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面臨諸多挑戰 李東生建議加強工業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5-03-04 15:02:55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書海
中國網財經3月4日訊(記者 喬紅康)過去幾年,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快速興起,社會資源也趨之若鶩;前年,服務業在中國GDP所佔比例首次超越工業,人們對中國工業的前景多有懷疑;最近,不少世界500強企業開始將他們在中國的生産基地遷出中國;未來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説法在西方媒體熱炒。凡此種種,中國工業面臨巨大的挑戰。
作為一個跟中國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企業家和人大代表,李東生常思考中國工業的出路和未來,他認為:一個國家要強大,經濟首先要強大,而經濟強大的標誌就是要有一批世界級企業。中國已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工業大國,但工業企業的綜合實力依然不夠強;我們缺乏能在全球主要産業領域具有領導性的企業。在全球10家最賺錢企業中,有4家中國企業入榜,都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有六家外國企業,其中有蘋果、三星和微軟三家電子企業。
今天,中國工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承接轉移”、國內資本“抽逃”實體經濟的嚴峻挑戰。中國製造業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落後産能規模大、壟斷行業進入難,生産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投資回報率偏低。不少多年來在實業界打拼的企業家,紛紛萌生退意改做投資,不願意再幹實業。
但對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中國來説,工業必然是經濟的基礎,建立和保持中國在全球工業競爭力的優勢,中國經濟才能持續穩定發展,才能充分吸收就業,併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對中國來説,建立工業強國,保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較高的比例(相對於歐、美、日),更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的現狀和中國自身的條件;這一點,一定要提高到國家經濟戰略的高度來認識。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建議國務院要對支援中國工業發展制定更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建議如下:
1、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工業領域。
最近,國家牽頭組建1380億元的積體電路産業基金,是很具戰略眼光的行動。但對大部分産業領域來説,更多要靠市場化的方式籌集資金;當前的現狀是工業投資回報低,工業資産估值低;建議國務院系統考慮加強支援工業發展,特別是支援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産業集團。具體政策措施有:
制定對工業企業優惠的稅收及財政政策:減低産品增值稅;允許集團公司合併計繳所得稅;允許企業利潤再投資可減免所得稅;允許高技術行業設備折舊加速;對資本和技術密集的項目給與一定期限的投資貼息;對重大科技研發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後兩項財政政策已經在實施,但需有更為清晰的規則及制度性安排。)
對工業項目的融資提供更多的便利:股權融資,企業上市或股權再融資還非常困難,許多在香港市場很容易操作的融資方式無法在國內實行;期待能加快金融改革。債務融資,銀行商業化改革後,經營效益好的企業已經很方便獲得融資;但國內貸款利息一直較高,希望能進一步減息。
李東生認為,以上兩點解決好,能增加工業投資回報,也能吸引更多的市場資金投入到工業。
2、大力支援中國企業國際化
全球化經營是企業發展的大趨勢。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發達經濟體,尤其像北美、日本、歐盟、南韓等,其經濟形態都是外向型的,其大企業都是全球化經營的。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消費産品的製造大國,但我們實際獲得的收益並不高;蘋果手機幾乎都在中國製造,但我們獲益很小。因為我們並沒有國際經營能力,主要靠效率和成本優勢來競爭;國內收入水準提高,成本優勢就很難保持;所以用印度來取代中國是西方國家的願望。中國企業必須要靠自己走出一條國際化道路才有出路;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議國家在一路一帶的國際戰略中,不僅要支援資本輸出(資源及基建項目),更要支援産業輸出(中國企業國際化),支援將我們的工業能力、産品技術能力、品牌渠道能力在當地紮下根來。當年,歐、美、日企業國際化都有國家實力做後盾,今天,我們也要借助國家的力量加快建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
TCL國際化10年取得豐碩成果。2003年TCL整體營業收入282億元,海外收入33億元,到2014年整體營業收入達到1010億元,海外收入470億元,分別增長3.6倍和14倍。我們國際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年盈利42億,其中海外業務的盈利貢獻也將近佔一半。TC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際化經營的成功。但和歐、美、日、韓的領先企業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要從一個大國變為強國,離不開持之以恒地發展工業。國家支援工業的政策要到位;資源投放不要撒胡椒面,要堅持優勝劣汰的原則,大力扶優扶強。發展工業,國家要支援,企業更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