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多地兒科就診爆滿暴露哪些問題

  • 發佈時間:2015-12-28 08:20: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入冬以來,上海最熱門的詞語之一是“兒科”。

  上海市新華醫院(一家知名兒科醫院)入冬兩周來,接診增加近20%,無奈貼出告示“兒科急診內科等候時間需要6小時,有高燒的小朋友請先服用‘美林’(一種退燒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接診人數也創下歷史新高,門急診最高峰時單日突破9000人次。上海兒童醫院首次向社會公開招募夜間志願者,從晚上6時工作到9時。

  伴隨兒科就診爆滿一同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兒科醫生的緊缺問題,儘管各家醫院兒科醫生“連軸轉”地接診,兒科醫生還是不夠用。

  上海曙光醫院兒科部門副主任趙鋆在接受廣州媒體記者採訪時稱,“不只是上海兒科醫生相對其他科室資源緊缺,其他地區醫院的兒科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據了解,全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多萬。”即便是曙光醫院這樣的非兒科專科醫院,如今的兒科接診量漲幅也已經達到50%以上,兒科醫生週末都要加班到晚上八九點;而在兒科專科醫院,醫生加班到淩晨三四點亦是常事。

  12月14日,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發佈告知,因兒科醫生嚴重短缺而被迫限制急診兒科服務,僅收治危重患兒;12月15日,南京主城區一家三甲醫院的兒科也宣佈于近日停診,原因是唯一一名兒科醫生休病假。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我國兒科醫生短缺的情況已存在多年,個中原因也已被反覆討論、分析多次,但至今,兒科醫生短缺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本性改觀。

  16年前,兒科專業就不受“待見”

  上海一家兒科專科醫院的心內科主任吳榮(化名)最近著實為科室未來的人才培養擔憂,“本來來兒科醫院實習的年輕人就少,過來實習到一半還會走掉一撥”。

  吳榮所在的這家兒科專科醫院全國聞名,但吳榮告訴記者,他只能招收到一些成人科專家招剩下來的學生,“收入低、風險大,沒人願意來。碩士、博士都很難招到”。

  吳榮説,與此前有傳言稱兒科醫生需要經過比普通醫生多幾年培養的説法不同,實際上,一名兒科醫生的培養時間及其工作後的晉陞速度,與其他科室的醫生是一樣的,但從培養機制上看,“兒科專業早在90年代就取消了,因為沒人讀”。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1999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正式取消了兒科學專業。一些資歷較深的兒科大夫説,在教育部正式取消之前,兒科就已經是“供需嚴重不對等”,“沒人讀,專業開著也是浪費。”

  也就是説,兒科從16年前開始,就已經不受年輕人“待見”了。

  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副院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自己所在的醫院近年來在上海郊區開設了分院,郊區地方政府多次向院方要求“開設兒科”,且願意從郊區科委的課題平臺補貼醫院和兒科醫生,但醫院卻始終沒法“開兒科”,“最重要的,是沒人,上哪去找兒科的專家來坐診?專科醫院專家都已經連軸轉了,哪有空來郊區?”

  吳榮告訴記者,多年來,公立醫院面臨創收壓力,同樣是在心內科,一名兒童的用藥量可能只有成人的幾分之一或者十幾分之一。此外,因為兒童不善表達,誤診率也相對較高,醫患糾紛風險極大,因此,大多數綜合性三甲醫院不願意開設兒科。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此前在做客網路專訪時稱,兒科專業取消、用藥收入低、看病風險大是目前兒科的“三大殺手”。這3個問題,直接導致兒科在一些三甲醫院“瀕臨滅亡”。

  大醫院能否重開兒科

  據倪鑫介紹,2010年我國人口普查,0~14歲的孩子約有2.2億,但目前全國兒科的註冊醫師僅有6.2萬,也就是説1000個孩子平均下來只有0.26個醫生。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兒科醫生如果沒有大幅度的增加,未來孩子們看病會更難。同時,兒科醫生的分佈也不均勻,80%的兒科醫生都在城市。

  “服務量大、基礎薄弱、水準不高,兒科醫生缺口非常大。”復旦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院長朱同玉介紹説,在青浦125萬常住人口中,有11萬兒童,而該院是唯一設有兒科病房的醫療機構,2014年兒科門急診量達17.9萬人次,住院人次2204人次,全年分娩量有5000人次,而這些工作量全部壓在19名兒科醫生的肩上。

