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梅派演唱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梅蘭芳師承吳菱仙、拜過陳德霖、宗福小福的一派,演唱風格更接近予陳德霖,以陽剛為主,剛多於柔。《祭江》的二黃慢板中的第二句“背夫君撒嬌兒兩地離分”中的“君”和“分”字最為典型,簡潔得像金石一樣結實,字字鏗鏘,絕無單落輕飄之感,“夫”字前後參有氣口,非但沒有給人于生硬的感覺,反而使人感到飽滿充沛,而最後一小節中一般氣口在<譜1 處,而梅卻唱在<譜2>處,亦給人一氣呵成之感。無紮實幼功是不可想像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梅蘭芳的演唱已有了一種近乎于傳統而又出於傳統的新的跡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當時傳統唱法閉口音比張口音運用得好得多,常發細高的聲音,唱腔直線多於曲線。梅蘭芳以驚人的毅力苦練張口音,使張口音和閉口音取得平衡,而使行腔的彈性增強了。其二,是在發聲全面的前提下,他又吸取了余紫雲咬字清晰而明朗的特點。這兩方面雖然當時還不象後來發展的那樣突出,但確已作為梅蘭芳風格而出現。使人感到平易近人、易於理解。較保守的老先生也覺得他功底深厚,而獲得內外行一至好評,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與此同時,梅先生對當時青衣傳統唱法中直線多於曲線,開始意識到這種唱法所包含的感情是不夠複雜多樣的,而産生改革之萌芽。


當時,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革新家王瑤卿不怕阻礙和困難,首先突破了多年來的舊規和嚴格界限,把青衣花旦、刀馬的唱、念、做、打融匯起來,開闢了新的道路。這一大膽的嘗試,使原來對傳統的青衣,重唱工而對身段表現不講究,以及對聲腔藝術的單調,感覺到不滿足的梅蘭芳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這使梅蘭芳的唱腔藝術發展到了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中,梅蘭芳的演出除了傳統青衣戲外,開始演出《汾河灣》、《玉堂春》、《穆柯寨》、《貴妃醉酒》、《樊江關》、《虹霓關》等做工多的青衣戲和花衫戲。在這個階段中,梅蘭芳的伯父,傑出的京劇音樂演奏家梅雨田對梅蘭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梅雨田是一位革新家,他除了給梅蘭芳説《玉堂春》等新腔外(此新腔是票友林季鴻所創造),還幫助梅蘭芳對傳統戲如《綵樓配》、《坐宮》、《武家坡》、《大登殿》等,在王瑤卿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我們從《綵樓配》的第一句慢板中可聽出梅蘭芳是如何從陳德霖的傳統老腔中演變過來。(陳德霖有唱片留傳)這些傳統的唱腔,經過梅蘭芳的消化而自成一家,一直沿用至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頁梅派演唱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