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1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文:投入産出比1:117

  • 發佈時間:2016-02-29 16:29:47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26日,建始縣獼猴桃技術人員深入鄴州鎮當陽壩村,指導貧困戶栽植獼猴桃。時下,該縣科協組織以獼猴桃、葡萄、核桃等一支支科技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送種苗、肥料和技術,帶動産業發展,打好春耕生産主動戰。

  (視界網 劉波 羅昌盛 攝)

  圖為:昨日,在咸豐縣坪壩營鎮青崗壩育苗工場,幾名專業化育苗服務人員在搬運浮盤。由該縣農技部門培訓農村留守人員組成的服務隊,在春播時節進入育苗場所提供專業化育苗服務,提高播種品質。

  (視界網周方奎 攝)

  投入1元,産出117元。神話般的投入産出比,讓我省農民受益。昨日從省農業廳科教處獲悉,該廳最近組織專家,對為期3年的7個産業技術體系進行全面驗收評估,得出以上結論。

  受省農業廳委託,以陳新忠為組長的課題組作為第三方,于2015年 9月至 2015年12月,對我省2012年底啟動的省級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進行了全面考察,對省財政連續3年持續滾動支援的水稻、玉米、油菜、臍橙、蘿蔔、地方雞、河蟹等7個産業的運作情況進行了評估。專家組一致認為,7個産業技術體系通過科技攻關,破解了制約産業的技術瓶頸,提升了品種品質,通過試驗示範,推動了規模化發展,提高了機械化程度,加快了産業化發展態勢,探索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實現了産業富民和農民增收。

  據不完全統計,七個産業技術體系3年來共為全省農民增收79.9億元,而財政3年撥款僅3000萬元。扣除必要成本,結論是投入産出比為1:117,即七個産業技術體系3年來為全省農民增收創造出的直接效益是省財政投入的117倍。

  晚熟臍橙水豐汁甜

  晚熟臍橙可實現錯峰銷售,為農戶帶來更多利潤,但容易造成臍橙枯水問題,口感差。湖北省柑橘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華中農業大學劉繼紅博導帶隊,針對晚熟臍橙粒化現象進行技術攻關,有效解決了晚熟臍橙枯水問題,提高了柑橘品質和口感。

  他們篩選出了適合大面積推廣的“倫晚”“班菲爾”“紅夏橙”等品種,選育了“金水橘”“金峽桃葉橙”“金水椪柑2號”“紅肉蜜柚”等湖北富有發展潛力的新優品種。

  3年來,通過大力推廣晚熟臍橙粒化防控技術及“高接換種”“大枝修剪”“水肥一體化”“覆膜增糖”等其他高品質栽培技術,提高了晚熟臍橙品質,增強了柑橘産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利用天敵物理的方法誘殺害蟲,減少使用農藥化肥,推廣綠色化防控措施,改善了果園生態、土壤環境,有效維護了生態平衡。

  他們在各柑橘産區創建新品種示範園區3.58萬畝,改造老果園3.8萬畝,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應用15.2萬畝。在改善晚熟臍橙傳統種植的基礎上,嘗試了柑橘的機械施肥、施藥和採摘;晚熟臍橙平均單産從2012年每畝不足3000斤,增至2015年5000斤,每畝平均産量增加 2000多斤。晚熟臍橙平均每畝為農戶增收2600元,為新品種新技術應用區新增利潤3.6億元。

  新模式養出大螃蟹

  我省是河蟹養殖大省,但長期以來,河蟹規格小、優質蟹數量少。針對現實,湖北省河蟹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馬達文帶隊,研究與開發出河蟹苗種本地化培育及池塘高産高效的系列技術,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他們異地挑選具有典型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特徵的大規格優質河蟹雌雄親本,用土池生態育苗的方法生産出大眼幼體,為養殖戶提供優質河蟹苗種,解決了蟹苗成本高、容易死亡的難題。

  他們還研發出適合湖北河蟹養殖現狀、達到國內領先水準的河蟹池塘高産養殖技術——“3+5”池塘養蟹模式:將河蟹池塘分為一口小池塘和一口大池塘,養殖期分為3個月和5個月兩個生長階段,第一階段對蟹種(扣蟹)在小池塘強化培育,第二階段對成蟹進行大池塘養殖,使河蟹規格大、産量高、效益好、節能環保、生態可控。

