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三峽皮影“守藝人”的“喜”與“憂”

發佈時間:2021-12-21 16:19:54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黃維正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皮影人”雙手十指間,唱念坐打,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 黃維正 攝

【2021共舞長江經濟帶】

“本禦出朝,山奔地搖。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遇龍搬角,遇虎拔毛……”15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路主題活動期間,記者探訪重慶巫山博物館,三峽皮影戲非遺傳承人何仕紅正在表演《楊家將》裏《長生草》選段,講述北宋時期楊家將一門忠烈、保家衛國的故事。談及三峽皮影戲的傳承,何仕紅喜憂參半。

何謂“憂”?

“當下,文化娛樂方式豐富多彩,眾多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被人冷落,逐漸消失。作為民間傳統戲劇,三峽皮影傳承基本靠口傳心授,這對三峽皮影戲資料收集整理極為不利,加上老一代藝人年老體衰、相繼去世,70歲以上的皮影老藝人,僅剩1位。年輕一代又不願再學再唱,三峽皮影瀕臨失傳。”何仕紅如是説。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刻製形象,借助燈光照射形成影像表演故事的一種傳統戲劇形式,2011年5月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三峽皮影早在2009年就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流傳在重慶市巫山縣騾坪鎮及周邊三峽地區的一種傳統地方戲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千百年來,三峽皮影隨著歷史更疊,內容不斷豐富,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民俗風情。

38歲的何仕紅14歲入行,學藝20多年。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練功的苦倒還能抗,經濟的壓力卻讓他曾經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他説,過去巫山皮影戲深受老百姓喜愛,農村義演較多,紅白喜事到處可以看到戲班子的身影,但入不敷出,根本養不活一家人。

好在何仕紅深愛著皮影,更深愛皮影背後的文化,咬咬牙撐了過來。他説:“一踏入皮影戲,用心鑽研,就會知道皮影戲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長時間接觸,通過皮影戲曲文字教化就會明白何為仁義道德,便越來越著迷。”

何謂“喜”?

“三峽皮影表演者一般是三人,最多達五人,分為統子,即打鼓者,管調門;下手,司職打鑼、鈸、梆子等;攔門,搖皮影者;文場,拉二胡、吹嗩吶笛子等。”何仕紅介紹。

得益於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扶持力度加大,三峽皮影作為三峽文化的重要內容,得到了更多的出場機會,如今,何仕紅所在的“同心班”每個禮拜都要為鄉親、遊客們進行表演。

如何傳承三峽皮影戲?何仕紅認為先要繼承,再談傳承,當務之急是先把現在老一輩三峽皮影戲藝術家本事全部學到家。他説,通過挖掘把不能失傳的東西再創新,幫助三峽皮影戲“走出去”是自己畢生的追求。

“沒了人工的起刀、落刀,也就喪失了皮影的靈魂。傳承不光在表演,還要看製作。”一支筆、一把刻刀、一張牛皮、幾種顏料,也是何仕紅深入探索非遺傳承工作的“法寶”。

何仕紅告訴記者,三峽皮影戲選皮要選黃牛皮,繪畫、雕刻、上色、拋光……每一個工序都精益求精,這樣做出來的皮影才像模像樣,不易彎曲變形。

“我把皮影創新,拍成5到10分鐘的短片,通過語言文字融入故事情節,讓觀眾明明白白知道哪個是孫悟空?哪個是豬八戒?”何仕紅稱,要想實現皮影戲的長盛不衰,年輕一代的傳承人不可或缺。

“人生好比長江水,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正説著,何仕紅又唱了起來。(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