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府近日發佈的《廣東省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提出,要鼓勵大型醫院逐步取消門診,到2017年,全省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達到65%以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30%,合理有序的就醫格局基本形成。方案還提出,要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等資訊技術手段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
就醫160CEO羅寧政告訴記者:“這將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推進分級診療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自“十一五”以來,深圳就實施了“一大一小”發展戰略,推進分級診療,但是政府主導的分級診療仍很難實現,市民不管大病小病仍都往大醫院擠。5月17日,深圳市衛計委率先出臺了《深圳市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到2018年,深圳初步形成基層首診的診療模式。
面對分級診療發展現狀,深圳部分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和醫生集團已經開始尋找突破口,一些網際網路分級診療平臺相繼涌現。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又將如何順勢而為,“玩轉”分級診療呢?記者走訪了深圳幾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後發現,這些平臺都在為深圳分級診療的實現探索可行的路徑。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向雨航 實習生 熊雅靈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模式1.就醫160:讓醫患參與分級診療
通過引導患者就醫、拉動醫生參與,助力醫院與社康中心的“雙向轉診”。
在政府、醫院等諸多層面頗為看重“分級診療”層面時,總部位於深圳的就醫160于6月5日發佈了國內首個以患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分級診療平臺戰略,目的在於重構就醫路徑,提升就醫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這被業界看作是一次破冰式的創新實踐。
羅寧政表示,現行的分級診療以機構為中心,未充分考慮患者和醫生的訴求。“患者就醫缺乏引導,社區分診和轉診能力不足,患者就只能擠到大醫院去看病。”羅寧政説,網際網路則具備解決這些難題的機會和能力,“網際網路+醫療”具備快速補充整體分級診療的能力。
在推進分級診療過程中,就醫160承擔怎樣的角色呢?羅寧政告訴記者,作為網際網路預約掛號平臺,就醫160在分級診療中主要定位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引導患者就醫,並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培養用戶的習慣培養。二是拉動醫生參與 “病情優先”的轉診。
“分級診療的第一步是導診,就醫160可以借助超大流量,向患者宣傳分級診療政策並對其進行引導,將輕慢病患者疏導至社康中心。”羅寧政説,患者還可以通過就醫160平臺輕鬆獲取健康知識,培養就醫習慣,形成“基層首診”的就醫模式。
醫生又是如何參與分級診療呢?2015年8月,一位陳姓患者通過就醫160平臺預約了南山區婦幼保健院的心理門診,接到預約申請的黃彥科醫師,第一時間通過平臺聯繫上了該患者。根據病情描述,該患者十分敏感多疑、長期壓抑自己,考慮到大醫院環境較為嘈雜,對患者的情緒影響較大,加上社康的心理諮詢室完全可以滿足心理諮詢的要求,所以黃醫生建議該患者最好前往自己出診的田廈北社康中心心理諮詢室進行治療。
就醫160平臺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大量優質醫院醫生資源和流量,除了導診、分診,就醫160平臺借助龐大的醫生資源、患者群體和流量,助力醫院與社康中心之間的“雙向轉診”,可作為現有分級診療體系的運營平臺。據統計,2015年,就醫160平臺上完成133萬個轉診案例。以就醫160在深圳寶安區開展的雙向轉診為例,2015年,福永人民醫院轉診10070例,石岩人民醫院轉診24484例。
三是作為政府和醫院的雙向轉診業務的推動者和運營平臺,通過線上分流專家號源到社區,引導社區首診。記者了解到,根據深圳市衛計委要求,就醫160正在開發新系統,將通過就醫160的平臺,把大醫院一些專家號源先釋放30%到社區,患者只能從社區首診,由社區醫生往上轉的時候再掛號。“以後大醫院醫生的排班資訊全部下沉到社區,由社區醫生來分診患者。患者如果直接去大醫院,可能都挂不到號了。”羅寧政説。
模式2.“把脈”:助醫生建“移動中醫館”
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推動醫生多點執業,再通過醫生多點執業促進分級診療實現。
羅江萍是羅湖區的名中醫,她每週在醫院安排4天門診,每天預約的病人都有100多個,但依然有很多老病友挂不上她的號。
2015年,她主動申請了醫師多點執業,依託中醫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把脈”接受病人的預約,為醫院挂不到號的患者看病。每週四,羅江萍都會在“把脈”客戶端放出45個號,在羅湖區新港鴻花園的把脈中醫工作室接診患者,接診時間從中午12點到晚上7點半。一些患者如果在醫院挂不到號,都會通過該平臺直接預約到社區的中醫館去找她看病,每週四的號都會提前幾天被秒刷。目前,羅江萍在該平臺已經接診了2100多名患者。