  經過3年努力,河蟹養殖畝産量200斤以上,遠遠高於我省3年前每畝130斤的産量,也遠遠高於國內大多數地區河蟹養殖産量;商品蟹規格每只150克以上,高於大多數商品蟹120克~140克/只的規格;河蟹回捕率70%以上。

  如今,我省河蟹畝産值8000元以上,畝純收入5000元以上,養殖面積由2010年288萬畝增至2014年底300萬畝,産量由 7.68萬噸增至17.2萬噸,産值由38億元增至106.6億元。

  夏玉米畝産超過千斤

  玉米是重要的飼料加工原料。作為養殖大省,我省玉米總需求為700萬噸,缺口360多萬噸,長期依靠外調。湖北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的專家們聯合攻關,篩選出耐高溫品種,通過全程機械化種植,大大提升産量和效益,有效填補了需求缺口。

  湖北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華中農業大學劉永忠教授帶隊,以種子為切入口,通過外引和自育,初步研發與整合出“機械整地—機械播種—機械施肥—機械除草—機械收穫”的夏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使夏玉米畝産超過千斤。

  他們不僅從外省引進“鄭單958”“漢單777”“浚單509”等夏玉米品種,而且自己選育了襄玉1317等夏玉米品種。在試驗站和示範基地開展夏玉米育種和品種篩選,將自育品種和篩選品種及時在試驗站和示範基地所在地區加以推廣;探索了夏玉米配方施肥、減少用肥量以及機械收穫、秸稈還田的種植方式;夏玉米平均單産從2013年每畝不足600斤增至2015年952斤,其中自育夏玉米品種——襄玉1317連續2年平均畝産1149.1斤。

  我省夏玉米播種面積,由2010年60萬畝增至2015年380萬畝,夏玉米成為我省玉米規模擴大的主要品種;夏玉米平均每畝為農戶增收400元左右,為全省農民增收1280萬元。

  油菜産業持續全國第一

  戴了多年全國油菜第一的帽子,在國外菜籽油大舉衝擊下,還能保住嗎?如何提升效益,穩住種植面積?我省油菜産業技術體系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改變困局。

  針對油功能表産低、效益差等問題,湖北省油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所長張學昆帶隊,探索出“油中再(油菜—中稻—再生稻)”“油稻稻”“油稻”等多種新型耕作模式;篩選出“陽光2009”“中油雜7819”“華雙5號”“華油雜62”等26個抗倒性強、穩産性好的新品種;油菜産業技術體系在武穴、公安、鹹安、嘉魚、天門、鐘祥、蘄春和浠水等建立了8個1000畝以上油菜機械化生産示範基地,全程機械化率提高20%;油菜平均單産,從2012年每畝129公斤,增至2014年137公斤。

  通過引進9項先進技術,推進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及其普及率,不斷降低生産成本,鞏固和擴大油菜種植面積;不僅促進油菜種植方式從傳統人工向全程機械化轉變,而且小範圍試驗了復種飼料油菜的油菜發展新路徑。2013年,油菜籽平均價格10.20元/斤,農民畝增收入80元以上,油菜産業為全省農民增收1.47億元。大力試驗自己創制的多種新型耕作模式,建立3個1000畝以上的油菜機械化生産示範基地。油菜面積由2012年1750多萬畝增至 2014年1873萬畝,實現了我省油菜總産量連續19年全國第一。

  再生稻也能奪高産

  再生稻,這幾年又悄然紅火: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30多萬畝,增至2015年140萬畝,平均單産從2013年每畝不足300斤,增至2015年每畝700斤,成為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又一有力支撐。成績背後,與科學家們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以華中農大彭少兵博導為首席專家的水稻産業技術體系,通過篩選品種和研發機械,初步解決了再生稻的低産難題,使水稻一種兩收成為越來越多農戶的選擇。他們篩選出“新兩優223”“黃華佔”“兩優6326”“豐兩優香1號”等多個適宜湖北水稻種植區一種兩收的抗病抗倒伏再生稻品種。與一季中稻相比,“一種兩收”再生水稻畝平增産600斤以上;與雙季稻相比,産量相當,但每畝節約種子成本60元、節約用工7個、節約肥料農藥投資200元,合計每畝節約800元以上。

