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少雅文/圖
閱讀提示:一組數據顯示著中國奶業目前所處階段的特殊性。一方面虧損面超過50%,奶業被銀行列入“高危”行業的名單。一方面2015年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9%,荷斯坦奶牛單産平均比2008年提高1.2噸,全國乳製品合格率高達99.67%,奶業整體素質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當好品質遭遇奶價低,高單産“碰頭”低奶價,中國奶業將向何處去?
進口乳製品衝擊與消費放緩“兩碰頭”
6月2日在青島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奶業大會上,數千名參會代表和嘉賓的臉上,表情並不輕鬆。
正如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所説,這些年,我國奶業一直在困難中前行。特別是最近兩年,進口低價乳製品衝擊與消費增長放緩“兩碰頭”,全行業都面臨著嚴峻挑戰,産品銷售不暢,庫存積壓嚴重。會上代表認為當前奶業面臨的困難與宏觀經濟大環境和國際乳品價格週期性波動有密切關聯,但主要原因還是自身的競爭力不強。飼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術、管理等節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導致生産成本過高。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一體化程度低,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消費者對國産乳品的信心仍然不足,從而為國外乳製品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條件,壓縮了市場空間。
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更是強調,目前我國奶業發展是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以來最困難的一個階段。
突出的困難有三。一是奶價低。目前大型養殖場的生鮮乳收購價格同比下降了10%,小規模的養殖小區(場)生鮮乳收購價格同比下降了15%。二是賣奶難。受消費下行壓力,乳品企業限收生鮮乳,限收量約佔生鮮乳生産總量的10%,一些大型養殖企業也因為銷售困難不得不採取噴粉儲存,噴粉數量約佔生鮮乳總産量的5%。三是虧損大。據監測,奶牛養殖虧損率達到50%,且虧損情況繼續蔓延。
“困難可能是長期的,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高鴻賓説,“目前全球奶業都處在一個困難時期,紐西蘭奶業去年虧損面高達80%,美國、歐盟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中國奶業目前再困難,也要比2008年嬰幼兒奶粉事件之後那段時間好很多。因此,我們要提振信心,合力攻堅”。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手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從每人平均消費水準看,目前我國每人平均奶類消費水準只有33公斤,不足亞洲平均水準的一半,不足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如果我們達到亞洲水準,奶製品的消費就會增加一倍。如果按照最近公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進每人每天乳製品消費300克鮮奶,到2020年,我國奶製品消費市場在6000萬噸以上。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奶類消費需求總量將持續剛性增長。”
既是最困難階段,也是最好的時期
“當前國際和國內乳品價格基本已經到了谷底。根據歷史情況,在這個奶業波動週期的中後階段,奶價下跌的空間已經不大,明年形勢有望企穩回升。”高鴻賓説。
儘管面對異常艱難的下行行情,讓中國奶業從業者從心底感到“硬氣”的,是最近幾年中國奶業在奮起直追中實現的奶業現代化。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國奶業已經完全具備生産優質安全産品的能力,站上了更高的起點,具備了更堅實的基礎。”于康震很確定地説。
我國奶業正處於整體素質史上最佳的時期。一是生産方式明顯改善。2015年,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9%,比2008年提高29.5%;全株青貯飼料快速普及,優質苜蓿産量達到180萬噸;70%以上的奶牛場採用全混合日糧,78萬頭奶牛參加了生産性能測定;機械化擠奶、冷鏈儲運全面實現;奶農專業合作社達到1.5萬個,乳品企業自建和參股奶源基地比重超過20%。二是奶牛單産大幅提高。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産達到6噸,比2008年提高1.2噸,其中單産9噸以上的高産奶牛達到150萬頭,以規模化奶牛場、中高産奶牛群為主體的生産體系初步形成。三是品質安全水準大幅提升。生鮮乳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100%,蛋白和脂肪平均值分別達到3.14%和3.69%,規模場的體細胞平均值降到每毫升28.3萬個,菌落總數降到16萬,主要品質衛生指標達到了發達國家水準。2015年全國乳製品合格率為99.67%,在各類食品中位居前列。
