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面二孩”呼喚後續配套政策能否化解老齡化危機

  • 發佈時間:2015-11-08 12:1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蘭德華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一則消息迅速引發全社會熱烈的討論——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全面二孩”政策。這是影響中國歷史的標誌性事件。然而,現在放開“全面二孩”,在應對當下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問題上是亡羊補牢,還是恰逢其時?能否有效解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口再生産的結構性問題?

  “全面二孩”引熱議

  10月29日,對在北京一家國企上班的的郭邵文來説本是極為普通的一天,“但下午朋友圈一篇關於‘普遍二孩’的消息就像一個重磅炸彈,在朋友圈裏‘炸了鍋’,不斷刷屏”。“本來安靜的辦公室,瞬間喧鬧了起來。”他回憶當天下午的情景。

  身為80後的郭邵文今年國慶節剛回老家山西完婚。“我和老婆都是外地人,在北京能養一個孩子就不錯了。”他説,“普遍二孩”對他的生育計劃不會影響太大。

  同為80後的崔曉剛,在河北張家口一家醫院工作。已有一個兒子的他,看到這個新政策的出臺後喜出望外:“還想要一個女兒,本來和媳婦因為不符合‘單獨二孩’政策而苦惱,這下問題解決了。”

  而作為曾因計劃生育政策付出“代價”的一代,60後老梁頗為感慨:“當年,我和老婆為了生個男孩,老婆懷孕後,經常跑到外地躲公社計生幹部‘扎大肚’,一躲就是半年。”(“扎大肚”,是當地人對當年計生部門對超生孕婦強制引産的別稱)生到第四胎終於生了男孩,但老梁也因此丟了鎮上供銷社售貨員的工作,“成了體制外的人”。他説,現在年輕人趕上了好政策。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到1982年確定為基本國策,再到現在,計劃生育政策深刻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據國家計生委統計,40年間,少出生人口約4億,有效控制了我國人口過快增長。

  老齡化與少子化同步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我國社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人口結構開始出現老齡化,人口紅利逐漸減少,少子化問題日益突顯。

  “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1964年~1982年間才開始的,顯然它與1973年全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及相應出生水準顯著下降密切關聯。”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人口學者郭志剛教授認為:“到了2000年世紀之交,中國人口剛剛跨入老齡社會門檻。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中,不僅人口老齡化迅速加劇,少子化日益突出。”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據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大陸人口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13.26%,且65歲以上人口占8.87%。對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個百分點。對比建國以來,前五次的人口普查的年齡結構數據,則更能説明問題。

  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為4.4%,全國人口呈年輕化特點;到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比例上升到5.6%;再到2000年,這一比例為7.1%。

  與此同時,少子化現象也在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得以體現。

  1953年,全國0歲~14歲(少兒)人口的比重為36.3%,2000年這一比例為22.9%,而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6.6%。

  在郭志剛和他的同事社會學教授王豐、人口學者蔡泳的研究中,他們認為上述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表明中國人口老齡化不僅出於以往人口結構的演進和壽命水準的延長,而且伴隨著顯著少子化過程,即生育率過低的問題”。

  仍需警惕“低生育率陷阱”

  國際經驗和教訓表明,低生育率會導致老齡化加速、勞動年齡人口萎縮和性別比嚴重失調,而這些對國民福祉會造成深遠危害。

  生育率也叫總和生育率(TFR),是指一國家或地區的育齡婦女在生育年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理論上認為當生育率等於2.1時,即為更替生育率,人口總數保持不變。

  “無論政府主管部門還是人口學界都一致肯定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在20世紀90年代下降至更替水準以下”,郭志剛表示,政府計生主管部門認為實際生育率穩定在1.8左右,而學界多次調查的結果則在1.3到1.5之間。

  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公佈的結果,全國、城鎮和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分別是1.18、0.98和1.44,由於考慮到人口漏報和瞞報現象,1.18的數據最終未被採納。

  生育率一旦下降到1.5以下,由於價值觀念轉變、生存壓力增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生育率會繼續下降,很難甚至不可逆轉,而這在人口學界被稱為“低生育率陷阱”。

  那麼,緩解老齡化危機的關鍵問題是,實施“全面二孩”後,生育率能否高於更替生育水準?

  據學者王廣州和張麗萍調查研究發現,1990年以後,無論生育水準和生育意願,年輕育齡婦女群體的平均理想子女數明顯低於年長的育齡婦女。例如20歲~24歲年齡段的育齡婦女理想生育子女數為1.82,而45歲~49歲年齡段育齡婦女這一數據則為2.14。

  基於人口學統計模型預測,王廣州和張麗萍認為,調整獨生子女政策,不會引起短期內出生人口堆積。

  呼喚後續配套政策

  為緩解人口老齡化,調整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全面二孩”勢在必行,但需相應的配套政策。有學者分析,目前影響生育率難以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壓力、生育觀念、家庭結構變化等諸多因素不斷抑制人們的結婚與生育慾望,推遲結婚與生育成為社會趨勢。

  紫金傳媒智庫首席人口學家陳友華表示,中國低生育率機制的形成,“單獨二孩”遇冷等都預示“普遍二孩”政策的實施,如果沒有與此相應的配套政策跟進,也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要努力消減家庭生與養給家庭所帶來的經濟、精神方面的巨大壓力,建立健全生育與養育成本的社會補償機制。

  他建議:“如給予孕産婦更長的假期、建立更多的託兒所、幼兒園等,國家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援,並促使生育與養育公共産品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以減輕家庭與父母養育子女的負擔。”

  中國已成全球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和規模最大國家。預計2035年前後,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將翻番至4億人,平均每年新增1000萬人。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國家。

  應對老齡化除了鼓勵生育政策外,也有學者提出,應促進生産性老齡化,即發展和利用老年人對社會做出經濟貢獻的能力,如工作、照料和志願活動等。記者 蘭德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