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嚴把“入口關” 不給胰腺腫瘤可乘之機

發佈時間:2024-05-23 10:46:21 | 來源:中國食品報 | 作者:

近年來,胰腺腫瘤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特別是胰腺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等讓人們“談胰色變”。研究證實,胰腺腫瘤的發生與年齡增長、長期吸煙、體重超標、家族遺傳、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對此,中食智庫專家、黑龍江省醫學會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胰膽外科主任孫備建議,人們要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營養均衡,牢牢把好“入口關”,不給胰腺腫瘤可乘之機。

胰腺的形態扁平狹長,長度12—20公分,位置深藏不露又處於要害,與重要的臟器、血管、淋巴、神經相毗鄰。胰腺對於人們來説,相對陌生,它並不在“五臟六腑”的名單中。胰腺分泌的胰液有著極強的消化能力,能夠幫助人體分解糖類、脂肪、蛋白質等,如果人們沒有胰腺,那麼蛋白質和脂肪就無法消化,可能會引起營養不良。胰腺導管細胞還能分泌水和碳酸氫鹽,能夠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同時,胰腺的內分泌還有調節血糖的作用,對血糖平衡至關重要。但胰腺卻十分嬌弱,容易發炎或被癌細胞侵襲。數據顯示,胰腺癌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由2015年的33.1萬人上升到2023年的50.55萬人。孫備建議,人們要增強防範意識,從多方面為脆弱的胰腺編好“防護網”。

大量攝入高糖飲食、含糖飲料,容易增加胰腺癌的發病風險。高脂飲食容易導致超重和肥胖,而超重也是胰腺癌的重要推手之一。同時,飲酒容易引發慢性胰腺炎,久而久之,可能會轉變為胰腺癌。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飲食習慣與胰腺癌密切相關。”孫備建議,避免高脂肪飲食,嚴格限制高糖食物的攝入,儘量少吃甜點、糖果,這是因為單糖、二糖及升糖指數高的碳水化合物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加快胰島素抵抗進程;少喝碳酸飲料,將碳水化合物控制在食物總能量的50%左右;戒煙限酒,從源頭上減少對胰腺的傷害。調查顯示,嗜好吸煙飲酒的人患胰腺癌概率是普通人的2—2.5倍,而且發病年齡會提早10—15年。

那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合理飲食呢?一日三餐中,要多吃些富含抗氧化物質、粗纖維以及蛋白質的食物。抗氧化物質能夠中和自由基,減輕細胞損傷;粗纖維可以促進消化道蠕動;蛋白質對胰腺健康大有益處。“更多地攝入十字花科蔬菜、水果、全穀物、魚肉、禽肉,降低精製糖、精細穀物及加工肉類在飲食中的佔比,最後形成低糖、低脂、抗氧化的飲食模式。”孫備説道。

營養支援對促進胰腺疾病患者身體狀況的好轉大有裨益。孫備解釋説,由於胰腺炎、胰腺腫瘤的存在和治療,極易影響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不恰當的飲食有如雪上加霜,往往會使患者産生噁心、厭油、脂肪瀉、食欲不振等症狀,給胰腺和胃腸道帶來沉重負擔。

胰腺腫瘤患者要養成規律進餐,一日3—5餐,儘量少吃或不吃零食,不讓胰液過度分泌,加重胰腺負擔。在易於消化飲食的基礎上,還要對膳食組成做出合理搭配,在保證熱量供給的同時,注意調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比例,其中以碳水化合物為主,但需監測血糖變化;動物蛋白儘量選擇如瘦肉、雞蛋和魚等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烹飪食材時,建議採用煮、燉、熬、蒸、溜、氽等方式,不宜煎、炸、爆炒、煙熏,以免胰腺超負荷工作。

研究發現,適當補充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對腫瘤患者是有幫助的。腫瘤患者可適當攝入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秋刀魚、甘藍、菠菜、馬齒莧、紫蘇、海帶、無花果、黃豆、核桃、杏仁、腰果等。

考慮不同類型胰腺腫瘤的差異特點及個體化表現,營養支援並非倡議“吃得好”“補得多”,也不是靠節食把腫瘤“餓死”。孫備建議,應由醫生、營養師制定個體化營養支援方案,確保胰腺腫瘤患者科學進補。


責任編輯:

稻香村創立250週年大會大會以“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為主題,研討老字號未來發展方向。【詳情】

A2型蛋白質乳品研究與發展概...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展開對A2型蛋白質乳品的解讀。【詳情】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友情連結:

紅餐網 | 新華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