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5月31日電(記者 李佳赟)“噠噠……噠噠……”縫紉機的運作聲漸次響起,柔軟細緻的布料在年輕的手中被緩緩剪裁。
站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室內,中國紅幫第七代傳人陳尚斌欣喜地看到,在新一代“紅幫人”的手中,老一輩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依然在代代相傳。
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張小板凳,成就了寧波“紅幫裁縫”。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裝業或修造業,後來,“紅幫裁縫”逐漸成為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創立了“中國第一套西裝”等多個第一,並逐漸涌現了雅戈爾、杉杉、太平鳥、羅蒙、培羅成等一大批服裝品牌。
但如今,隨著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大幅上漲,消費者需求逐漸多元,“紅幫裁縫”在品牌定位、人才危機等問題上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對於寧波服裝企業來説,在沉與浮之間,在攻與守之際,需要依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藝創新,重新定義中國製造,書寫時代變革下“紅幫裁縫”的現代傳奇。
大浪淘沙倒逼紅幫裁縫重塑“工匠精神”
在寧波鼓樓旁的一條僻靜小巷裏,一位老師傅正細細熨燙剛製成的西服,在來回推移間,仿佛被熨平的,不光是峨冠博帶,還有藏在時間縫隙裏的各種褶皺。
在時光中溯洄從之,紅幫裁縫曾是上海十里洋場的風光之一。後來,集紅幫裁縫精英的北京“紅都服裝店”,紅幫裁縫成了展示“國家形象”的“軟實力”。在榮光背後,滲透著紅幫裁縫百年積澱而成的“工匠精神”。
時過境遷,上海灘逐漸褪去了傳奇色彩,服裝定制業也隨著流水線的興起逐漸衰落。機器的轟鳴聲漸次響起,紅幫傳奇亦在“快時代”中蒙上了厚重的時間塵埃。
但隨著消費需求正從“有”向“優”升級、傳統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紅幫裁縫背後的“工匠精神”又再次被喚起。正如2016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工匠精神”已成為寧波服裝業乃至中國製造亟待補上的“精神之鈣”。
在洛茲集團副總經理畢瀚波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寧波服裝企業走的是代工、模倣、貼牌的道路,而忽視品質和品牌的打造。
但隨著人力與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國外的服裝訂單正從中國流向越南、柬埔寨等“成本洼地”,寧波企業“蹺著二郎腿做外貿”的輕鬆日子一去不復返。若還是深陷“低價競爭”的泥潭,而不注重産品品質的提升,那麼企業將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議價權。
除了外貿戰場的硝煙瀰漫,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搶購馬桶蓋等“海淘熱”亦給寧波服裝産業敲響了警鐘。在這場轉型升級的“陣痛”中,“現代紅幫們”感受到了重塑“工匠精神”的迫切性。
寧波長隆服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小峰表示,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寧波服裝製造業正在不斷喪失國內的消費群體。當下,只有回歸本源,專注産品品質和服務,重喚“紅幫裁縫”背後的“工匠精神”,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無疑,工匠精神意味著專注和深耕。而除了創造出經得起挑剔目光檢驗的産品,“工匠精神”也意味著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商機懂得取捨。
洛茲集團副總經理畢瀚波坦言,以前,業內很多企業關注做大而非做精,哪個行業可以賺錢,就拼命地一哄而上,在房地産熱、網際網路熱、股市熱中讓大量資金脫實向虛。“我們企業也走過彎路,但現在企業要回歸到服裝主業上來,專注到産品設計上去,是時候重塑工匠精神了。”
在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國強看來,如今,市場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消費者也由産品需求向服務性、體驗性需求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寧波服裝企業必須由過去注重數量,向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轉變。而不能及時調整戰略目標、仍舊延續此前粗放模式增長的企業,就必然成為被大浪淘沙掉的那一部分。”陳國強説。
呼喚匠心讓講究不再將就
“工匠精神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一件襯衫、一套西服,無論模式如何轉變,褪去各種華麗的行銷包裝後,我們終將把眼光放到産品本身的品質上來。”洛茲集團副總經理畢瀚波認為。
從“將就”到“講究”,轉型之路儘管艱難,但改變已然開始。如今,越來越多的寧波服裝企業開始祭起工匠精神,用“一根筋”式的創新精神,打造出難以追趕的核心競爭力。
太平鳥集團是寧波最早進入女裝行業的企業,也是寧波“快時尚”的引領者。太平鳥集團副總裁胡文萍曾表示,太平鳥設計團隊有300多人,一年有近10000款新款上市,平均每天出300個新款。
