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些問題都提得合情合理,但如果有誰敢對藝術罪案探員提出這些疑問,肯定會招致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原因之一是沒有耐心,他們有工作要做,任何對他們喋喋不休的外行都讓他們覺得討厭,這情形就像初學走路的孩子無休止地問“為什麼啊?爸爸,告訴我為什麼啊”一樣。如果想要誠懇地作出回答,勢必引起長篇大論並身陷其中。藝術品竊賊的動機就像是調和而成的毒藥,心理因素和經濟因素同樣重要。僅僅把竊賊的行竊動機歸結于金錢是錯誤的,就像一位行家為了某幅畫一擲萬金,並不僅僅是因為其動人的魅力。 確實,剛開始時是因為竊賊們相信風險很低,而潛在的回報又足夠高。至於到哪兒才能找到合適的買家則先不予考慮。也許會是一位不誠實的收藏家,也許是氣得發狂的畫作擁有者,也可能是擁有者投保的保險公司。(如果某幅名家畫作不幸失竊,就會隨之出現各種啟事,承諾説要為提供尋回失物線索的人頒發賞金。根據懸賞金額的多少, 地下交易有一條不成文的鐵律,失竊藝術品的黑市價通常僅為其正當價格的十分之一。) 如果單純從商業價值的角度來判斷,盜取頂級的繪畫珍品簡直就是為笨蛋準備的遊戲。誘惑是巨大的:就像海洛因和可卡因一樣,價值數百萬美金的大師名作並不佔用太大的空間。走私夾帶毒品是非常危險的,而轉運藝術品卻很容易。任何一名船主都可以帶著一幅畫環繞半個地球。如果一個騙子想要繞開UPS或者聯邦快遞這樣的貨運公司,同樣易如反掌。他可以大搖大擺地通過海關,行李箱裏就藏著一幅倫勃朗的名畫。萬一海關檢查員表露出一丁點兒懷疑,竊賊可以搪塞説這是他從一名有上進心的學生手上買來,為了裝點自己的起居室用的。 但萬事有利也有敝。其他那些兼具價值高昂、體積很小這兩項優點的物品——毒品、鑽石、珠寶、金銀工藝品等等——要麼是難以辨識的,要麼是可以很容易改換外觀的。偷來的項鍊上鑲嵌著的紅寶石和珍珠一旦被摘下來,它的出處就再難分辨。鑽石可以被重新切割。從考古發掘現場劫掠來的古董——警方以及業內專家對它們還一無所知——可以堂而皇之地叫賣,不用擔心招來憤怒的所有者要求索回自己的財物。 藝術品就不同了。偉大的繪畫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身份” (也許可以騙過昏昏欲睡的海關人員,但絕對騙不過那些潛在的買家)。況且,要對大師的畫作進行偽裝就相當於動手毀掉它。此外,一幅繪畫的身份證明並不僅僅局限于畫布之上。每一幅重要的繪畫作品都有一份書面記錄,就如同一份家譜,依據它就可以了解這幅作品是怎樣由一位所有者傳遞給下一位所有者的。如果一幅畫作沒有被記錄在案,任何一位遵紀守法的買家都絕對不會相信它是真品,更別指望他們會輕信一位滿口花言巧語的陌生人是那幅名畫的合法主人了。 如果竊賊們像正常人那樣思考問題,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利因素肯定會讓他們遠離藝術品。然而《吶喊》的遭遇以及其他舉不勝舉的案例已經證明竊賊們簡直是不屈不撓。藝術小分隊近些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竊賊們盜取藝術品的目的還在於顯示他們的情緒是多麼高昂,他們的戰利品是多麼耀眼,他們的事跡是如何佔據了報紙頭條,他們要讓那些有權勢的人對此産生深刻的印象。當然,竊賊們樂於盜取藝術品也是因為可以把它們作為黑市上的硬通貨,用來與自己的同行們達成交易。對於警察來説,追蹤失竊的藝術品就如同努力追趕到處蹦跳的皮球:一幅從法國風景區多爾多涅的度假屋裏偷來的畢加索,經過某個法國黑幫之手,被轉賣給阿姆斯特丹的某個黑幫,後者又把它轉賣給了土耳其的毒品販子,接下來它又被當做購買一批海洛因的預付款,出現在了倫敦的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