“把脈”是一個建立在微信公眾號上的中醫類預約掛號平臺,平臺連接中醫師和用戶,醫生可以在平臺上放號,並自己決定接診時間、地點和診金。而用戶可以直接預約醫生。“把脈”還自建了中央藥房,診療後醫生通過系統開藥方,平臺可完成患者藥品配送。記者在其客戶端平臺看到,醫生診費有23元、30元、100元、200元等不同價格,還有醫生提供名醫到府服務,一次收費800元。
“把脈”建立了線下中醫館結合線上服務的網際網路醫療模式,為醫患雙方提供篩選、查詢、醫患配對、掛號預約、線下就診、無線支付、藥品配送等全産業鏈服務。“把脈”網際網路平臺由把脈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運營,公司成立於2015年6月,並成立了把脈醫療機構投資(深圳)有限公司,設立“頤元中醫館”和“頤元中醫工作室”,為患者提供線下面對面的診療服務。
把脈雲科技聯合創始人高戈告訴記者,在解決老百姓看病難方面,“把脈”的模式是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推動醫生多點執業,再通過醫生多點執業促進分級診療的實現。
據高戈介紹,目前深圳所有執業的中醫師一共只有2700余位,看中醫尤其是看名中醫很難。而中醫行業的痛點是知名中醫的工作量特別大,但其收入卻與工作量關聯不多。其次是一些中醫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患者,但他們也有實力,缺的是品牌推廣的渠道。
此外,患者看病場所只能在醫院或合法診所內,而中醫藥自建中醫館,馬上會面臨資金籌備、資質審批、租賃裝修、藥品採購、倉儲和藥房採購、聘用藥劑師、日常經營管理、客戶招攬、現金流、生長期、盈虧風險等問題。而“把脈”順勢而為,恰好解決了這些痛點,並推動分級診療的實現,主動轉接一些對於診金價格不敏感的用戶到把脈平臺就診,醫生也可以實現收入的增加,體現醫生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把脈”平臺上的醫生基本上是多點執業的醫生,來自深圳不同區域的不同醫院,有名中醫、也有社康醫生,而且打破了醫生接診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接診地點不一定安排在中醫館,也可以是在社區,在咖啡館也可以,只要醫生覺得哪方便,就可以安排在哪接診。”高戈説,中醫望聞問切,不受環境的制約,中醫師也最容易參與多點執業。
以支撐醫生多點執業為初衷,“把脈”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醫生在醫院外建立起全業務鏈條的專屬中醫館,為醫生提供醫務助理服務及患者管理服務。據介紹,“把脈”上線不到一年,平臺上已經有450位註冊中醫,接診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
模式3.醫生集團:專家驅動的分級診療
在名醫與基層醫生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提高基層醫生的水準,市民也可就近享受名醫的診療服務。
2016年3月15日,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冠有“醫生集團”字樣營業執照的醫療服務機構,催生出醫療行業的新業態。
5月28日,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療有限公司獲得首輪千萬級天使投資。博德嘉聯醫生集團CEO謝汝石介紹,獲得天使輪融資後,將加快推動醫生集團掌上醫院的發展,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快速推動其“專家驅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在深圳的實踐。
“專家驅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是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提出的響應國家分級診療的實施方案。6月,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的掌上醫院——“博德嘉聯”APP(分為醫生端和客戶端)也上線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平臺開展“專家驅動的分級診療”項目。
謝汝石介紹,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已經擁有國內頂級專家300多位,通過集團的掌上醫院,能為患者找到並預約最合適的治療專家。病人如有需求,可以網上預約或者電話預約,不出深圳就能接受最佳治療,省去了舟車勞頓,以及不必要的花費。“掌上醫院將是醫生集團推進分級診療的一個工具。”謝汝石説。
記者了解到,博德嘉聯的具體實施計劃由廣東省乃至全國內頂級專家領銜的醫療專家團隊作為後端支援,通過掌上醫院,一方面接受來自基層醫生的多學科會診和轉診需求,並將對疑難病症的處理方案再反饋給基層醫生,為基層醫生的成長和再培養提供臨床實例教學平臺和橋梁。
另一方面,醫療專家團隊還將通過醫生集團的掌上醫院,對基層醫生進行指導,全程參與患者的預防、干預、治療和康復的流程和方案的制定,指導基層醫生監督和落實患者的健康康復計劃實施,例如專注于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人群進行家庭醫生管家式的管理和教育。這樣,在上級醫生與基層醫生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提高基層醫生的技術水準,有效恢復基層醫生在老百姓中的信任度,同時方便深圳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名醫的診療服務。
據介紹,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著力推動“專家驅動的分級診療”模式,目的主要在於促使醫療專家的智慧下沉。
謝汝石説,有了醫生集團的專家團隊,病人在基層醫院也能得到專家治療。專家在治療過程中,還能對基層醫生進行指導,帶動醫院治療水準的快速提高,“這樣,病人會對基層醫院越來越信任,不會再扎堆大醫院了。”謝汝石説。
■對話
就醫160CEO羅寧政:
讓普通患者下沉社區,把精準患者送到醫院
南方日報:目前分級診療難以實現,主要是遇到哪些阻礙?
