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星期天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運營商不被信任因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 發佈時間:2015-10-30 07:09:28  來源:新京報  作者:賈敬華  責任編輯:湯婧

  流量消耗過快事件危機的根源在於,三大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和實際運營缺乏一種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三大運營商針對流量消耗過快的回應難以服眾,是因為三大運營商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流量當月不清零的資費政策剛剛實施,隨即有網友吐槽流量消耗過快,並懷疑運營商在“偷流量”。隨著多家媒體紛紛報道這一事件,流量消耗過快迅速成為一個輿論熱點,三大運營商因此成為輿論聲討的對象。

  針對用戶流量消耗過快的質疑,三大運營商均聲明報道不屬實,不存在“偷流量”的現象。與此同時,一些媒體報道中也採訪了多位通信業內的專家,對流量消耗是否過快一事進行分析。通信業內專家一致認為,此次三大運營商的流量當月不清零資費政策,只是改變了計費規劃,並不涉及流量計費這一環節。

  從技術層面來説,三大運營商推行流量當月不清零的新資費政策,只是調整計費週期時長,不會對流量計量進行調整。從這一角度來説,通信業內專家的解釋是客觀公正的。只是,通信業內專家的話,能否得到用戶的認可呢?

  縱觀前後,流量消耗事件經多家媒體報道後迅速發酵,並演變為三大運營商的一次輿論危機。從表面看來,三大運營商對於危機事件缺乏應對措施。其實不然,面對用戶質疑流量消耗過快的問題,三大運營商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並請一些知名的通信業內人士為運營商正名。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可是,流量消耗過快的話題依舊成為一個輿論熱點,問題究竟出在哪?

  跳出現有的視線,再來看這一問題,我們就會發現,流量消耗過快事件危機的根源在於,三大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和實際運營缺乏一種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誠然,目前三大運營商的計費有完善的監管體制,但監督者是政府部門,這種監管並未能夠公布於公眾視野,因此質疑也在所難免。

  在三大運營商公開回應流量消耗過快一事後,媒體和公眾仍在質疑,就是因為消費者並不信任運營商和現有的監管部門。從媒體報道可以得知,中國移動組織了流量計費測試,沒有發現“手機流量跑得快”現象,並用這些言辭來回應用戶質疑。中國聯通則發表微網志稱,流量計費工作是規範、準確的,不存在惡意的虛假計費。

  客觀地説,三大運營商針對流量消耗過快的回應難以服眾,是因為三大運營商即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誠然,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反覆強調其計費系統有著嚴格的檢查校驗機制,通過了各級主管部門和獨立第三方的檢測。疑問來了,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是不定時的抽查,還是擺設呢?

  試想,如果三大運營商的計費系統沒有問題。在消費者質疑後,為何沒有聘請獨立的第三方去檢測,而是中國移動自己組織了流量計費測試?顯然,缺乏公開透明的監管機制,是運營商流量消耗過快事件的真正根源。

  從電錶,到手機流量,用戶對計費的質疑從未間斷過。一直以來,運營商和電力計費都是由政府監管部門負責監管,缺乏獨立第三方的監管機制,已經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流量消耗過快事件,讓三大運營商背負了冤屈的同時,也將國內缺乏公開透明監督機制的不足暴露出來。

  □賈敬華(科技觀察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