“最讓中國奶業感到驕傲的,是一批本土企業的脫穎而出。”高鴻賓説。目前,伊利、蒙牛、光明、現代牧業、三元等中國奶業20強企業,不管是技術裝備、設施條件,還是品質規模,品質監督,都走在行業前列。君樂寶奶粉獲得了歐盟A+認證,現代牧業、飛鶴在世界食品品鑒大會上雙雙獲得金獎,現代牧業連續三次獲獎。飛鶴更是獲得了嬰幼兒奶粉的國際金獎。“這不僅是企業的榮譽,更是整個行業的驕傲。”高鴻賓強調。
奶價低下,牧場如何盈利
面對普遍的奶價低下,奶農虧損嚴重,如何在低價之下保證足夠的盈利,成為此次奶業大會上專家和從業者討論的焦點。
與中國相比,作為奶業強國的以色列,奶價是通過以色列政府、乳企、奶農一起協商後決定,每個季度定價一次。根據當前匯率,2015年平均奶價折合成人民幣為3.19元/公斤,低於當下中國的奶價。以色列的成年母牛、後備牛飼養成本與中國牧場相近,且人工成本很高,最低工資7500元/月;環境維護成本很高,至少760元/(頭·年);而且以色列政府對奶業無任何補貼。但在低奶價的形勢下以色列小型牧場盈利卻依舊不錯。
在奶業大會的專場論壇上,來自以色列的畜牧業專家丹尼爾為大家揭秘以色列牧場在低奶價行情下的盈利之道,“關鍵在於用數據對牛群進行監測,減少牛場的隱形損失。”
丹尼爾説,一般牧場場長看到利潤下降時會有一個慣性思維,考慮支出成本在哪一塊,由於飼料佔整個成本的70%,所以會想在飼料上減少花費。而在以色列,場長首先考慮的是每公斤奶的成本,而不是降低總的飼料配方成本。
在不增加飼料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奶産量最好方法是改善牛群管理,緊密監測牧場每個生産環節,並以數據分析為基礎進行牧場管理。在以色列,牧場場長特別注意牧場工作效率低或“損失”的環節。牧場場長都知道控制飼料成本、人工成本,但大部分不重視低效率帶來的經濟損失。牧場有一些損失是不可視化的,如代謝病會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其表現為産奶量下降,藥物和治療成本,廢棄奶增加,影響牛只受胎,提高被動淘汰率。代謝病帶來的損失很大,很多牛並沒有臨床表現,但其食欲低、産奶量下降,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可以通過檢測牛奶中脂蛋比來發現奶牛的疾病。在以色列,場長通過物聯網設備嚴密地監測著牛群。
谷繼承説,“在全球奶業行業不景氣的形勢下,我們不能等靠要,要自強自立。目前而言奶價低是全球奶業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我國奶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最突出的就是賣奶難、奶價低的問題,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生産成本高、單産低,這就要求我們實施節本、提質和增效之策。以色列奶牛場規模和我們中小規模牧場相似,在100~2000頭之間。從牧場外觀上看,牛舍、奶廳、運動場、犢牛舍等設備設施和我們的牧場很相似,但在老舊的外表下,以色列全國平均奶牛單産水準是將近12噸,我們的中小牧場應該向以色列學習如何養牛,用‘網際網路’對奶業實現數據化,精細化管理,在奶價低下的倒逼中實現奶業的轉型升級。”
唯以“鮮”勝出
中國奶協乳製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專家委員顧佳升表示,牛奶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就是含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因此,能夠最大程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物質的牛奶,才是首選,也就是巴氏鮮奶。
而加強消費者對巴氏鮮奶的認知程度,推廣巴氏奶的消費,也是我國奶業抵制國外低價奶品衝擊的“殺手锏”。
“巴氏鮮奶以最大限度地保全牛奶營養為目的,採用巴氏保險工藝,必須在2~6℃的條件下低溫冷藏,保質期只有5~7天。”顧佳升説,這也就決定了巴氏奶的供應必須以本地牧場為主,國外的低價進口奶是做不成巴氏鮮奶的。
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劉成果認為,目前中國消費者對奶製品消費乏力,有兩個原因,一是對國産奶沒有信心,二是不懂得怎麼喝奶,不懂得為什麼要喝奶。在他看來,後者是最重要的原因。他希望,通過奶業大會的宣傳和引導,讓中國消費者更加了解巴氏鮮奶,促成理性消費。近年來,福建省巴氏鮮奶的消費以每年30%的比例增長,體現了巴氏奶蓬勃的市場生命力。
在實踐中,巴氏奶正成為奶業新的市場增長點。南京衛崗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企業之所以能夠在行情普遍下滑的背景下獲得穩定的增長率,得益於企業80%的産品為巴氏奶,近幾年巴氏奶銷售業績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
儘管在發展巴氏奶的奶業戰略中,本土企業佔盡了天時地利,但“人和”還需要堅實的産業基礎。
巴氏奶的“新鮮”將成為中國乳業應對進口牛奶競爭的制高點。現代牧業運營總經理韓春林認為,由於運輸半徑問題,進口乳品以常溫奶為主,而巴氏奶配送範圍不宜超過200公里的特性確能實現“人無我有”。
巴氏奶的新鮮安全,關鍵在奶源。低溫殺菌對原料奶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接受單個供奶點時初始細菌總數要不高於10萬/毫升,而投料時初始細菌總數不高於30萬/毫升。因此必須採用規模化牧場的純凈奶源。同時,牛奶從擠出到生産到上市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這就要求收奶半徑要短,保證加工黃金期。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