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梅派演唱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梅蘭芳接受了王瑤卿的啟發,力求字音清楚,在出字,收音上猛下了功夫,突破了原有的唱法。歷史的條件鼓勵著梅蘭芳進一步對唱腔的創新,一階段的改革雖然步子是不大的,但思想上的醞釀,和藝術上的磨煉為他以後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從二十二、三歲到四十四、五歲是第三階段,也就是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是梅蘭芳唱腔藝術以獨特風格、形成梅派唱腔並日益成熟的階段,也是他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候,他為了實現其藝術理想,全面地進行了創新,排演了各種形式的新戲,大至有五類:第一類是時裝新戲,如:《一縷麻》、《鄧霞姑》等;第二類是穿老戲服裝的新戲,如:《牢獄鴛鴦》、《木蘭從軍》、《春秋配》等;第三類是他創演的古裝歌舞戲,從《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麻姑獻壽》、《上元夫人》、《天河配》……直到後來的《洛神》、《西施》、《太真外傳》、《紅線盜盒》、《廉錦楓》、《俊襲人》;第四類是整理或翻新的以情節取勝的傳統戲如《霸王別姬》、《宇宙鋒》、《王春娥》、《鳳還巢》、《春燈謎》等,第五類是這一階段後期編演的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新戲如《生死恨》、《抗金兵》等。後三類戲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這一時期梅蘭芳還交叉著演出許多崑曲的名劇。

這一階段中梅蘭芳除了對旦角的做工、舞蹈有很多創造,並推動了樂隊伴奏的豐富。在唱腔上十分活躍,幾乎每齣戲都有新腔,並創造性的運用了一些新的板式和曲調。如果審視一下,從第一齣新戲《牢獄鴛鴦》中“病房”那場的比較特殊的二黃慢板和“監會”一場中大段對口,一直到頂峰時期《太真外傳》各種板式的唱腔,以及具有獨特風格《生死恨》中大段“二黃”和“反四平”,就會清楚地看到唱腔從由簡到繁,越來越適合人物的需要了。板式方面梅蘭芳首先突破,創用了老生反二黃原板的腔,融于旦角之中的《廉錦楓》、《太真外傳》中的反二黃倒板,回龍也是前所未有的。曲調方面從《嫦娥奔月》第一次運用從梆子戲裏移過來的“南梆子”,到《別姬》中繪炎人口的“看大王在帳中……”一直到《王春娥》中的“南梆子”運用了幾個高音和花俏的唱腔,把劇情一下子推到高潮,“南梆子”被賦于了新的面貌,而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梅派唱腔了,如今“南梆子在旦角運用得如此廣泛,應歸功於梅蘭芳對唱腔藝術的貢獻。

人們常説中年梅蘭芳的唱最好聽,的確這一階段中他演唱的風格發揮得非常明顯,也最為突出。表演藝術的發展要求演唱技術與之平衡。早先“陽剛派”的那種常帶重音痕跡已不那麼明顯了,嗓音更趨於圓潤,更富於水音,利用他自己特殊發音才能,把原來在語言上發音類型不同的字,通過藝術加工,高度統一起來。咬字清晰、音色明朗的優點更為突出,無論是是張口音還是閉口音唱得同樣響亮、圓潤,聽起來真可謂低音如珠落玉盤,高音可響澈雲霄,他有意識地發揮了自己音色上、氣息上的特色,演唱風格和唱腔特色相互輝映,形成了極為濃艷的色調,使得藝術上的美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第三階段內,梅蘭芳的演唱藝術完成了他獨特的“梅派”風格。

抗日戰爭其間,梅蘭芳堅持民族氣節,中斷了舞臺生活。抗戰勝利後一直到他逝世,是他唱腔藝術的第四階段了。尤其是建國以後,他精神愉快,祖國的強大使他感到歡欣鼓舞,藝人地位的提高使他感到寬慰,一九五三年起比前幾年反而長了一個調門。由於種種原因,演齣劇目中除了最後歲月中的《穆桂英挂帥》,沒有什麼新作。藝術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對以往實踐加以總結,上演的劇目顯著地減少了。出於非私人的因素,經常演的只是少數最拿手、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劇目,對《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販馬記》、《穆桂英挂帥》等,同時進行了反覆的琢磨加工,使它們在藝術上昇華到更高的境界,這並不意味著他創造精力的衰退,相反,除了當時社會思潮中某種特定的傾向,多少阻礙了創作思維,除改編了《嫦娥讚公社》不成熟作品外,應該説對一位藝術家來説,是藝術上更為成熟的表現。唱腔上沒有新的創造,《穆桂英挂帥》幾乎沒有一句是新的腔,在唱腔藝術上色彩單薄了,線條簡潔了,然而表現力更深厚了,內在力量更深刻了。如在“挂帥”接印那場戲裏有一句叫散的腔: 


<譜3


是一個在西皮中叫散常見的腔,一般演唱都在<譜4


字上力度很重,而梅蘭芳卻是提著丹田,加重了<譜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頁梅派演唱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