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把寬頻作為社會福利?
- 發佈時間:2015-04-30 07:58: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王磊
4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目前全國固定頻寬平均速率為4.25兆,為提高網速降低資費,希望引入民營資本競爭,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加大各企業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新京報》4月29日)
壟斷必然催生暴利,營運商為獲得高利潤而壟斷經營,是服務價高質低的主要原因。眾多經驗證明,一旦放開市場並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之後就必然會激發行業內生活力,從而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實惠,也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也正是基於此,打破石油、銀行或者行動通訊的壟斷,讓更多的民營資本有機會參與競爭,成為一種普遍認識。
自2005年制定“非公經濟36條”起,到2009年“國29條”,再到2010年的“新36條”,提倡和鼓勵民營資本的發展一直沒停。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第九條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信建設,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支援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然而,已經5年過去,引入民資“依然在路上”,缺少突破性進展。
以“假寬頻”為表像的“網費貴、網速慢”等問題,不僅是市場競爭和放開民資的命題,還包括如何實現公益性並更好監管。國家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報告顯示,全國固網寬頻用戶上網1M頻寬每月費用實際折合13.1美元,算下來,中國內地網民實際每月為1M寬頻支出的費用,是越南、美國、南韓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數倍甚至數百倍。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這其間有市場開放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有開放度不高的發展中國家,因而將“假寬頻”問題,全部歸咎於競爭不足有失偏頗。
治理“假寬頻”要動真格,其間包括完善監管、破除壟斷、開放市場、形成競爭、提高效率等不同層次要求。即便打破了壟斷,若沒有進行有效的行業規範與管理,同樣會産生另外的問題。之前,對電信與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玩“假寬頻”把戲,相關部門曾啟動過反壟斷調查,也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讓網速很快提升了一把。只是後續的跟進似乎沒有到位,所以“舊病重犯”。
中科院網際網路專家呂本富認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把寬頻作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了,使得其像自來水一樣變成一種公共服務,甚至有的國家提出寬頻可以不收錢。近鄰日本和南韓,將寬頻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扶持和財政傾斜,使得其寬頻發展得很好。也正是基於此,上海等地才推出了“智慧城市”和“寬頻中國”建設,以此建設包括第四代行動通訊網路、光纖網路、網際網路國際出口、雲服務在內的國際領先的資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應用平臺。
從這一點來説,實現寬頻提速降費,既需要市場的無形之手,也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關鍵在於要厘清公益與非公益之間的差別,分清彼此之間的角色定位與責任擔負,才不會轉嫁矛盾和推卸責任,引入民資也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