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態養殖技術
為提高池塘生態養蟹的養殖技術水準,泗洪縣水産技術推廣站針對河蟹的養殖條件、苗種選擇與投放、飼養管理、病害防治等技術做了詳細歸納,總結出一套科學實用的河蟹生態養殖技術。
養殖條件
養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晰,無污染,符合國家養殖用水標準。池塘面積10~20畝為宜,池形以方形為好,平均水深在1.5~1.8米,排灌設施要完善,排、灌分開。
塘埂堅實不漏水,坡比1:2.5,池底平坦少淤泥,排灌方便。在蟹池埂上挖一小溝深20~30釐米,將高度1米的聚乙烯漁網七絞網片的一邊埋入小溝中壓實,在其外側用竹桿或木樁固定,網片頂端絞縫150股聚乙烯綱繩水準拉緊並在網片內沿縫製寬度20~30釐米的鈣塑板,以防河蟹逃逸。
如將防逃網設在池埂內側水下,則應選擇高度1.5~2米的聚乙烯漁網七絞網片,其餘做法相同。
養殖設施每5畝面積的池塘配備1台增氧機或底部鋪設微孔管增氧,每10畝面積的池塘配備1台水泵。水泵進排水口均須蒙上60目以上的密眼網布,凡注水均須嚴格過濾。
放養前準備
清塘消毒一般用硫酸銅清塘,殺死青苔。每畝水深1米用量1~2斤,生石灰每畝水深0.5米,用量250~500斤,漂白粉每畝水深1米用量60斤。最好在清塘後10天左右,使用過磷酸鈣,每畝用量5斤,補充池塘磷鈣。放養前1周,池塘注水至水深50釐米。
水草種植池塘中種植少量的水草,既可提供河蟹棲息、避敵的場所,起凈化水質的作用,還可作為部分青飼料的來源,提高河蟹的成活率,促進河蟹的生長。水草品種以沉水的輪葉黑藻、伊樂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結合為好,水草覆蓋面常年保持40%~60%。
螺螄放養螺螄在水域中攝食腐殖質、殘餌和有機碎屑,凈化水質,又為河蟹提供天然動物性餌料。在蟹種放養前10天,畝放螺螄200~250公斤,全池均勻拋放。池塘投放螺螄時應該注意進行消毒處理,可用強氯精殺滅螺螄身上的細菌、原蟲,將螺螄洗凈。
苗種放養
苗種選擇蟹種要以長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種或長江水系親蟹人工繁育苗種培育的扣蟹為最好,蟹種要規格齊全,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爬行活躍敏捷,身上無附著物,規格為每公斤120~160隻,同一批選購的蟹種要放入同一池塘中。
放養密度對於水源充足、飼料豐富、飼養管理較好的池塘,放養密度一般在每畝800~1000隻。
苗種放養一般在2月底至3月。蟹種放養宜選擇天氣晴暖、水溫較高時進行,放養前先用每升6毫克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泡10~15分鐘再放,以保證放養的成活率。
飼養管理
水質水位調控合理使用微生物製劑(如EM菌、光合細菌等),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隔15天使用1次,以改良池水環境。生長季節的晴天中午經常開啟增氧機或用水泵加水1~3小時,使池水溶解氧含量保持在每升5毫克以上。養殖中後期,每隔20天每畝使用5公斤生石灰全池潑灑1次,調節池水的酸鹼度,使之保持在7.5~8之間。3~6月,每隔7~10天加水1次,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釐米。其中3~4月,池塘水位控制在45~50釐米為宜,便於提高水溫;5~6月,池塘水位控制在50~80釐米。7~9月,氣溫較高,每隔5~7天加水1次,使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40~50釐米,池塘水位加高至120~150釐米。10~12月,每隔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釐米,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釐米。
餌料投喂餌料主要以投喂螺螄、小雜魚和顆粒飼料為主。在河蟹飼養過程中,餌料投喂堅持“四看”(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色、看攝食活動)和“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的原則。3月中旬至4月,水溫在10℃~12℃時,河蟹經過一個冬眠期剛剛開始攝食,應將新鮮小雜魚煮熟後拌入少量河蟹顆粒飼料進行投喂,以促進河蟹恢復體力,每日投喂1次,投喂時間在下午17時以後,投喂量為蟹蝦總體重的1%~2%;5~6月,水溫明顯提高後,河蟹進入快速生長期,應加大飼料投喂量,每日投喂2次,上午8時前飼料投喂量佔日投喂量的30%,並將飼料投喂在深水區,下午17時以後飼料投喂量佔日投喂量的70%,並將飼料投喂在淺灘區,主要投喂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投喂量為蟹蝦總體重的3%~4%;7~9月,每日投喂2次,以植物性飼料為主,投喂量為蟹蝦總體重的2%~3%;10月以後,每日投喂1次,投喂量為蟹蝦總體重的1%~3%,投喂顆粒飼料和動物性餌料,以增加河蟹的肥美度。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主要觀察河蟹攝食、發病、生長情況以及水質變化情況,尤其觀察有無活動遲鈍、上灘死蟹等現象,發現異常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及時護理和清除殘草、殘餌,搞好清潔衛生。水草應始終保持一定的比例,過多要稀疏,過少要添加。
