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別被“朋友圈”綁架了自由

  • 發佈時間:2014-09-16 10:41:2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有人抱怨,微信的“朋友圈”就是個圈套,一入圈內深似海。此話怎講?有人總結了長期使用朋友圈的“後遺症”:

  早上起來,總不自覺地打開微信,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評論點讚;下個館子,要把美食拍個遍,張貼到朋友圈裏,然後癡癡地等讚;上班了,仍忍不住時不時翻一翻朋友圈,看誰又發了什麼八卦……

  不少人感嘆,如此任由時間被朋友圈“偷”走,遲早會淪為這個“怪圈”的奴隸。也有人立誓“斬斷塵根”,咬牙切齒道:“再刷朋友圈就剁手!”

  但牢騷歸牢騷,一種深層的疑惑總難消除:久溺于社交軟體等新工具帶來的便利,會不會被它綁架?對於這種新工具,是選擇接受還是逃避?

  實際上,對於新工具的恐懼,並不始於現在。工業革命開始不久,便有工人破壞機器——他們認為,科技革命孕育的新機器,乃是導致他們遭受壓迫奴役的根源。此後,機器奴役人類的想像,也一直是科幻作品長盛不衰的橋段。

  工具真的有罪嗎?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工具的價值自不待言。人類從猿進化成人的標誌,不僅僅是學會了直立行走,更是學會了使用工具。但隨著科技創新的狂飆突進,新的工具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花樣翻新。然而,新的工具並不總是意味著“解放”,有時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選擇逃避它,你得蒙受效率的損失;選擇擁抱它,你得承受磨合的痛苦。

  就朋友圈來説,在這個資訊共用成為潮流的時代,多一種分享知識、交流資訊的渠道和手段,總不是壞事。但既然選擇了分享,隱私如何保障?資訊如何管理?效率如何控制?這著實考驗著人的耐心、定力和智慧。

  其實,不妨給朋友圈的使用劃定一個邊界。邊界在哪?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劃分可能各異,但有一點或許應該達成共識——千萬別被它綁架了自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