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裡污水處理廠緣何遭質疑

  • 發佈時間:2015-12-17 05:59: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今後,污水處理廠究竟應該由政府全權負責還是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對於污水處理廠未來走向,陜西省人大環資委主任李健偉有些困惑。“污水處理廠是公益性的,政府就應把它管起來、管好,不要一推了之。”他在調查中發現,採取市場化模式運作的污水處理廠效率相對較高,但“前提是政府得給足錢”。“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最大化。行政命令解決不了污水排放不達標的難題。”李健偉擔憂的背後是我國污水處理廠治污反致污的尷尬處境。而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近日,記者跟隨全國人大環資委“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陜西,對污水處理廠現狀進行了調查,力圖管窺一斑。

  沒治污反致污

  這是一組引人注意的數字。截至2015年6月底,陜西省已建成運作城鎮污水處理廠118座,實現縣級以上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處理能力391.55萬立方米/日,處理污水317.6萬立方米/日,處理率達82.7%。

  數據之外,是陜西省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躍升。2015年二季度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作情況考核中,陜西省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在全國綜合排名前5位。

  面對這一令許多城市艷羨的名次,陜西省環保執法局局長馬小現卻高興不起來。今年,陜西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專項檢查發現,仍有不少生活污水處理廠淪為污染大戶,非國有企業尤甚。“比如,西安市臨潼區陜鼓水務有限公司連續多天超標排放。”馬小現這樣舉例説。

  儘管這較過去已經有了明顯進步。2013年,陜西公開第一季度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專項執法檢查結果:全省105家污水處理廠中,一季度超標排污57個,佔全省污水處理廠的54%。“由於處理能力有限,渭河流域部分污水處理廠部分污水未經處理,超越管線直接排放;長武、富平等縣污水處理廠甚至利用溢流井、集水管等進行偷排污水。”馬小現回憶説。

  但更糟糕的還在後面。“凡有工業廢水排入的生活污水處理廠,10次檢查中有七八次嚴重超標。”馬小現説,這些化工企業與污水處理廠的矛盾由來已久,企業認為“我給你交了錢你就該處理”,現實是他們的來水水質很不穩定,處理生活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常常難以處理。

  原本應該成為水環保最後一道防線的污水處理廠反成排污大戶,陜西省並不孤單。日前媒體披露,青海省西寧市兩家主要污水處理廠陷入窘境已有兩年多,由此形成了千萬噸級別的污水不達標排放。數個月前,環保部通報,北京市通州區次渠污水處理廠出水長期超標排放,含鋅污泥處置存在環境安全風險。

  據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整理的一份違規監管記錄顯示:2008年至2013年間各地污水處理廠違規監管記錄達4961條,平均每座污水處理廠約有1.4條。其中,因出水水質超標而被披露的污水處理廠記錄佔IPE數據庫記錄總數的三至四成,成為最主要的違規原因;超標因子主要為大腸桿菌、總磷、氨氮等。

  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這意味著什麼?“污水流進河裏了。”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對陜西而言,威脅或許來得更加急迫。陜西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漢江、丹江的發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肩負的重要使命。“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不達標,板子到底打在誰身上?”陜西省人大環資委主任李健偉有些著急。

  深陷資金困境

  事實上,生活污水處理廠治污反致污與其深陷資金困境不無關係。

  通常,污水處理費涵蓋在居民自來水費中,上繳地方財政。政府直接投資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每年根據運營情況申報所需費用。由政府採取PPP模式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則由地方政府按照既定合同撥付費用。

  然而事實是,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污水處理費成了“家常便飯”。曾經,咸陽市東郊、西郊和南郊3個污水處理廠被拖欠費用累計達5000萬元以上。2014年5月,環境執法局再次到咸陽檢查,結果“地方政府仍在拖欠企業當年污水處理費”。

  無獨有偶。據報道,前不久青海西寧一企業起訴政府違約拖欠污水處理費用3000萬元……

  污水處理費長期拖欠,由此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部分污水處理廠因為運作經費不足,設備無力更新維護,功能參數降低導致維修費用和單位電耗增加,只能低負荷運轉甚至停運。此外,還會帶來連鎖反應。比如,西安周至縣污水處理管理中心一度由於長期收不到污水處理費拖欠電費,被周至縣電力局實施斷電。“如此惡性迴圈,企業陷入治污反致污的怪圈。”馬小現感嘆。陜西省專項執法檢查發現,在陜西,超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三分之一以上是因為當地政府拖欠污水處理費。

  地方政府的資金不能及時撥付,無疑為污水處理廠非正常運作埋下伏筆。不過,聚光燈下,困局依然存在,即便這筆錢能夠如願按時到位。“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遠超污水費。”馬小現一針見血地指出。

  以陜西為例,目前污水處理廠每達標排放1立方米水,當地政府平均向企業支付0.76元污水處理費。在西安市第四污水處理廠有關負責人看來,相對於當前其1元多/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成本,這一費用不免有些偏低。

  叫苦不迭的不僅是西安市第四污水處理廠。記者走訪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污水處理廠、安康市江南城市污水處理廠、西郊污水處理廠等,企業負責人無一例外地提到運營困難。而全國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根據一份分析報告,全國227座污水處理廠的平均運作成本為1.03元/立方米,平均居民污水處理費標準為0.76元/立方米。