  除了醫生的超負荷工作,這家醫院的兒科還面臨著嚴重的“青黃不接”難題,兒科已經連續幾年沒有規培生了。

  在上海寶山區,為緩解本地區100余萬居民的就醫問題,“復旦係”下最負盛名的華山醫院在這裡開辦北院。然而,擁有百年曆史的華山醫院,卻從未開設過兒科。主要原因是兒科醫護力量匱乏、技術力量缺乏等。

  2014年4月16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復旦大學兒科醫聯體”,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負責把自己的兒科專家資源“送”到“復旦係”內的9家醫院,讓這些醫院沒開設兒科的儘量開設,開設了兒科的提升診療水準。所有的10家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實行“同質化”管理。

  “我們的神外科很強,但來了一個長腦瘤的小孩,我們卻做不了,護士、麻醉都要單獨配備兒科專業的。”華山醫院副院長汪志明在一次兒科醫聯體討論會上説,由於復旦兒科醫聯體的發展,華山醫院北院首次成功招聘了4名兒科醫生、8名兒科護士。

  自從成為復旦兒科醫聯體成員單位之後,復旦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林妹每週定期有一天來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上班,除了幫查房、帶教,下午還出專家門診。慢慢地,該院兒科開始有了規培生。最新統計顯示,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去年兒科轉診率由原先的20%降至2%~3%。

  不僅如此,除青浦城區,青浦區朱家角醫院(鎮級醫院)以及重固、香花橋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有了復旦兒科醫聯體的年輕醫生。

  兒科醫聯體能否打破瓶頸

  一個頗令人擔心的問題是,一兩個兒科專家的入駐,究竟能給一個郊區普通醫院帶去什麼?就算專家駐點一年,郊區醫院的兒科水準到底能提高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出現“專家走了,水準驟降”的情況?

  據悉,復旦兒科醫聯體各成員單位共有核定兒科床位1500張,兒科醫生500余人,年門急診人數超過300萬人次(超過全市三分之一)。這些成員單位涵蓋上海市9個區,既有市中心區域,又有偏遠郊區。“同質化”服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兒科醫聯體的辦法是“雙主任”制。由復旦兒科醫院公開招聘來的學術主任,與成員單位兒科主任共同管理“兒科”。2015年,共有10名兒科中青年骨幹當上了學術主任,他們分別來自復旦兒科醫院的呼吸科、新生兒科、重症醫學課、感染傳染科等科室,獲得了7家招聘單位的認可。

  這些學術主任為各個單位兒科制定了近期計劃,重點會在人才隊伍培養、兒科學科建設、醫療品質安全、新技術引進等方面提供支援。

  所有成員單位兒科醫生、醫技人員和護士,都會接受復旦兒科醫院的培訓。復旦兒科醫聯體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人才“柔性流動”的培養策略。

  復旦兒科醫院副院長王藝介紹説,各成員單位可以根據專科需要,挑選1~2個兒童專科,由兒科醫院選派專家定期開設專病專科,對於兒科醫生制定專科培養方案,安排兒科醫生到復旦兒科醫院輪轉培訓。

  對於兒科護士的培養,兒科醫聯體委託兒科醫院護理部制定“適任、勝任、專科護士”三階段課程開展培訓。同時,各成員單位也將在薪酬、課題研究方面給予兒科醫院專家一定的支援。

  就在上個月,兒科醫聯體宣佈與上海閔行13家社區衛生中心和3家二級醫院合作,開展兒科全科醫生的培訓。

  上海的社區醫院存在一大批“兒保科”醫生,這些醫生的日常工作是給適齡兒童定期體檢、注射預防針等。但未來,這批醫生將成為社區兒科全科醫生的一個重要“增量”。復旦兒科醫聯體制定了兒科全科教材,並準備啟動社區衛生中心與醫院“雙向轉診”工作。

  “我們會定期派專家去這些醫聯體內的社區醫院坐診,提供診療服務。”王藝説,實際上,上海社會各界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突破兒科人才瓶頸,臨床一線兒科醫生的收入已經有了很大改觀,“找到一個對的路子,把它擴大、堅持下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