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週年考:半數企業上演“空城計”
- 發佈時間:2015-05-22 13:28:54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書海
中國網財經5月22日訊 國內虛擬運營商正式放號後的週年答卷日前呈現在公眾面前:最數據顯示,經過一年發展,中國虛擬運營商用戶僅500萬。2013年12月,工信部分5批發放42張虛商牌照,如今僅有20余家企業公開放號,全面放號商用僅為6家,多數仍處於內部測試當中,或者按兵不動。
在牌照下放之時的滿滿熱情,卻遭遇到現實的冰冷。批零倒挂、170號段的短信識別、監管標準以及同質化競爭等等問題,均使得虛擬運營商舉步維艱。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用戶超過10萬的虛擬運營商只有蘇寧互聯、國美通信、蝸牛移動等幾家,多數虛擬運營商用戶在1萬之內。而這一年,虛擬運營商企業全年投資可能超過7億元。
按兵不動背後三大外因
IBM調查顯示:轉售企業認為批發價格高、商業模式不清、IT投入成本過高是制約自己發展主因。 但行業人士通過調查了解到,還有三個主要外因:
1、平臺搭建,用戶測試,至少半年。
據虛擬運營商人士透露,一般計費系統、客服平臺搭建需要半年時間,然後才能進行測試。星美集團副總裁張林苗表示,虛擬運營商平臺不僅要和通信對接,還要與集團公司的平臺對接,星美效率最高了,也需要3個月的搭建時間。而測試從4月份開始(先是內部員工壓力測試,然後公眾測試等)正式商用可能要到6月份。
2、基礎電信運營商不希望虛商“太虛”
工信部向虛商開放1709、1705、1700三個千萬級號段,處在第一梯隊的虛擬運營商苦於沒有新的碼號資源,無法繼續做大用戶規模。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近半年時間裏虛商用戶數由50萬發展到500萬。
消息人士透露,在移動轉售業務上,中聯通向工信部申請後續4000萬碼號資源,已獲批2000萬,而中電信移動轉售業務用戶僅百萬左右。根據基礎運營商約定,每個城市給3000個號,激活率50%,才給虛擬運營商放下一批號。內部人士透露,虛擬運營商與基礎運營商簽約時承諾,將網際網路業務與自身業務結合,做個性化的業務。事實上,多數虛擬運營商還是搞低價的語音和免費流量業務,不僅缺創新和個性化亮點,沒有開闢新市場,搶到競爭對手用戶,而是搶運營商自家的用戶,造成集團內部投訴不斷。
3、虛商牌照收回可能性不大
市場一度傳言,工信部規定今年12月31日為大限,業務未達標試點虛商將會退市,甚至會被取消牌照。工信部相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虛擬運營商的業務要一分為二地看。“網際網路+”是主流,虛擬運營商轉型網際網路是遲早的事情。工信部監管主體是合法經營(譬如,嚴格推行實名制打擊黑卡,規範客服系統,防止坑害用戶),而對於企業用戶量無明確規定。即便到了2015年底,如果虛擬運營商已建系統和客服平臺,就不在退市之列。
需借4G東風“絕地反擊”
隨著越來越多的虛擬運營企業開始投入運營,市場競爭將漸趨激烈。如何建立虛擬運營商與基礎運營商之間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面對4G規模發展的態勢,虛擬運營商怎樣乘勢而上?
發展行動通訊轉售業務許可是民營資本進入通信行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是行業發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家春表示,移動轉售企業和基礎電信企業之間不是簡單的競爭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
而轉售企業作為試點的主要實踐者,相對基礎電信企業而言,擁有靈活的機制,豐富的業務資源以及細分市場的核心優勢,轉售企業在試點的過程中更多是要自身的核心業務作為切入點,將差異化應用服務與流量語音等基礎業務相結合,探索與基礎電信企業合作模式與業務發展模式,找準市場定位,以提供個性化的專業服務來贏得市場。
跨界融合創新為本,“轉售+”推動與垂直行業的整合。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得電信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衝擊和收入、利潤低增長的嚴峻考驗。曹建華表示,虛擬運營商依然存在整體發展速度較慢、號碼可識別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批發價格動態調整機制不夠完善、虛擬運營商對通信領域不夠熟悉、缺乏運營和服務經驗等問題。
而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提出,轉型升級步伐將大幅度提速,整個資訊通信業也面臨著重要的機遇,“網際網路+”的行動計劃為虛擬運營商帶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所所長魯春叢表示,轉售企業要加快推進資源捆綁,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在跨界融合創新。轉售企業在套餐設計創新、流量服務創新、業務捆綁創新、跨界融合創新方面要形成明顯差異於基礎電信業的傳統業務模式的特點。轉售商一方面加快發展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另一方面要借助行動通訊的基礎打造“移動轉售+”,加快與保險、銀行、物流,製造等垂直型行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