  他們已研發第一代、第二代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建立了水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機械化輻射面積達98萬畝;注重再生稻栽培技術保障和匹配機械的研製,大力示範和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探索了水稻一次耕整、育秧、栽插,兩季收穫的規模化、機械化之路,使水稻種植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使再生稻成為我省調優水稻結構、實現糧食優質高産增效的有效途徑。

  水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大面積示範區畝均産量達2060斤,2015年全省再生稻增産近10億斤,成為極富潛力、廣受農戶歡迎的新品種。2015年,該項種植為全省農民增收近15億元。

  蘿蔔品種打破進口依賴

  我國蔬菜種子主要靠進口,這是行業內的公開秘密。我省首先從蘿蔔産業破題,開始改變這種尷尬局面。

  針對蘿蔔進口替代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粗放的問題,湖北省蘿蔔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袁偉玲博士帶隊,研發出系列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較大提高了本土蘿蔔的栽培水準。

  他們篩選出“雪單3號”“向陽紅”等優質蘿蔔新品種,在我省建立繁種基地340畝,生産蘿蔔種子1.8萬斤,通過在全國多地建立繁種基地,解決我省66萬畝蘿蔔用種問題,為農民節約種子成本數千萬元。蘿蔔主産區平均畝産,從 2011年每畝7000斤增至 2015年 1萬斤,每畝平均增産3000斤。

  團隊開展了黃州蘿蔔、泡菜蘿蔔加工保鮮技術及加工工藝方面的研究,初步制定了1套蘿蔔加工新工藝技術規程,研製出蘿蔔清洗機18種、蘿蔔切條機1種,並在荊州、武漢等主産區試用推廣;以降低蘿蔔採後消耗、延長貨架期和提高商品品質為目標,開展了蘿蔔保鮮及其糠心機理、保脆保藏技術及泡菜蘿蔔加工保鮮技術,以及蘿蔔生理活性物質等功能成分的分離、提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及成果推廣;以蘿蔔加工為抓手,通過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加工企業解決蘿蔔加工難題,有效降低了蘿蔔採後消耗、延長了貨架期。

  通過種植、加工、儲運結合,蘿蔔産值4500元—6000元/畝,最高畝産值9000多元,平均每畝利潤4000元,平均每畝較2012年之前增加純收入1000元。全省蘿蔔面積,由2011年164萬畝增至2015年190萬畝,我省成為全國蘿蔔主産區之一。

  地方雞“鄉愁”味道更濃

  土雞湯,是不少人舌尖上的鄉愁。不過,很多人的切身體驗是,正宗土雞難買。還好,有了這樣一幫專家,讓鄉愁不再是種思念。

  為解決雛雞死亡率高和地方雞品質不一的問題,湖北省地方雞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站長蔡傳鵬帶隊,研究與開發出規模化地方雞養殖的系列技術,圍繞雙蓮雞、欣華雞、景陽雞、鄖陽白羽烏雞、荊門黑羽綠殼蛋雞等7個湖北地方雞品種進行了選育開發與提純復壯;為保障生態雞品種品質和成活率,依託湖北神地農貿科技公司等單位,新建多個機械化高水準育雛舍,進行商品雞雛雞集中育雛,推廣集中育雛雞30多萬隻,雛雞成活率95%以上,並使蛋雞産蛋較傳統放養多産7至8枚蛋。

  專家們以雛雞選育和供應為龍頭,示範推廣生態養雞“553”模式,依託企業研發出鄖陽烏雞酒、鄖陽滷雞兩個産品,組建了湖北省第一個生態土雞産銷聯盟——湖北省青山綠水生態放養土雞專業合作社聯社,促進産業鏈條延伸。利用農村荒坡、荒地試驗推廣生態養雞,克服了集約化蛋雞生産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將種植、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了畜禽養殖的迴圈生産,為未來養雞污染控制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

  通過示範新技術,惠及荊門、宜昌、十堰等10多個地市州的30多家專業合作社、6113個養殖戶;在專家和養殖戶共同努力下,地方雞由2012年 2000萬隻增至2014年底5000萬隻,實現年産值約55億元,農民獲純收入20億元。地方雞生態養殖從一個小産業蛻變成全省畜牧生産的重要産業。

  (本版稿件采寫 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楊朝新 高潤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