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用作品賡續傳統、探索未來

發佈時間:2021-09-24 17:13:2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羅群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中國網北京9月24日訊 9月25日、26日,由安徽合肥雨中語廬劇團創排的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即將進京演出,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

許多戲迷還記得,4年前,雨中語廬劇團攜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來京演出,給首都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一家民營劇團來説,4年間兩部大戲、兩度進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雨中語廬劇團團長、兩部大戲的策劃與編劇宣祥友來説,更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困惑中堅持的民間劇團

廬劇是安徽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有約200年曆史。對於宣祥友和雨中語廬劇團來説,廬劇更是割捨不下的牽掛和癡情。在宣祥友小時候,一年夏天,村裏來了個廬劇戲班,鏗鏘的鑼鼓、清甜的“寒腔”、委婉的“二涼”一下就把宣祥友迷住了,於是,他竟跟著戲班跑了五個村子,急得家人一度以為孩子丟了,最終還是一位熟悉的村民在草堆旁發現了“風塵僕僕”但心滿意足的他。

廬劇的火種從小在宣祥友心中點燃,就再也不曾熄滅,成立雨中語廬劇團就是希望這團火照亮更多的人。在宣祥友看來,不同於國有院團排演大戲的高端製作,也不同於小劇場先鋒化的實驗探索,廬劇、廬劇團的根在基層、在民間,推廣廬劇的道路仍然聚焦于大眾化。“地方戲曲,要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上。”宣祥友説。

宣祥友和他的雨中語廬劇團每年在基層演出數百場,無論是到社區還是學校,都非常受歡迎。這讓宣祥友感到欣慰,也給了他動力,要送廬劇登上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人喜歡。然而,經費成了困擾宣祥友的一大難題。

宣祥友算了一筆賬,日常基層演出即便拿到政府補貼,也很難覆蓋演職員的演出費、演出車輛費用等開銷,每年還要從經營企業所得收入中拿出不少來補貼劇團。疫情嚴峻的時期,演出市場停擺,不少劇團的演員改行了,甚至劇團都解散了,但雨中語廬劇團並沒有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考慮到演員的生活困難和劇團的長期發展,宣祥友始終給主要演員發生活補貼、繳納保險,始終令演員感到,廬劇和雨中語廬劇團是充滿希望的。“堅持這種回報率不高甚至沒有物質回報的付出,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我只是覺得,我愛廬劇,我想為它做點事。”宣祥友説。

靠各界支援,更靠自力更生

其實,不論劇種的發展、劇團的困惑還是市場的開拓,宣祥友遇到的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戲曲面臨的共性問題。

根據調研數據,在過去30年間,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數量呈減少趨勢,從1983年的374個減少到2012年的286個,其中的74個劇種只有1個職業劇團或民間班社,即所謂“天下第一團”。正如諸多戲曲人所意識到的那樣,這種“第一”“唯一”並非好事,它意味著劇種處境岌岌可危,甚至折射著傳統戲曲的總體困境。

相比于京劇、崑曲等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劇種,受限于方言、傳播地域等因素的地方小劇種的保護、傳承註定更加艱難,京劇、崑曲已經具備小劇場化、駐場化、優秀作品經典化的條件,而地方小劇種則更亟需站穩腳跟、打開局面,在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中間提高認知度。

幸好,近年來,國家、社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對傳統戲曲的傳承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出臺了系列利好政策,這讓宣祥友和雨中語廬劇團備受鼓舞。同時,宣祥友清醒地知道,發展雨中語、發展廬劇,對著國家政策“等、靠、要”是不行的,必須主動出擊,多創作、多演出,出人齣戲。宣祥友帶著他的劇團和作品“闖蕩”過北京、上海這樣的戲曲“大碼頭”,觀眾、專家的反饋讓宣祥友有了方向,也有了信心。“把故事講好,把地方文化承載好、表達好,認真打磨作品,用好作品打動觀眾,地方劇種完全可以走出本地,走向更多、更大的舞臺。”宣祥友説,“民營院團除了需要各界的支援,也要拿出看家本領去開拓市場,自力更生,在市場上打拼出一席之地,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紮根傳統文化面向當代觀眾

對於“在市場上打拼出一席之地”,宣祥友從來都不是嘴上説説,而是身體力行。他曾率領劇團攜《三孝口》赴上海演出,而這部新編大戲也即將與北京觀眾見面。

三孝口街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以《縣誌》記載當地三位孝子捨身救母的事跡而得名,是合肥市的文化地標之一。新編古裝廬劇《三孝口》就是以此為原型,講述了一位繼母和三個孩子由誤會、不滿到和諧相處,最後生死相依的動人故事。宣祥友希望借此對中國的孝文化做一次回望與重塑。“當下,代際衝突、父母對孩子溺愛等現象較為常見,而子女對老人的關注常常止于衣食無憂、吃飽穿暖的層面,缺乏精神性、實質性的給予和陪伴,對孝文化的理解、傳承出現了一些偏離。”宣祥友説,“我們希望通過《三孝口》的故事喚起對孝文化的重新思考,在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讓尊老、愛老、敬老更顯其意義。”

要想作品的精神內涵獲得觀眾的認同,首先要求作品好看、好聽、打動人。宣祥友介紹,《三孝口》的劇本從2018年春節前後開始構思,前期幾經打磨,進入排練階段後,他每天與導演一起守在排練場,參與二度創作,隨時調整劇本,經常在與導演、演員碰撞出火花後,利用演員休息、吃飯的時間,就把劇本調整好了。劇團上下有合作、有切磋,為了《三孝口》付出巨大努力,導演由於年齡偏大,甚至一度在排練時吃速效救心丸。“老一輩藝術家的敬業精神、對藝術的執著,深深感染著我們。”宣祥友説。

《三孝口》紮根傳統文化,同時充分考慮當代觀眾尤其是安徽以外觀眾的欣賞習慣,既不能失掉廬劇的傳統韻味,又要讓各地觀眾聽得懂。為此,劇團採取了一些創新手段,比如在唸白上,要求演員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儘量靠近普通話,這樣外地觀眾的觀看體驗會更好;對於那些地域性特別強的方言還是予以保留,以凸顯廬劇的個性特色。《三孝口》的音樂方面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唱法上融入了民歌腔調,舞臺場景佈置借鑒“二幕”做法,保證了演出的節奏感與流暢性。“正如一款産品走向市場,需要滿足人們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宣傳讓大家了解、認可,對於傳統戲曲來説也是一樣的道理。”宣祥友説,“我們要不斷拿出當代觀眾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近廬劇、喜愛廬劇。”

宣祥友感到,自己遭遇的困難,國內數以萬計的民營戲曲團體可能也曾或正在遭遇。他更希望,《三孝口》的赴京演出、雨中語的不懈探索,能給廣大同仁提供一點參照和信心,中國傳統戲曲也正是在一番番唱念做打、一次次大幕開闔、一代代戲曲人的堅守中,從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文/羅群)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