厚積薄發的創新長跑,讓太平鳥在傳統服裝行業的“寒冬”中,依然在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59億元,同比增長18.09%。
化“百米衝刺”為“馬拉松”,太平鳥集團將創新揉進“工匠精神”,正是寧波服裝行業站在“智高點”自主創新的縮影。
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太平鳥、雅戈爾、羅蒙等企業都通過加大創新投入、品質投入,犧牲短期利益為中長期發展夯實基礎,佔據價值鏈高端。
此外,除了創新結合“匠心”,對工藝精雕細琢的服裝“定制化”模式,也在“工匠精神”的呼喚下,被“網際網路+”重新賦予了生機。
近年來,雅戈爾集團迅速轉型,將大型實體服裝門店打造為“會員制”體驗館,使顧客能通過網際網路向企業表達訴求,又能參與到設計、生産各環節,形成顧客和企業的個性化雙向互動。
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將這一轉型看做是工業4.0與網際網路的“聯姻”,他感嘆道,移動互聯手段不僅為企業的市場提供了網上行銷空間,也給企業提供了“為顧客製造”的通道,更確切地摸準了顧客的“胃口”。
一邊是多元化的個性需求,一邊是傳統守舊的定制工藝,如今,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工匠精神”正將二者緊密縫合起來。
寧波銘朗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雲也表示,“目前公司正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發新的定制系統,系統內擁有中國30萬人的西裝打版數據。顧客來量體裁衣,只需把體型尺寸輸入,數據庫就會跳出最接近該名顧客的打版數據,師傅只需根據顧客身材稍加修理便可完成定制,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時代,將服裝的設計、打版、裁剪等一道道工序,用先進的資訊系統打造成一條柔性的供應鏈,在實現極致的效率同時,也讓“紅幫裁縫”的東方定制工藝重新回歸。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面對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寧波服裝産業若要重塑工匠精神,需要在技術、工藝、材料以及應用領域上不斷創新,通過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引入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促進寧波服裝産業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工匠精神需制度文化“撐腰”
要重拾紅幫裁縫背後的“工匠精神”,寧波服裝企業有信心、有決心,也有不少的困惑。
如今服裝企業面臨著,智慧財産權保護相對薄弱,同行間惡性競爭嚴峻存在等現實問題。洛茲集團副總畢瀚波回憶道,早些年洛茲曾研發出第一代保暖襯衫産品,並申請專利保護,但不到幾個月市場上就有仿製品出現。如此一來,公司的大筆投入就付諸東流了。
寧波銘朗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柳雲也深有同感,“近期就有人惡意搶注與我們公司商標品類相近的商標,對公司的生産經營帶來了不良影響。市場環境若不規範,工匠精神則無法沉澱。”
服裝行業間“惡意copy”已成當前妨礙工匠精神沉潛的一大“痛點”。
對此,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表示,讓工匠精神回歸,讓紅幫裁縫傳承,還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提高盜版抄襲的違法成本,補齊“工匠精神制度”的短板,讓認真當“工匠”的企業沒有後顧之憂。
事實上,“流動”的工匠無法支撐“鐵打”的企業,對處於産業鏈低端的一些寧波服裝製造企業來説,過快的工人流動已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柳雲坦言,雖然産業流水線上使用的是一流的機器設備,然而一流的工匠卻“一匠難求”。
近些年,很多服裝企業工人流動性很大,每年工廠都在招收大量的新工人。“在一道生産工序上,如果找到一名熟練工都很難時,又怎麼能達到專業和專注的工匠水準?”柳雲説道。
撥開歷史煙雲,在街頭巷尾,紅幫裁縫曾用一針一剪、一絲一線的精湛技藝驚艷世人。回想起這段泛黃歷史,中國紅幫第七代傳人陳尚斌感嘆,紅幫裁縫背後的“工匠精神”要想繁衍流傳,必須要有一套與之匹配的“工匠制度”,尤其需要一套合適的員工激勵體系,身懷絕技的工匠,應該受到工資待遇、職稱上的激勵。
另外,工匠精神既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沉澱,也需要成熟的職業教育體系和政府的高效作為。
為了“織就”匠心,多年來,寧波國際服裝節通過新銳設計師專場發佈、原創設計發佈會、“紅幫”論壇等活動,為原創設計精神及匠人匠心提供展示的平臺。
此外,隨著全國首個職業技能培訓地方性法規、寧波“工匠培養”五年計劃等“工匠制度”陸續在寧波出臺落地,越來越多的服裝匠師們開始重新挂上軟尺,在方寸之間飛針走線。
一針一線之中,斑駁的紅幫記憶在如今時代正慢慢鮮活起來。
紅幫精神已經傳承百年,而在行業發展轉型的新時刻,這種精神又隨著“現代紅幫人”的努力,實現了再一次蛻變,提升為一種全新力量,引領著這座城市和這個行業步入新的發展空間。
“紅幫裁縫代表了服裝行業中一種極致的‘工匠精神’,希望在重揚紅幫精神的同時也能補齊制度短板,讓紅幫精神能代代流傳,歷久彌新。”陳尚斌如是説道。(完)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