疫病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嚴把苗種品質關,苗種要求在消毒後再下塘。使用優質顆粒飼料。注重微生態製劑的應用,每隔7~10天用EM原露、光合細菌等全池潑灑1次,並堅持全年使用微生物製劑溶水噴灑顆粒飼料上投喂,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多維,可提高河蟹的免疫力。
積極採用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藥物防治病害,以防為主,分3個階段開展“防、控、保”:4~5月,在河蟹蛻殼前7天殺纖毛蟲1次,相隔1~2天后用溴氯海因進行水體消毒,並用1%中草藥製成顆粒藥餌連續投喂5~7天;在黃梅期結束後、高溫期來臨之前,進行1次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連用3天;9月中旬,補殺1次纖毛蟲,並進行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發現病害應及時診斷,並對症合理用藥。
適時捕撈
9月底至10月初,大部分河蟹均可上市,一般大規格商品蟹會在當年12月底前全部上市,而個體規格公蟹150克以下,母蟹100克以下的商品蟹,可進行暫養,待價而沽。一般從10月份開始捕撈,具體可根據河蟹生長情況和氣候條件靈活掌握,以提高河蟹的回捕率。捕撈工具有地籠、網籪、絲網等。
蝦蟹魚混養
為實現漁業高效增收,泗洪縣根據河蟹、青蝦(或南美白對蝦)、優質魚類的生活習性,探索出將河蟹、青蝦(或南美白對蝦)、優質魚類混養,達到畝産河蟹100公斤、青蝦(或南美白對蝦)30公斤、優質魚類100公斤、畝效益5000元以上的“1315”養殖新模式。
前期準備
放養前準備根據塘口歷年病害發生情況,合理使用低毒、無殘留的安全藥物進行清塘,殺滅塘內敵害生物。一般用硫酸銅殺死青苔,每畝水深1米用量1~2斤,生石灰每畝水深0.5米,用量250~500斤,漂白粉每畝水深1米用量60斤。最好在清塘後10天左右,使用過磷酸鈣,每畝用量5斤,補充池塘磷鈣。一個月後,在淺水區種植伊樂藻,在深水區種植輪葉黑藻和黃草,並在空隙處種植苦草,使水草覆蓋面常年保持40%~50%,為蟹蝦棲息、攝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時間與密度在2月份放養蟹種,蟹種要求肢體健全、活動能力強、無病無傷、規格為每公斤120~160隻的優質蟹種蟹種,每畝放養800~1000隻。青蝦的放養也在2月份,放養規格為每公斤400~500尾的蝦種,每畝2~3公斤;若放南美白對蝦,則在5~6月份每畝放8000~1萬尾經淡化處理的蝦苗。優質魚以花白鰱為例,花白鰱的放養選擇在4月份放養規格為0.5公斤花白鰱(花鰱和白鰱的比例為1:1),每畝放養20~30尾。
日常管理
水質水位調控4~5月,水位控制在50釐米左右,透明度一般保持在25~30釐米,並隨著水溫升高逐漸增加水位,高溫季節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4月下旬,可適當追施促進水草根系生長的草肥,同時視水草生長情況進行合理稀疏割刈。自7月上旬,根據水質變化情況,每半月用生物劑調節水質,改善底質,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水草不漂浮枯爛。
餌料投喂河蟹主要以螺螄、小雜魚和顆粒飼料為食,青蝦(或南美白對蝦)主要利用河蟹的殘餌,花白鰱主要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餌。在河蟹飼養過程中,餌料要堅持“兩頭精中間青”的原則。一般在3~6月以動物性餌料為主。7~8月是河蟹正常生長髮育階段,以植物性餌料為主,適當搭配動物性餌料,但在高溫期應適當控制投餌量。9~10月下旬是河蟹增重育肥階段,以動物性餌料和植物性餌料為主。每畝蟹塘在清明前後投放200~300公斤活螺螄,螺螄分2批投放。在清塘後及水質清瘦時,及時使用過磷酸鈣鈉肥寶等速效肥料、肥水。在河蟹生産週期應根據情況,適當補投螺螄,增加河蟹動物性餌料。
疫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苗種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洗10分鐘,或用每升50毫克高錳酸鉀藥浴2~3分鐘;生長季節每月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以起到調節池水酸鹼度的作用,對肥料、活螺、水草和餌料臺、工具等經常用漂白粉消毒。同時要注意套養水産品的藥敏性,以防藥害死亡,並禁止使用國家禁用的藥物。
適時捕撈
河蟹當河蟹成熟後視行情即可起捕上市,如需在網箱中暫養過冬的需待池塘水溫低於10℃後現起捕進網箱。
蝦類放養青蝦的,5月初即可起捕上市,捕大留小;放養南美白對蝦的需9月份開始全部起捕上市。
魚類在河蟹全部起捕上市後即可起捕。
本版供稿顧佩佩姜軍董亮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