羅寧政: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大的障礙,一是分級診療需要的社區醫生的數量和品質還得不到保障。深圳社區醫生數量沒問題,但品質可能還需要提升,尤其轉診能力還需要加強;二是醫院和社區之間的雙向轉缺少一些機制,這又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問題。比如有醫院院長就跟我們説過,把醫院患者轉給社區,醫院患者少了,收入也減少了,這個收入的減少誰來補償?社區也是同樣會面臨這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制約了政府主導的分級診療的實現。
南方日報:就醫160發佈的以患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分級診療平臺戰略會給醫院帶來哪些好處?
羅寧政:對醫院來説,積極性有兩點:一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醫院的專科患者得到更好的篩選、輸送。這對於醫生也有好處,大醫院醫生的患者看不完,把不屬於他的患者下沉到社區,把屬於他的專科患者送給他,可以獲得更精準的患者。醫生的實際收入也不會有影響,因為專科患者收入回報會更高。
其實分級診療真正做起來,對醫院、社區、醫生都有好處,社區獲得普通患者,醫院和醫生獲得精準患者。目前讓醫院和社區自己來協調,或者跨區域醫院和社區之間進行協調仍比較難,因為涉及利益問題,但是就醫160作為第三方平臺,讓醫生參與分級診療,自己選擇患者,會更有積極性。
南方日報:在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患者預約的主要是大醫院醫生,若要推動分級診療,你們如何讓基層醫生參與進來?
羅寧政:160平臺上除了有醫院以外,今年以來有一個大的戰略調整,就是加入了社區(社康中心),現在平臺上已接入了200個多社區(社康中心)。在産品這一塊也有很大的變化,有專門為社區提供的産品,比如在社區居民也可以預約去看門診、接種疫苗、家庭醫生簽約等,我們已經把觸角延伸到服務社區。
另外,平臺上除了大醫院的醫生以外,現在也有社區醫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做患者的轉診。深圳已經有一兩千名社區醫生進駐了平臺。
南方日報:在推進分級診療進程中,就醫160將如何保障醫生利益?
羅寧政:第一是幫醫生獲得更多更合適的專科患者。第二是患者找醫生進行前期諮詢等,有一些諮詢服務是可以收費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幫助醫生收治患者,這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分級診療不要只盯著醫院和社區機構,因為醫院和社區的關係比較鬆散。就醫160做分級診療,把選擇性留給患者和醫生,反而更容易平衡各方利益,將對政府主導的分級診療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專家觀點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
網際網路要想辦法把三甲醫生分流出來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看來,分級診療的主要阻礙在於“分級”這個説法。
“其實我們要的不是一種分清的等級,而是要建立一種‘分工協作’體系。”朱恒鵬説,在這個體系中,家庭醫生或者全科醫生主要負責常見病、多發病和慢病管理,專科醫生負責專科疾病,康復科醫生負責康復護理等。
在“分工協作”過程中,網際網路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有助於提高分工協作的效率,優化就醫流程,可通過“創新+網際網路醫療”推動分級診療跨越式發展。
朱恒鵬表示,在推進分級診療進程中,網際網路在現階段最能發揮其作用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把高等級的醫院,比如三甲醫院裏適合做門診的醫生分流出來,跟社會辦醫療機構、社區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網際網路要想辦法把醫生分流出來。”朱恒鵬説。另一方面是吸引患者,醫生分流出來後,網際網路要引導患者到社會辦醫療機構、社區醫院、日間手術中心等去就醫。
不可忽視的是,在推進分級診療過程中,網際網路醫療仍面臨著不少挑戰。首先是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礙,比如遠端醫療一些不適宜的法規約束。
“根據目前法律規定,醫生執業只能在有資質的醫療機構裏面進行,使得一些醫生從醫院出來後缺乏可依託的平臺。”朱恒鵬説。其次是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政策上要儘快推進到自由多點執業。再次,互聯醫療的另外一大挑戰是探索適宜的分級診療模式,讓醫生能把在三甲醫院做的業務往外分流。此外,還有一個挑戰是,網際網路如何能創造聲譽機制,讓患者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和社區醫療機構産生信任,願意到這些小型醫療機構去就醫。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