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P2P公司大浪淘沙:利空逼近 聯想10億進軍P2P

  • 發佈時間:2014-09-01 08:51:08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目前,共有運營P2P平臺1283家。今年上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預計全年累計成交額將超過3000億元。利空逼近,紅嶺創投1億壞賬創紀錄,監管條例出臺在即宜信債權轉讓模式首當其衝。

  P2P,一個野蠻生長的草莽江湖,似有重演當年團購行業“千團大戰”之勢。但其真實寫照確實冰火兩重天。

  一邊是網貸始祖美國LendingClub在美提交上市申請書,估值高達40億美金,另一邊是中國P2P行業卷款跑路的絡繹不絕,紅嶺創投爆出1億壞賬已創出P2P紀錄。從2009年的萌芽狀態,到如今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各種P2P平臺,良莠不齊的行業現狀潛藏著巨大的未知風險。

  根據P2P行業門戶網“網貸之家”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共有運營P2P平臺1283家。僅今年7月,新上線的P2P網貸平臺就達99家,平均每天3家。另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接近2013年全年成交金額。預計到2014年年底行業月成交額會超過300億元,全年累計成交額將超過3000億元。

  一哄而上的背後是頻繁的跑路倒閉,據公開資料顯示,至今跑路的P2P平臺已達164家。原因主要由於行業目前處於“三無”狀態:即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

  但這種狀態即將被打破,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理財週報(http://www.lczb.net)記者,監管政策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出臺。

  如此,P2P行業的關鍵詞就集中在:“禁止債權模式”和“去擔保化”。

  風投眼中的香餑餑

  嗅覺敏銳的風投從來不會缺席有利可圖的盛宴。

  2010年,成立於2006年的宜信就獲得了凱鵬華盈500萬美元的投資。一年後,凱鵬華盈、IDG資本、摩根士丹利聯合參投宜信A輪融資,金額高達3000萬美元。此後國內風投進入謹慎考察P2P行業的發展期,從2013年開始,風投開始逐步佈局P2P行業,2014年進入一個投資火熱期。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有10家P2P網貸平臺受到風投的青睞,獲得了近20億元的融資,目前預計已經有30家左右平臺變為風投獵物。

  近日,一則聯想將斥資10億元進軍P2P行業的消息不脛而走,據知情人士透露,聯想已與國內某知名P2P網貸平臺達成戰略投資意向,預計投資將超過10億元,合同有望在9月份正式簽署,不過具體佔股比例尚未敲定。值得一提的是,聯想並不是唯一入資該平臺的投資方,該平臺計劃融資13億元,其中90%來自聯想。若屬實,該投資則為迄今最大的一筆對P2P行業的投資。

  此前,紅杉、軟銀、光速安振、盛大等知名風投已經佈局P2P行業,甚至券商廣發證券和投哪網也達成戰略合作。上市公司也毫不示弱,紛紛進軍P2P行業。

  一時間,似乎P2P行業風光無二。

  但風光的背後是出乎意料的大利空,典型體現在聽到麻木的卷款跑路。

  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馬駿指出,今年以來,每月新增的P2P平臺數量,低於去年,不過,整體數量仍在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每月問題平臺數量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預計今年年底還將有很多平臺倒閉。

  而什麼樣的平臺不容易跑路?信而富CEO王徵宇指出兩個特點:一是背後已經獲得風投的P2P公司;二是上線時間較長的公司。

  “基本上跑路的平臺上線的時間都不長,收益率比較高,標的不多,透明度不高。”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際網路金融部助理分析師錢海利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如果説卷款跑路已經不是P2P行業的新聞,那麼陡然出現1億元的壞賬還是讓整個業界倒抽一口冷氣。

  8月28日,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在其社區發帖稱,“利空來了,慢慢消化吧”。其官方發佈的消息稱,本次事件“涉及借款本金總額1億元,因為案情複雜,已經在廣州經偵報案,同時在深圳福田法院立案。因為抵押物處理需要很長時間,全部到期借款將由紅嶺創投提前墊付。”

  而這突如其來的1億元壞賬似乎給燥熱的P2P行業潑了一盆冷水。據悉,紅嶺創投的一億元壞賬涉及投資人數4567人,每人平均投資金額為2.19萬元。但也再次敲醒了P2P行業風控的警鐘。

  債權模式或被禁

  監管政策正如懸在P2P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落地之日遲遲未知,落地之後的結果卻可想而知:正式拉開行業洗牌大幕。

  此前,銀監會官員在各種公開場合也表明瞭P2P監管的四道底線: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仲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由於線下的債權轉讓存在資訊不透明、資金使用不規範甚至被挪用等風險,監管層對這一模式存在不少擔憂,而正在醞釀中、即將出臺的P2P監管條例可能終結這一模式。

