觀的眼光。在本書看來,儒家在傳統思想文化發展中居核心地位,但道家、佛家思想等同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書從中華文明的主流價值傳承上來看“道統”,在更廣闊的視域中來審視中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發展的思想緣由,力求在傳統思想文化的全幅波動中,尋找統貫中國歷史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一種無學派眼光的“道統論”。

超越西方文化的糾結來看“道統”

近代以來,長期積弱的歷史影響人們對中國本土文明的看法。中國文化的論述者,總有個“西方文化的糾結”問題,其實大多是對中華文明缺乏自信所造成的。這在百年來中國文化的討論中有充分體現,包括現代新儒家。他們討論“道統”的前提,往往出於“拯救”中國文化的願望。很多論者認為,中國人的思維與科學技術衝突、中國缺少民主自由傳統,等等。中國文化的現代轉換,常常被理解為在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基礎上、更好地去靠近西方文化的岸,中國文化本身似乎缺少這樣的錨點。其實,“他者”的眼光,可以幫助審視自身的問題;對“他者”的迷戀,又往往會迷蒙看自身的雙眼。歷史的發展,也在矯正這種偏見。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説,當代的一些文化研究,已經有“一套有別於西方的話語體系來表達自己對民主、自由、法治的看法。已經不再急著去證明中華文化與現代性不矛盾,更不會焦慮于中華文化如何攀上西方文明這班快車,而是在考慮中華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特徵”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作者的這些觀點,使我想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比較討論中,為了得出中國文化是保守文化、西方文化是先進文化的結論,有一種觀點影響很大,説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西方文明有海洋特性,是“動的文明”。“靜的文明”僵化保守,缺少內在動力,“動的文明”精進不已,常觀常新。今天看來,這些觀點根本不能成立。作者的這部作品要建立的一種“大歷史”的眼光,其實是要恢復一種客觀、理性的學術態度,如莊子所説的“因其固然”,從中國文化的內在邏輯中,去追尋中華文化的歷史起點、思維邏輯、生命精神,討論中國文化所賦予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書中雖然有大量關於中外思想、中西哲學的比較討論,但都不脫這一主脈。

本書探討中華文化的精神義脈,一言以蔽之,即:以天道觀為核心標誌,形成獨特的道統,在生生不息的傳承中賦予中華文化以獨特的品貌。本書從歷史和邏輯的結合中來討論這一核心問題。這種天道,不是上帝,不是獨立於宇宙之外的最高實體,而是在宇宙之內、居自心之中、融萬物為一體的存在。中國文化的幾乎全部秘密就包括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天道是一個不斷演化發展的體系,中華民族的思維邏輯建立在人與天互通、主體和客體統一的思維框架之中。人與天地萬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強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納萬物,厚德載物。天人相通、民本為上、以仁為本位的天道觀念,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本書由此一紐結,縱論中國人的思維特性、認識方式、創造精神,乃至宗教觀念淡泊的內在緣由等等,層層推演,一體貫通,有歷史的厚度,又有思辨的力度,在激情洋溢的筆觸中闡發出中華文化的內在風采,讀來令人暢然。

作者天人一體的道統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我是做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觀念研究的,深感天人關係是中國美學的關節點。中國美學關心的不是“美的知識”,而是生命體驗的事實。中國人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之間彼攝互蕩,渾然一體,人超越外在物質世界,體驗萬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這是中國美學論述的中心。這其實正是蔡先生所闡發的中國文化主導精神在審美領域的體現。(本文作者:朱良志,係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