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 發佈時間:2015-08-12 11: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編者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據了解,這是國家層面首個系統部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為更深入了解文件精神,記者採訪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記者:在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國家為什麼要出臺《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是如何對這項工作進行戰略部署的?

  韓長賦: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種風險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個“緊箍咒”越來越緊,農業生産成本“地板”和農産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越來越重,人民群眾對農産品多樣化需求和品質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新形勢,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1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都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儘快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李克強總理指出,破解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制定出臺《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這是國家層面首個系統部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根據《意見》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産體系和産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産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戰略,必須堅持把增強糧食生産能力作為首要前提,把提高品質效益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內容,把推進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把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作為基本遵循,力爭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農業內生活力進一步激發,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準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農業品質和效益明顯提升,競爭力顯著增強。

  記者: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當前糧食供需形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請問《意見》在糧食安全實現方式上有新的調整和變化嗎?

  韓長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絕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産,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意見》提出要堅持把增強糧食生産能力作為首要前提。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同時,《意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思路上作出了相應調整,主要是推動糧食生産由注重年度産量向穩定提升糧食産能轉變,實現“産量穩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也是為了長久地、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産量穩定”就是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穀物、口糧保住,在此基礎上,統籌兼顧棉油糖、“菜籃子”等重要農産品生産。“藏糧于地”就是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等,統籌使用、集中力量開展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産田改造,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優先在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麥主産區,建成一批優質高效的糧食生産基地。“藏糧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産水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開展糧食高産創建活動,推廣綠色增産模式;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加快發展農業資訊化,給糧食生産插上科技的翅膀。

  記者:《意見》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請問土地規模經營如何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要求?

  韓長賦:土地規模經營如何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要求,《意見》對此有明確闡述,即在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各地要採取財政獎補等措施,扶持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引導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有條件的地方在堅持農地農用和堅決防止“非農化”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農民意願統一連片整理耕地,儘量減少田埂,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機械化作業水準。

  具體而言,要在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是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路,為土地流轉搭好平臺、搞好服務。鼓勵承包農戶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導農戶長期流轉承包地並促進其轉移就業。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二是合理確定土地經營規模。土地經營規模不是越大越好,應當有一個適宜的範圍,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據測算,現階段,對土地經營規模的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産業務工收入的,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土地面積10-15倍的,應當給予重點扶持。

  三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規模化水準。農業規模經營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形成土地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發展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來提高組織化、規模化水準。鼓勵發展既不改變農戶承包關係,又保證地有人種的託管服務模式,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開展全程託管或主要生産環節託管,實現統一耕作、規模化生産。《意見》也明確指出,採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援等措施,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積極推廣合作式、託管式、訂單式等服務形式。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切實做到“三個不搞”,即:不搞大躍進,不搞強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揮,防止“非糧化”、禁止“非農化”。

  記者:目前,有一種説法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是第一大污染源”,也有一種説法是“農業面源污染佔全國污染排放的半數以上”。請問如何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韓長賦:近年來,通過採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國局部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呈好轉趨勢,但總體上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加劇的態勢,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加以治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出要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入手,全面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建設。為此,《意見》提出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就是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兩減”,就是通過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逐步減下來。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三基本”,就是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

  關於農業面源污染,我還想説明兩點:第一,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於實際“污染量”。以化肥為例,我國農田化肥中35%的氮在當季被作物吸收,剩餘大部分被後季作物、農田溝渠、緩衝帶、濕地或下級農田陸續消納利用,最終只有約7%進入水體,真正造成環境污染的量很有限。第二,農業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工業污染基本不可逆,只能靠稀釋、填埋,而農業面源污染大部分可以通過農藝措施來吸收和消化,比如種蘆葦可以凈化富營養化水體。

  而且,從世界農業發展看,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離不開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的大量使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都經歷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階段。在溫飽沒有解決、生存吃飯還成問題的年代,是很難顧上考慮資源環境問題的。因此,對於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既要高度重視,下大決心解決,但也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不能脫離實情、過度渲染。

  記者: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老百姓愈發關注“舌尖上的安全”,《意見》也對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作出了部署。請問農業部還準備採取哪些新的措施來確保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韓長賦:《意見》明確把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作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之一,作了安排和部署。農業部將按照《意見》要求,堅持産管並舉,力求做到“産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重點是推進“四化”和“兩治”。

  “四化”:一是加快標準制定,推進標準化生産。實施農業標準制修訂5年行動計劃。開展標準化生産創建,力爭5年內全國“菜籃子”主産縣生産基地基本實現按標生産。二是強化投入品管控,推進綠色化生産。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探索建立高效低毒農藥補貼制度,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開展産地環境污染治理,集中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三是落實生産者責任,推進規模化生産。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率先在合作社、龍頭企業推行生産記錄臺賬制度,力爭5年內基本實現全覆蓋。四是建立追溯體系,推進品牌化生産。以生豬等“菜籃子”産品為重點開展追溯試點,力爭5年內大部分合作社、龍頭企業實現可追溯。穩步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産品,打造一批優質農産品品牌。

  “兩治”:一是加強執法監管,實施專項整治。深化突出問題整治,嚴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行為。加強基層監管隊伍建設,推進綜合執法,堅決懲治不作為、亂作為。二是創新監管模式,推進社會共治。開展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活動,強化屬地管理責任,積極探索有效監管模式。建立農産品品質安全信用體系,加強科普解讀。

  記者: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耕地數量不斷減少,品質也在下降,在人多地少水缺、糧食生産緊平衡的嚴峻形勢下,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耕地品質?

  韓長賦:我們常説,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這個巨大成就的背後,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復種指數高、四海無閒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水泥地上種不出莊稼,沒有了耕地其他都是空談。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到“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就必須切實保護耕地數量,著力提升耕地品質。

  保護耕地數量,《意見》明確提出要堅守耕地紅線,做到面積不減少、品質不下降、用途不改變。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落地到戶、上圖入庫、資訊共用。為此,需要堅決控制建設用地無序擴張,今後各地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要避開永久基本農田,不能攤大餅式地大量佔用城郊優質耕地。耕地佔補平衡要做到補充數量和品質“兩個到位”,堅決防止佔多補少、佔優補劣、佔水田補旱地等行為。

  提升耕地品質,《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耕地品質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耕地品質等級國家標準,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國家土地督察作用,堅持數量與品質並重,加強土地督察隊伍建設,落實監督責任,重點加強東北等區域耕地品質保護。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分區域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復等建設,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實際上,就是要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改變“重用地、輕養地”的利用方式,從單純注重數量保護向數量品質保護並重轉變,切實加強耕地品質建設與管理,走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新路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