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京琉璃河遺址再次“出手不凡”

發佈時間:2021-12-08 09:56:5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韻 | 責任編輯:謝榮宇

12月7日,一年中的大雪節氣,記者伴著京郊冬日的寒氣,走進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工地。

琉璃河廣為人知,源於1974年的考古發現。那一年,兩座西周早期大墓的發現揭開了北京作為燕國都城的歷史面紗。當年由於地下水位高,兩座墓葬沒有發掘完整。但墓中出土的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伯矩鬲、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堇鼎,已是驚艷世人。

2021年,為高品質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強遺址展示水準,考古工作者對包括出土堇鼎和伯矩鬲的兩座大墓在內的琉璃河遺址進行了再次考古發掘。

張冠李戴3000年歪打正著立奇功

出土堇鼎的大墓這次編號為M1901。記者在現場看到,M1901週邊呈圓形,很深,墓底部還有少量積水。其中一側靠近墓壁的地方,用幾塊木板圍成一個長方形。考古現場負責人王晶介紹,長方形裏是一套完整的車馬器,包括當盧、馬銜等。墓內原來水位較高,目前經過排水處理,正在逐步提取墓中文物。

大墓旁邊的工作臺上擺放了一些已經進行保護處理的出土青銅器。其中,處於“C位”的是一隻銅簋。這只簋與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應是一組,而且二者在器蓋和內底都有銘文。王晶小心地拿起器蓋,向記者介紹,這只簋的器蓋銘文是“白魚作寶尊彝”,而器內底銘文為“王于成周,王賜圉貝,用作寶尊彝”;而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器蓋與器內底的銘文剛好與新出土的這只相反。由此,王晶他們推測,這兩隻簋應該是在下葬時張冠李戴了。

一錯3000年!然而,正是這個錯誤歪打正著立了奇功:由於這兩個簋是一組,所以應該是由一個人製作的,因而銘文提到的“魚”和“圉”其實是一個人。這一發現,為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記者注意到,青銅簋的前面還有一件鵝蛋大小、貌似蓋子的青銅器。王晶笑道:“這確實是一件觶的蓋子,但這次在墓室中未發現觶。”見記者“滿臉問號”,她説,幾十年前的發掘中,曾出土了一個青銅觶,沒有蓋子。記者問:“進行過比對嗎?是不是一套?”“雖然希望是,但還沒有比對,所以不能貿然確定。”王晶的回答保持著考古人的嚴謹。

工作臺一角,有一柄斷戈“吸住”了記者的鏡頭。把戈弄斷後陪葬是當時的一種常見做法,但這只戈的柄端紋飾極為精美,而且是鏤空的。如果將戈刃向上,就能看到戈柄處的紋飾,仿佛是幾張重合的臉,連眼睛、嘴巴都有,頗有幾分“呆萌”氣質。同樣“萌萌噠”的,還有旁邊幾隻豬臉面具。雖説它們是盾牌上的裝飾,但這麼可愛的樣子,當真是禦敵之物麼?

新理念貫穿新技術加持

出土伯矩鬲的大墓編號為M1903,這次新出土了多件漆器,目前可辨識的有三角紋簋、豆等。但由於這些有機質一旦出土必須立即現場科技保護,迅速轉移到實驗室中,否則空氣中的氧氣會將它們嚴重殘害。雖然記者在現場沒能見到這些文物,但王晶介紹説,漆器的發現,彌補了20世紀現場文物保護技術有限的遺憾,對於隨葬器使用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次發掘,文物保護專業人員全程參與。不僅僅是漆器,針對不同材質遺物他們會進行量身定制的文物保護。比如,對木桿、席痕、硃砂、織物等有機類文物,使用薄荷醇等進行臨時加固處理;漆木器等文物採取薄荷醇、石膏、聚氨酯發泡劑等,結合整體套箱快速提取後,迅速移入實驗室進行實驗室考古和保護修復。

王晶特意介紹了本次發掘中使用的新理念和新技術。他們在此前發掘的基礎上,利用最新的測繪手段、資訊記錄手段和文物保護技術,對文物進行了精細化的發掘。這次新發掘的M1902號墓發現了目前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頭箱蓋板,在北方地區也較少見。箱內有銅提梁卣、銅尊、銅爵、銅鼎、銅劍、漆器、陶器等,組合豐富。棺槨及人體骨骼均保存良好,槨板上有整只殉葬狗,還有一個它挂的銅鈴鐺。王晶認為,這個大墓是難得一見的完整材料。

為填補以往田野發掘的空白,研究西周墓葬的棺槨規制,他們首次採用了從槨室之外向內清理的“破壁發掘法”,使用這個方法後,他們取得若干個“首次”的成績。比如,發現多處以往未發現的漆器、織物交疊現象,首次辨識出北京西周青銅箭頭的木質箭桿、席紋等,還首次成功提取到北京西周早期帶紋飾的絲織品。“精準還原了每件出土器物的空間位置,為還原下葬過程和喪禮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王晶頗有些自豪。

學術支撐規劃保障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琉璃河遺址的最新發掘是一次課題研究性質的主動發掘。今年年初,北京市發佈了《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本次發掘就是為了解決重大學術問題,同時提升北京市大遺址保護及考古工作水準而開展的。

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文化遺産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等8家單位,對琉璃河遺址的城址區和墓葬區開展了考古工作。

除了上文所述新發現以外,本次考古工作採用普遍勘探、重點勘探、抽樣勘探相結合的方式,認定琉璃河遺址的保護區域範圍為17.3平方公里,遠超過此前對遺址的認識。這一成果已體現在《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中。

考古還在城內新發現成規模的夯土建築基址4處,大型水井7處。大型夯土保存之好、範圍之大,在西周考古中屬於前列。最大型水井的井壙夯土寬度超過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級建築的可能性很高。這些發現有助於進一步判斷城內功能區的分佈,了解燕國始封地的規劃理念、組織模式和治理能力。

本次考古工作厘清的西周墓地範圍也超出原有認識的墓葬區邊界,表明琉璃河城外存在小型聚落,有就近埋葬的情況。這一發現對進一步了解琉璃河遺址輻射範圍和族屬分佈具有價值,為遺址公園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國家文物局剛剛公佈“十四五”時期的大遺址名單,琉璃河遺址位列其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表示,琉璃河遺址在北京市考古遺址公園的點位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次考古工作“是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交出的北京答卷”。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用四個“有利於”來總結琉璃河考古的意義。他認為,考古成果有利於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燕國,有利於揭示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淵源,有利於體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呈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過程,考古工作“將加快推動房山區文旅融合,打造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金名片,對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起到強大的學術支撐作用”。(記者李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