  若終結債權轉讓模式,受衝擊最大的當屬行業龍頭宜信,此前宜信被市場質疑最大的就是“非法集資”或“資金池”,根源就在於其債券轉讓模式。

  該模式的一般流程為:平臺線上下尋找借款人,對其進行評估,通過後推薦給專業放款人(專業放款每人平均為自然人,通常是平臺的實際控制人);專業放款人向借款人放款,取得債券,然後把債權轉讓給投資人(投資人也多通過線下途徑開發),投資人獲得債權帶來的利息收入。

  唐寧此前曾解釋稱,之所以會有這種模式,是因為當時科技發展不夠,沒有電子簽名的應用技術,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債權轉讓的模式。而目前宜信完全可以做到點對點讓借貸雙方直接簽約,這樣點對點直接簽約的模式已經佔了宜信借貸平臺業務的近50%,並且比重還在不斷上升。

  信而富CEO王徵宇則認為採用債權轉讓模式是因為平臺操作起來相對簡單,監管層所要禁止的債權轉讓模式的實質是因為這種模式要麼做的是資金池,要麼就是證券化。

  理財週報記者致電宜信,宜信方面表示並沒有聽説監管層要禁止債權轉讓模式之事:“我們希望P2P監管辦法儘快出臺,為行業規範發展創造更加有益的環境。除了債權轉讓模式以外,我們還提供點對點直接簽約以及單一信託服務,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合法合規的。”宜信對外負責人這樣告訴理財週報(http://www.lczb.net)記者。

  目前,國內排名靠前的幾個債權轉讓模式的平臺除了宜信之外,還有冠群馳騁、中融民信等。

  監管層推行去擔保化

  對於投資人來説,有擔保的産品似乎更有保證,但監管層卻在大力推行“去擔保化”。

  “我想説的是,第一,P2P機構在中國今天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行過擔保化,發生在網上、紙上、合同上,但是從來沒有發生在現實中。擔保是一個金融詞彙,擔保是一個監管概念,這些P2P機構我不認為他有擔保資質。第二,去擔保化不是説你不能夠提供擔保,是你不能夠通過虛假宣傳來糊弄出資人,就是你提供的擔保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你號稱有擔保,很多網站很多機構説我提供擔保,我提供剛性兌付,所有的這些説法實際上都做不到。”王徵宇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王徵宇認為“去擔保化”恰好是為了保護和教育投資者,打破投資人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很多P2P機構通過投資擔保,對投資人不僅沒有做教育,而且推波助瀾,更加加劇了投資人資訊的扭曲,讓投資人誤以為投資是有保證的。“通過去擔保化的操作和要求,把那些胡亂承諾、胡説八道的機構驅逐出這個市場。”王徵宇強調道。

  但監管層已明確“P2P平臺不得提供擔保”,探索“去擔保”的道路成為行業大勢所趨。

  風口浪尖的紅嶺創投取消“本金擔保”的宣傳,引入行業通行的風險準備金;陸金所採用投資分散化策略,推出無擔保“裸奔”産品;更多的平臺嘗試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而最近宜信與國壽財險北分達成合作協議,由中航信託發行信託産品為宜信的客戶提供貸款,被市場解讀為“去擔保化”的嘗試。但受到市場質疑該舉措實質仍為平臺擔保,覆蓋較低。

  “過去8年,宜信採用還款風險金和小額分散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因此談不上去擔保化。引入保險是國家鼓勵的金融創新實踐,我們和包括中國人壽、中航信託等在內的合作夥伴積極嘗試、摸索這一創新的模式。”宜信對外負責人這樣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而另一個保障P2P投資者資金安全的重要有效手段是第三方資金託管。即資金流運作在第三方資金託管公司,而不經過平臺賬戶。從而避免了平臺惡意挪用交易資金給投資人帶來的風險,即使跑路了也卷不了款。

  有魄力做資金託管的P2P公司還是少數,因為這意味著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和註冊流程複雜。但為了“取信”投資者,很多公司便濫竽充數。比如用支付寶、理財通的第三方支付功能來冒充第三方資金託管功能。其實,業內真正有第三方資金託管資質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只有匯付天下、寶付、國付寶等。

  據一位P2P行業從業人員爆料,要弄清楚該平臺在資金託管方面上是否存在虛假嫌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親手註冊該平臺,註冊平臺賬號後,看是否還要求你註冊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號。若註冊平臺賬號後就可投資,那麼該平臺100%沒有第三方資金託管,而頁面宣傳的當然都是虛假的。

  但無論怎樣,P2P仍在高速發展。

  “第一,未來P2P行業的準入門檻會提高,現在的P2P基本沒有什麼門檻,只需要幾萬元進行前期的平臺構建就可以上線,不需要進行法律上的報備等;第二,平臺收益率會下降,現在很多P2P平臺在10%以上,甚至20%多。另外,平臺的運營成本會增加,因為風控加強、引入第三方資金託管和第三方擔保機構等導致成本上升,收益率就會下降;第三,未來小平臺難以生存,因為門檻提高,因為很多平臺就是衝著做幾個大單然後跑路的目標去的。”錢海利這樣判斷道。

  若監管的方案落地,洗牌將正式開始,裸泳者也將逐漸浮出水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