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APP數據造假是在助推“劣幣”

  • 發佈時間:2016-03-17 08:43:55  來源:新京報  作者:楊國英  責任編輯:王磊

  基於風險資本天然的逐利性,他們可能比創業者更為關注市場的風口,他們不僅關注到底有哪些創業項目能成為風口上的豬,而且,更存在快速催肥、哪怕是激素式催肥的逐利衝動。

  在外賣O2O寡頭“餓了嗎”驚現黑心作坊之後,今年央視的3·15打假行動,還集中曝光出眾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據報道,包括網信理財、借貸寶、人人投等公司均存在瘋狂刷APP用戶的行為。

  與以往3·15打假往往集中在食品安全領域不同,今年3·15打假的重災區集中在網際網路領域。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經加速到來的背景下,我們很容易理解,眾多網際網路公司都想成為移動互聯時代風口上的豬,故而,即使是花錢造假刷用戶也在所不惜。

  但我們稍做換位思考的話,就應該能夠明白,當下網際網路領域之所以有造假的原始衝動,歸根到底無非還是,造假慾望特別強烈,而造假成本幾乎為零。

  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説,儘管經常會使用各色各樣的APP,或者用於消費、或者進行理財,但是,在專業認知普遍不夠的情況下,除非同行對手披露,一般很難自覺發現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造假刷用戶的行為。

  而且,無論是傳統PC端網際網路、還是當下盛行的移動互聯,業界一直都有“流量為王”的説法,而部分網際網路公司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移動互聯戰場上儘快突圍,從而造成表面的同業競爭優勢,往往會採用刷用戶這種手法。

  這些新創辦的網際網路公司,絕大多數存在“燒錢贏用戶”的心理,風險投資市場也往往以用戶數作為核心的估值標準,而這就更容易導致互為激勵的惡性迴圈。

  此前有網友就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大學畢業打算創業,剛剛開發出一款APP,結果被一家類似的公司注意到並直接照搬;當他還在苦苦邀請大家註冊使用的時候,該公司已經使用各種手段刷分發、刷激活了;結果,其在尋找投資人的時候,被質疑同樣的APP為何別人家的用戶數和月活躍度更多,從而錯失融資良機,最後被迫關閉。

  正是由於這種現象以潛規則的方式大量存在,變相推動了“刷單産業”:即使有些開發者不想刷單,但為了生存下來,到最後也不得不選擇非正常手段來增加用戶規模。

  通過數據造假吸引風險投資、並提升公司的估值水準,這才是當下網際網路領域造假刷用戶亂象叢生的心理動因。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難道資本真的無法識別網際網路公司的數據造假嗎?事實並非如此,誠然,可能有極少數的風險投資,確實沒有關注到網際網路公司數據的真實性,但是,更多的卻是主觀層面故意的縱容。

  網際網路領域普遍性的數據造假,與我國當前股權市場的信用缺失密切相關。基於風險資本天然的逐利性,他們可能比創業者更為關注市場的風口,他們不僅關注到底有哪些創業項目能成為風口上的豬,而且,更存在快速催肥、哪怕是激素式催肥的逐利衝動。

  每一輪融資,資本方都急切地希望網際網路公司能把數據做上去、甚至不惜默認其數據造假,目的是儘快實現更高估值地引進下一輪資金,以便最終能夠套現走人。這樣的“坑隊友”的做法,短期看或許能夠實現較高收益,但長遠來説,顯然是在助長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會導致那些真正有實力和未來的公司被埋沒,而造假者卻安然無恙。如果繼續縱容這樣的集體造假行為,對於新經濟的健康發展顯然是十分不利的,而承受造假成本的最終接盤俠,還是資本和公司自己。

  □楊國英(經觀智庫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