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1年中外文化創意産業安徽發展大會暨黃山旅遊節開幕式在黃山市舉行,黃山市委書記淩雲發表主旨演講。
淩雲説,黃山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名片,徽州是鐫刻鄉愁的夢裏老家。走進新時代,這裡更是安放心靈的休憩之地、澎湃向前的青春之城、創意創新的活力之都。這一方神奇的土地,正以黃山、徽州兩個頂流IP,連結全球創意資源、推動創意賦能發展,實現從不動聲色的靜靜開放到有聲有色的精彩綻放。
從歷史維度看,這裡傳承著厚重創意文化
2000多年曆史的徽州故土成就了一座創意創新之城。
這裡有精妙的創意結晶,博大精深的的徽州文化本身就是徽州先人的創意經典,獨擁文化自然“雙世遺”、歷史文化“雙名城”,整座城市猶如一座可以隨手觸摸、親近對話、沒有屋頂的創意博物館。
這裡有深厚的創意基因,古徽商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篳路藍縷,到“走出大山、勇闖天下”的創新創業,留下了“無徽不成鎮”的徽商傳奇,奠定了黃山創意創新的優勢和底氣。
這裡有無窮的創意資源,平凡的石頭磚塊變成珍貴的徽州三雕,常見的道地食材變成網紅的徽菜好物,閒置的徽州古宅變成靜謐的特色民宿,創意的氣息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並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城市的氣質。
黃山市將根植這片創意無限的沃土,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的創意因子,積極探索徽州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以全新的方式打開黃山,讓創意的火花激情四射。
從空間維度看,這裡提供了無限創意可能
神奇的北緯30度線穿境而過,黃山像一枚美麗的楓葉鑲嵌在最富庶的長三角南翼。
隨著高鐵時代全面來臨、交通能級顯著提升,黃山成為長三角第五大高鐵樞紐,建成、在建和擬建高鐵10條,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時空距離實現革命性重塑,四通八達、綜合立體的現代交通網路已經鋪就,承東啟西、左右逢源的多重優勢更加明顯。
黃山市正在擺脫地理空間的偏居一隅,以一座世界名山的高度與全球對話,締結國際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友好交流景區27個,黃山和瑞士少女峰結為姐妹山,齊雲山與瑞士雪朗峰即將結為姐妹山,友好城市活躍度位列全省第一,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加速向這裡匯聚,黃山正成為青年一代創意創業的“傾心之地”,這些都為創意黃山提供了無限可能。
黃山市將以開闊的眼界、開放的胸襟、開拓的姿態,積極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開放與發展、旅遊與宜居的城市新形象,吸引天下創意英才,匯聚全球創意資源,以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開展人文交流,打通黃山走向國際的“條碼”,成就一座被全球創意加持的現代化新黃山。
從美學維度看,這裡擁有著絕美創意空間
“徽”字上下山水,左右人文,置身這片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園、靈感躍動的創意磁場,隨時隨地都可以碰撞出創意的火花、成就創意的經典。
這裡山水相濟,無與倫比的黃山冠絕天下,清澈透底的新安江含韻千年,整座城市宛如一幅大潑墨的立體山水畫,隨時隨地呼吸一口,空氣都是甜的。
這裡人文共美,粉墻黛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亭臺樓閣承載著似水流年的滄桑,水埠街巷氤氳著綿延千年的格調。一個個古老村落,一座座百年老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像打翻了硯臺的古墨,潑染了整個徽州大地,令錦繡山河浸潤在水墨裏,襯托出煙雨徽州的朦朧美、田園徽州的自然美、村落徽州的儀態美。
黃山市將充分挖掘徽州美學價值,發揮山水人文優勢,植入創意元素,發展非遺傳承、研學營地、攝影寫生等新興業態,讓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成為黃山獨特IP,成為人人嚮往、為之傾心的詩和遠方。
從産業維度看,這裡蘊藏著澎湃創意動能
文化傳承需要市場的力量,文化創意需要産業的加持。
立足新時代的黃山,正以打造“創意黃山•美在徽州”城市品牌為契機,以獨有的自然和人文優勢為支撐,牽手長三角創意委和眾多優質資本,以無邊界創意賦能産業發展,賦予黃山新的生機活力。
徽文化浸染的《徽韻》《宏村阿菊》推陳出新,講述著徽州的記憶往事;磚雕、木雕、石雕書寫的立體史書,展示著非遺技藝的時代價值;花山謎窟、黎陽in巷、西溪南古鎮等糅合傳統時尚,一經推出便是各方追捧的網紅爆品。
徽州天路、四月鄉村、陽産土樓等鄉村旅遊點,一經創意加持變成打卡勝地;夢鄉村、塔川書院、拾庭畫驛等依託徽派古建打造的特色民宿,營造出“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的閒適淡然,成為文化旅遊和現代服務業新的增長點。“十一”期間,560萬海內外遊客流連於此,黃山越來越成為快節奏現代人的心靈休憩之地。
黃山市將把創意融入發展全過程,點燃創意火花、激發創意動能,提供創意應用場景,舉辦創意賽事峰會,打造全要素耦合、多産業融合的發展生態,構建充滿現代氣息、創意時尚的高端現代服務業集聚地,把黃山打造成為展示中國最新創意的平臺、國際創意交流的陣地,以及創意創新者共同的精神故鄉,讓創意成為競跑長三角、加速崛起趕超的核心競爭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