  這中間的差價缺口咋辦?“如何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運作,大家都在想辦法,錢不夠,政府補貼也得給。”安康市環保局副局長阮英鬥無奈地衝記者搖搖頭。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大中城市,配套資金或許還能跟得上。“但在一些財政小縣,很難長期拿出那麼多錢。”同行的專家憂心忡忡地表示。

  雪上加霜的是,部分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水來得多、處理費收得少”。“在許多城市,雨水和污水管道沒有分開,雨水流入了污水處理廠,或因管道老舊地下水滲進了管網,增加了污水處理量,但這部分‘隱形水’享受不到‘政策紅利’。”一位從事水務投資的業內人士感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旗下的污水處理廠相對好些,缺些錢,可能也會保持正常運作。市場化模式運作的污水處理廠,則難保證。”李健偉説。

  不過,讓他備感無奈的是管理體制的混亂。“污水總量由水利部門管理,污水處理廠由城建部門建設,排出的水達不達標由環保部門負責。”李健偉不太理解,城市管網的設計、建設、運營都歸城建部門,污水處理廠排水不達標為何還打“別人的屁股”。“板子打準了才能管用!”他慨嘆。

  一個例外是,咸陽東郊、西郊、南郊、過塘4個污水處理廠由咸陽當地環保部門負責。不過,“現在環保部門感覺管起來力不從心,城建部門也不願接手‘爛攤子’。”馬小現透露。

  現實的確讓當地管理部門有些為難。據有關媒體報道,2014年暗訪時仍發現東郊污水處理廠違規排放污水。由此,污水處理廠成為燙手的山芋就不難理解。

  “吃不飽”的困擾

  當污水處理廠深陷資金困境時,另一問題也隨之漸漸浮出水面。

  “一些地區收水管網建設滯後,經常‘吃不飽’,部分地區甚至還存在管網雨污不分流,造成進水濃度過低、水量過大的問題,這些都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作。”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材料中,陜西省環保廳指出。

  何為“吃不飽”?簡單説即污水處理廠建而不運。如何定義“吃不飽”?業界的一個評價標準是運作負荷率,它由公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量÷城鎮生活污水産生量×100%”計算得來。按照住建部規定,“污水處理廠運作負荷率在一年內不低於設計能力的60%,三年內不低於設計能力的75%”。

  但現實中,“大馬拉小車”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據材料,2013年陜西105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處理規模344.6萬噸,實際每天處理量為239.6萬噸,整體運作負荷率70%。

  在一些小城市,這一比例更低。如,安康市生活污水日設計處理能力14萬立方米/日,實際日處理平均6.41萬立方米/日,負荷率只有52.88%。甘肅省通渭縣、臨潭縣的負荷率不到10%。日前,位於禮泉縣的陜西再生資源産業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被曝光,“因沒污水可處理,自2014年5月建成後,一直未投入使用,現在部分設備已銹跡斑斑。”

  斥鉅資建設的污水處理廠緣何“曬太陽”?“一方面當初建廠的時候很多屬於‘一哄而上’,設計規劃缺乏統籌,特別是在陜南地區;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網配套建設不到位。”陜西省住建廳副廳長任勇如是解釋。

  “重廠輕網”現象的直接後果是實際來水量嚴重不足。“一個設計規模為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項目,實際來水量只有2萬至3萬噸,這種情況並不罕見。”陜西一污水處理廠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原因?任勇坦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資金來源不足。“目前中央層面對管網建設補貼額度是60萬元/公里。説實話,可能連土方機械的錢都不夠。”他認為,尤其是陜南地區,受地形限制,管網建設成本往往高達300萬至500萬元/公里。這中間的差額,只能靠地方政府自己配套。

  與此同時,“管網在地下,一來建設難度大,二來老百姓看不到、績效難凸顯,容易被忽視。”住建部城建司水務處調研員曹燕進對記者表示。不過,“污水管網建設已經引起重視。”她補充説。

  如今,更讓她擔憂的是愈發嚴峻的污泥處置問題。“就像廠網並重一樣,泥水也應並重。”曹燕進稱。

  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附屬産品,污泥是一種含水率高、富含有機物、病原體、重金屬等物質的特殊城市垃圾。近幾年隨著污水處理業的快速發展,其總量不斷攀升,以2014年為例,城鎮污泥産生量為3600萬噸。“只抓污水處理,不抓污泥處置,一下雨,污泥重新進入水體,再次污染土壤,豈不白搭功夫!”馬小現説。

  現實的確令人擔憂。根據《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應達到70%。按照曹燕進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城市污泥規範化處置率只有50%。眼下,陜西僅西安市內有3家政府選定的有資質的危廢處置企業處理污泥,實際污泥處理量還不到污泥産生量的一半。

  同污水處理一樣,缺少資金也是各地污泥處理設施缺乏、進而影響無害化處理率的掣肘之一。據E20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4版)》,從BOT項目角度看,污泥處理處置全成本區間在150元/噸至500元/噸,平均成本為270元/噸,折合到污水處理費中約合0.2元/噸(按每萬噸水産生7噸含水率80%的污泥)。

  “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水處理廠保持正常運作都有困難,怎麼會搭更多的錢進去處理污泥呢?”一位業內專家強調。

污水治理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寶德股份 11.22 6.25%
2 隆華節能 6.35 3.93%
3 清水源 16.15 3.66%
4 杭鋼股份 6.75 3.37%
5 中原環保 14.15 2.98%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晨鳴紙業 16.82 -3.67%
2 創業環保 13.79 -2.34%
3 首創股份 5.23 -2.24%
4 中材科技 20.76 -2.17%
5 格林美 7.28 -1.8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