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業口水戰中的“友商們”該向Uber學習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6-23 08:10:37 來源:大河網 責任編輯:書海
[浩評如潮]上周朋友圈主要被兩件事刷屏:一是Uber無孔不入地開始進軍攝影、建築、培訓等五花八門的市場。其中還穿插了個小花絮,上海因暴雨成“海上”,Uber的APP界面上直接把以往的“汽車標識”改為“小船標識”,網友紛紛刷屏圍觀;還有一件事,便是小米和樂視的口水戰。雙方隔空互揭其短,媒體趨之若鶩為這戲碼當擴聲器,這場鬧劇愈演愈烈。
兩件看似不相關的事,背後卻是企業究竟該如何做好“一場商戰”。
Uber作為一個成立5年的創業公司,估值達到500億美元。其在激烈的商戰中突圍,主要依靠創新的産品和商業模式,以及高超的行銷創意搶市場。比如,APP上小標識應景的改變就足以讓用戶甘願成為其粉絲,為其推廣。當企業成為了用戶的信仰,如果再談論“性價比”或者揚言去做網際網路的入口,似乎都會顯得無稽之談。
與之截然相反,手機圈內“友商”和“友商的友商”卻繞開了商戰的本質,在毫無創新的産品以及毫無營養和樂趣的行銷對罵中開撕。發佈會成了主戰場。筆者近幾個月參加了數場發佈會,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會拿“友商”調侃一番。隨後這位“友商”再拿出一堆有利於自己産品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反駁,再拿另外的“友商”開涮,似乎誰噴得多誰的産品就更牛一樣。然而,這對於用戶,並沒有什麼用。
這樣一看,手機圈內“友商們”的邏輯和Uber等公司對待商戰的姿態差了不知多少條鴻溝。
話説回來,其實,目前手機行業的口水戰並不新鮮。這樣的戲碼在保健品、冰箱、電視機、汽車行業都上演過。
1955年被美國認為是其汽車年。那一年,生産商賣出了700多萬輛汽車,比之前任何一年都多。企業廠家的品牌從原來的2900個,慢慢縮減為20個,新富階層正在崛起。在此之後10年,美國達到了家庭消費的全盛時期。
這種景象與當下的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何其相似。這個爆發的市場刺激了更多加入者,大家都希望能夠搶佔網際網路入口、去做生態。然而僅靠一個手機就能撐起入口甚至生態的説法,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質疑。喬布斯做出蘋果iOS之後,人人都想軟硬通吃,打造出一個閉環形的生態鏈。在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看來,隨著智慧技術,特別是穿戴、支付、語音、圖像以及新材料的迅猛迭代,人們在資訊的接觸點上廣泛而即時,閉環可能是一廂情願的囈語,事實也如此。即便蘋果之前較早宣佈闖入智慧家居領域,但其在智慧家居産品上卻一直欲説還休。
“友商們”最擅長拿生態來説事。其實,從用戶的角度看,生態中産品和産品之間是需要相互滲透的,進而能夠更深入地為産品和用戶體驗帶來創新。但看目前國內的生態,卻只是“發佈會生態”,召開發佈會宣佈兩家進行合作,然後完事大吉。鮮有真正産品之間的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新更是少見,又何談生態?
談及創新,筆者不得不再度吐槽。在過去數場發佈會上,儘管口水從未少,但真正的創新實在少。無論是記憶體能力、電池或者拍攝清晰度,幾乎各大站在臺前的廠商都沒有核心技術開發。可能有“友商”要説,那可以做賣場模式,靠電商模式賺錢,甚至靠行銷賺錢。這種模式成敗尚無定論,但筆者建議,即便如此,也該多學學Uber公司。看上去,讓用戶“路轉粉”需要的只是APP上一個從“汽車標識”到“小船標識”的轉變,但這可能是目前手機圈的“友商們”早已忽略的大問題。
南都經濟評論員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