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墓主與女性墓主擁抱在一起,姿態自然、動作舒展。(資料圖)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中新網長春8月16日電 (記者 郭佳)記者16日從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獲悉,中外考古學家對2020年發現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例北魏時期(西元386年-534年)“擁抱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生物考古學研究,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權威考古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
據介紹,該墓葬是一座同穴單棺合葬墓,男性墓主身體向左側臥,面向左側,右手搭在女性墓主腰部,將女性墓主環抱在懷中;而女性墓主身朝右側男性墓主,頭枕在男性墓主的肩部,左手自然扶在男性墓主腹部,左腿微微彎曲,且左手無名指處戴有一枚銀色素面指環。通過骨骼分析發現,男性墓主的右臂存在未癒合的感染性骨折創傷,而女性墓主的骨骼則較為健康,兩位墓主緊密擁抱在一起,姿態自然、動作舒展。
女性墓主左手無名指處戴有一枚銀色素面指環。(資料圖)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擁抱葬”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世界範圍內有著超過6000年的歷史,從義大利的“瓦爾達羅情人(The Lovers of Valdaro)”到希臘的“阿勒波特裏帕的擁抱(The Embracing Skeletons of Alepotrypa)”,“擁抱葬”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古代人類的生死觀和對於美好愛情的追求。在中國,這一文化現象在北魏時期多有發現,但保存如此完整的非常難得。
據了解,北魏時期是鮮卑等北方民族南下融合的關鍵時期,大同地區作為當時民族融合的中心區域,社會風氣、歷史文化、審美思想受到多種文化的衝擊和影響,重情、尚情風尚盛行。該墓葬中女性墓主左手無名指處所戴的銀色素面指環的裝飾功能已逐漸弱化,而被賦予以定情和婚姻含義的象徵功能,並在北方廣泛流行起來,從而得以在該“擁抱葬”中成為愛情的物化象徵而保存了千餘年。
男性墓主的右臂存在未癒合的感染性骨折創傷。(資料圖)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該項研究成果由大同市考古研究所館員侯曉剛、吉林大學教授張全超、廈門大學副教授張群、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教授王謙等多個單位的考古學家共同合作完成,是生動反映中國古代民族融合背景下人類生死觀、愛情觀等社會思潮的具體物化證據,體現了生物考古學研究在闡釋人類古代社會生活方面的巨大潛力。(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