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機充斥網購市場 破信任危機亟待立法介入
- 發佈時間:2015-06-05 09:4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湯婧
近日,京東被曝銷售“翻新機”的消息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此外,據《揚州晚報》報道,陳小姐在實體專賣店和網上商城悉心比對,發現網上購買不僅價格便宜400多元,賣家還承諾“保修1年、延保2年”,並送給她包括移動充電寶、手機殼、手機保護膜在內的10余種贈品。但買到的手機不但已被激活,螢幕還出現嚴重閃屏,無法充電類似“翻新門”之類的業態亂象,是伴隨著電商擴張時代必然出現的陣痛,但是這種陣痛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治愈,很可能成為一種痼疾。中國電商方興未艾,不能讓不誠信行為損害消費者權益,遺患電商行業的未來。電商生態亂象頻出,除了要追問“監管去哪兒了”,最重要的還是電商企業要加強自律,跨出假冒偽劣叢生的泥潭。
京東陷“翻新門”糾紛
近日,國內電商平臺——京東被指銷售翻新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央視《每週品質報告》5月24日消息稱,`消費者吳女士在京東平臺上購買了價值3000多元的iPhone 5C,僅用了1個月,就出現了頻繁當機的現象,檢修發現,機內主機掃碼序列號雨機身外序列號不符,認為是翻新機。京東對此作出回應稱,該産品的供貨商為中國聯通全資子公司、蘋果授權經銷商——聯通華盛,貨源正規可靠。聯通華盛也回應稱向京東供應的iPhone全部採購蘋果公司正平行貨,自身從未涉及iPhone翻新機的銷售業務,並表示將積極配合調查。
和吳女士有著同樣遭遇的趙先生於2014年3月8日,在京東商城買了一部蘋果白色4S手機。趙先生説,他買完手機之後,斷斷續續地發現了好多問題,比如説當機、沒有信號等等。後來,他的手機突然充不進電了,他按照蘋果官方客服的提示,去中關村的一家維修點進行維修。而維修時卻發現,手機內部主機板的序列號跟發票、卡托上的序列號不一致,維修點拒絕給他維修。趙先生立即找到京東維權,然而經過接二連三、不厭其煩地解釋和溝通,一個多月過去了,京東依然拒絕退換貨。
不僅是蘋果手機存在“翻新機”困擾,其他手機品牌也有此類問題。不少消費者從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平臺上買到過翻新機或者山寨機,也招來眾多消費者的投訴與維權。根據中消協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中消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195415件,涉及售後服務、假冒、價格、虛假宣傳等多個方面,其中品質與售後服務的佔比分別達到45.8%與17.91%,位居前兩位。在被投訴商品類別中,通訊類産品投訴量達到57789件,佔據商品大類投訴之首。
買到翻新機非偶然事件
縱觀此次京東“翻新機”事件,從生産鏈到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難逃干系。有手機行業業內人士認為,有幾個環節可能存在問題,例如上游供應商聯通華盛問題,下游京東採購問題以及消費者惡意退換調包問題等,但具體發生在哪一個環節並不好判斷。
首先,作為手機的出生地,生産廠家自然有為手機“脫胎換骨”的能力。媒體報道,2015年3月31日,富士康宣佈與蘋果攜手在中國市場開展“以舊換新”業務。富士康的全資子公司把一二線城市用戶手中淘汰的iPhone回收,經過檢修和重新打包再銷售,這個已經是合法的生産方式。當然,按照富士康的説法,這些翻新手機會在銷售過程中註明是翻新,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否有李鬼暗度陳倉也未必沒有可能。其次,水貨、翻新機的猖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作價格戰的惡果。為在價格戰中贏得先機,電商會在全國各地進行低價採購,受採購經費制約,採購人員選購價格相對較低的水貨、翻新機,甚至“問題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第三,京東作為電商平臺,在整個進貨和出貨流程上存在把控不嚴的嫌疑。據京東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因為正品手機三個序列號都是一樣的,所以京東在手機入庫時只掃機身碼。這便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手機一旦售出就無法確定拿回來的手機是不是當初賣出的那一部了。
翻新機已在市場存在多年,並且已形成一條巨大的産業鏈。據了解,一些維修人員同時存在修手機和回收舊手機雙重身份,這些商家對一些故障機器進行拆解或部件重組,而對一些款式較新或是較流行的機型則進行外殼更換、拋光、打蠟,然後再出售。此外,一些代工廠會私自向市場銷售次品以次充好,如2012年,深圳羅湖市場監管局開出了一張1.28億元的罰單,原因竟為iPhone代工廠私自向市場銷售一批iPhone顯示屏次品,這最終可能流入iPhone翻新機鏈條。
電商平臺不能做“甩手掌櫃”
近年來,電商規模不斷擴大,有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2.3萬億元,增長了21.3%。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3.48萬億元,同比增長23.8%。隨著電商規模進入“野蠻式”增長階段,假貨、物流延遲爆倉、售後服務差等問題屢遭詬病。如果這種痼疾根植于電商生態,那很可能成為電商未來發展的掣肘。而要治愈類似痼疾、培育健康的生態土壤,強化監管是個繞不過去的命題。
專家稱,手機品牌日益重視線上銷售渠道,但整個環節有太多漏洞可讓不正規的手機涌入,除了影響品牌自身形象和生産商、經銷商的信譽,最嚴重的還是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業內人士稱,作為電商平臺、供應商以及生産廠商都應該加大管控力度,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電商不自律,難免“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因此,電商平臺是否真的應該考慮,放慢腳步,建立有效的審核機制,雖然會短期內犧牲發展速度與利潤,但卻長久受益,這也是電商平臺健康發展的保障。
對於電商平臺的監管,不能總到問題出現之時監管才介入。應該改變這種被動的監管態勢,完善監管體系,積極主動地為消費者權益築好防火牆。只從源頭上控制網購生態的異變,拋棄事後監管的僵化思維,“翻新門”之類的舊疾才不至於復發,消費者的權益才能夠得到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