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發展方式仍需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12-17 05:59: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産業。《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近日,在由中共山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山東社會科學院等聯合舉辦的“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來自農業部、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成就與問題並存。一是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再上新臺階,糧食生産5年跨上兩個千億斤臺階,2014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2142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二是農民收入邁上新水準,增幅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高於GDP增速;三是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建設取得新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6%和61%;四是農村改革邁出新步伐,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种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新常態下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不斷聚集,突出表現為“五個壓力加大”。一是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穩定供給的壓力加大。二是破解“誰來種地”,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壓力加大。三是提高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壓力加大。四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加大。五是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確保國內農業産業安全的壓力加大。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在調結構、擴規模、保安全、可持續、強科技五方面下功夫:

  一是調結構。要面向市場需求,立足資源稟賦,促進由數量為主向數量品質效益並重轉變,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一二三産融合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其中包括調整優化區域生産佈局、調整優化生産結構、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等等。

  二是擴規模。一方面,要推進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積極引導和支援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提高各類主體的規範化水準和發展活力。此外,還要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是保安全。要讓消費者不僅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安全放心,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加快標準制定,推進標準化生産,強化投入品管控,推進綠色化生産,落實生産者責任,推進規模化生産,建立追溯體系,推進品牌化生産,還要加強執法監管,嚴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行為,實施專項整治,創新監管模式,開展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活動等,推進社會共治。

  四是可持續。要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由高強度利用向節約高效利用轉變。重點是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就是控制用水總量,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兩減,就是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使用。三基本,就是打好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實現地膜、秸稈、畜禽糞便基本資源化利用。

  五是強科技。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根本要靠創新驅動,使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和科技服務雲平臺,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進種業成果權益比例改革試點,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開展糧棉油糖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提高農業資訊化水準,開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資訊化,提升現代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水準。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覆蓋面,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