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虛擬運營商半年成績令人失望 亟待業務創新

  • 發佈時間:2014-09-10 13:59: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被寄予厚望的虛擬運營商,本欲在通信市場大展身手,然而,從第一批牌照發放至今,半年時間過去,虛擬運營商交出的答卷卻令業界頗為失望。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一場關於電信業開放與虛擬運營商的研討會上,業內專家透露,當前170用戶總規模僅為20萬左右。

  “虛火”旺盛的虛擬運營商

  虛擬運營商尚未出生便已成為眾人的焦點。

  早在2012年6月,工信部發佈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內地將扶持民營資本實質性進入基礎電信領域。虛擬運營商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

  去年底,工信部正式向11家企業發放虛擬運營商牌照,這標誌著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邁出了關鍵一步。隨後,第二批、第三批牌照相繼發放,而第四批牌照也在醞釀當中。截至目前,中國的虛擬運營商已達25家。

  中國電信業引入虛擬運營商,其目的在於增添電信業活力,通過虛擬運營商與三大運營商適度、良性的競爭,推動電信資費的進一步合理化,同時發揮民營資本機制靈活、市場反應敏捷、創新力度強的優勢,推出更多創新型的通信産品。然而,從今年5月正式放號至今,將近半年的時間裏,虛擬運營商連第一道門檻——用戶數都尚未邁過。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以及業內人士透露的資訊,目前虛擬運營商的用戶數僅為20萬左右,而按此速度,兩年5000萬新增用戶的目標無異於鏡中花、水中月。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20萬的用戶,也被蝸牛移動、京東通信、阿裏通信三家企業佔去了七成份額。可以想像,相當部分虛擬運營商尚未開張。顯然,這與當初虛擬運營商轟轟烈烈入場之時,眾人寄予的厚望相去甚遠。

  儘管20萬的數據尚未得到最終確認,但也足以讓眾多企業明白,虛擬運營商“這碗飯”沒那麼好吃。

  為何虛擬運營商“實”不起來?

  虛擬運營商的設立初衷是美好的,但為何會上演“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真實場景?

  從中國通信市場的現實來看,電信業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手機用戶普及程度相當之高,甚至有相當部分用戶擁有兩部手機。同時,隨著手機的普及,用戶更換手機號碼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這無疑為170號段的放號無形中增加了困難。

  從虛擬運營商自身來看,自正式放號以來,無論是170號段的宣傳工作,還是後臺的配套服務工作尚未到位。有相當多的用戶並不了解虛擬運營商,也很少接到170開頭的手機號碼來電。此外,很多網站、郵箱、銀行等都需要用戶填注手機號碼或與手機綁定,而由於虛擬運營商的工作不到位,導致170號段無法被識別,這對用戶的第一感知無疑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最為關鍵的是,虛擬運營商推出的套餐資費,並不比運營商的套餐便宜多少,市場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價格“利劍”沒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

  虛擬運營商入場之前,許多人便期盼其能帶動電信資費的進一步下調,但由於虛擬運營商是從運營商處以批發價獲得套餐,再以零售價轉售給用戶,這本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但由於存在批零倒挂的現象使得産業發展陷入僵局。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批零倒挂問題不能解決,在4G時代面臨的挑戰將更大。目前正值中國4G發佈,三大運營商為了跑馬圈地,紛紛下調了給用戶的套餐資費,而給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卻沒有相應降低,導致虛擬運營商提供的3G套餐資費價格,高於運營商的4G套餐資費價格,進而使得虛擬運營商在市場競爭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虛擬運營商又怎麼會有動力去發展用戶?此外,有部分企業僅僅是為了獲得虛擬運營商的牌照,靜待牌照升值之後再轉手倒賣。這也影響了人們對虛擬運營商的感知和看法,以及虛擬運營商整體發展。

  正是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虛擬運營商的發展並不令人滿意,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強化創新方能發揮“鯰魚”效應

  儘管虛擬運營商交出的半年答卷並不令人滿意,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成長、發展道路本身就註定不會一帆風順,特別是在電信業這個涉及産品、用戶、網路、資費、服務等諸多環節的行業,虛擬運營商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也屬情理之中。

  不管是170號段無法識別、售後服務問題有待解決,還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批零倒挂,這些隨著時間的過度以及虛擬運營商運營經驗的逐步積累都可以得到解決,但最為關鍵的是如何發揮其“鯰魚”效應。

  實際上,引入虛擬運營商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為推動電信業資費的合理下調,其二為打造出創新性業務産品。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如果虛擬運營商僅僅立足於“批發零售”,那麼充其量也只能是“倒爺”,只有實現目的二,虛擬運營商才能在通信市場分得“一碗羹”。

  與體量巨大的運營商相比,虛擬運營商大多為民營資本,具有機制靈活、市場靈敏度高、創新能力強,以及“船小好調頭”等優點,這將成為左右虛擬運營商未來的關鍵。

  從目前來看,雖然整個通信市場的飽和度已足夠高,但細分市場依然有很多文章可做。對虛擬運營商而言,需要對用戶進一步細分,如校園用戶、網購用戶、手遊用戶等,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將自身的主體業務與通信業務結合起來,打造出與眾不同的業務。同時,流量經營是整個通信市場的共同課題,特別是三大運營商尚未探索出更為科學、有效的運營模式。虛擬運營商能否發揮自身資源,或者通過與運營商、其他網際網路企業合作、資源互換等,包裝出新的流量業務,特別是在流量計費模式上取得新突破,這也是虛擬運營商需要關注的課題。

  此外,國家也應當在政策方面對虛擬運營商的發展予以規範、保護。一方面,進一步強化進入和退出機制,特別是僅僅為了“倒賣”牌照的企業要堅決淘汰;另一方面,在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的結算價格上,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協調;在政策、考核上進行引導,給予傾斜性政策或補貼,鼓勵企業加大創新力度。

  虛擬運營商名雖為“虛”,但運營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業務,究竟能走出什麼樣的發展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