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家級新區:“多核”引擎並舉

  • 發佈時間:2015-10-28 06:13:5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級新區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在當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引領帶動作用。近日,本報記者深入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廣州南沙新區採訪了解到,圍繞各自不同的改革創新試點任務,新區在引領穩增長、打造體制機制創新新平臺、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地方經濟新引擎和發展新空間

  上海浦東新區——

  促轉型、穩增長緊密互動

  本報記者 沈則瑾

  上海浦東新區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把“穩增長”和“促轉型”更好地結合起來,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大力提升産業能級。今年以來,浦東新區經濟運作總體平穩,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呈兩位數增長,商業基本保持平穩增勢,招商引資快速增長勢頭不減,金融、房地産市場形勢總體向好。

  上海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沈曉明説,一直以來,“敢闖敢試、先行先試”是融入浦東血液中的基因,浦東只完成“規定動作”是不夠的,要在符合國家戰略精神的前提下,再“向前一步”。

  這“向前一步”,就是在制度創新上,與自貿試驗區一起有更深入的探索,在“穩增長”上,和“促轉型”結合有更緊密的互動,緊緊抓住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契機,狠抓新興業態培育壯大和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加快高端項目和新興産業集聚,努力使新興經濟成長為浦東新區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記者來到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片區管委會綜合服務大廳,這裡等著辦理投資手續的人很多。上海市工商局自由貿易試驗區分局企業註冊科副科長王連鳳告訴記者,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後,陸家嘴、張江、金橋、世博片區的招商引資都有明顯增長,但這裡依然最吸引投資者。

  記者在浦東新區發改委採訪獲悉,上海自貿試驗區保稅片區已成為吸引內外資的主要集聚地,合同外資約佔自貿試驗區的90%,內資企業註冊資本約佔70%。吸引投資者的是這裡正在進一步做強總部經濟,拓展國際貿易和航運功能,同時推進亞太運營商計劃,啟動籌建10家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

  中德合資企業中移德電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4月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金橋片區,被業內認為這將助力“車聯網”在該區域內形成集聚效應,推動整個産業鏈在這一區域的蓬勃發展。中移德電市場副總裁馬新文説,“公司相當於一個智慧汽車的高科技引入平臺,未來的駕駛體驗將變得更安全、有趣”。

  同樣看中區域集聚效應的還有上海新松機器人有限公司。10月14日,該公司和其他13家智慧製造重點項目落戶臨港。同天上海宣佈在2025年將臨港基本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慧製造中心。新松有限公司副總裁楊躒對記者説,“臨港有我們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的産業基礎,隨著國際智慧製造中心的打造,還會集聚更多上下游企業,我們可以在這裡更有效搭建平臺,探索未來數字化製造”。

  臨港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鳴波告訴記者,臨港行動方案提出要以前沿引領、跨界融合、重點突破為原則,堅持遠近結合、統籌推進,把臨港地區打造成為輻射帶動長三角、服務我國製造業能級提升,並在全球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智慧製造中心”,為上海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代表國家增強在全球産業發展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推動浦東新區高端製造業水準跨越式提升的還有大飛機項目。在浦東祝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正在總裝首架國産C919試飛飛機101架機,已實現全機機體結構對接,機身進入噴漆階段,計劃年內總裝下線。“國産大飛機圓夢,在於大飛機製造牽一髮而動全身,完成首架C919飛機研製的攻堅,在提升我國高端製造業水準的同時,也助推了浦東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沈曉明説。

  天津濱海新區——

  在創新中激發活力

  本報記者 武自然

  今年前三季度,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局面,天津濱海新區努力在新常態下尋求平穩增長,在創新中激發活力,經濟運作總體保持平穩。

  濱海新區創新行政審批模式。2014年5月20日,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正式掛牌成立,將109枚章壓縮變成了一個章,做到了“一顆印章管審批”,使審批主體由分散變為集中,為審批服務提速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津融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經理郭蘭勝向記者介紹,他來自河北衡水,2008年在天津保稅區註冊了一家瑞祥餐飲,當時企業設立花了6000多元找仲介代辦手續,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後來又做了一次增資審批,又花了2000多元仲介費。經過幾年的發展,自己感覺濱海新區各方面政策都非常好,於是2014年又註冊了天津融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這次是自己來審批局註冊的,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天“四證一章”就辦完了,沒有花一分錢。

  濱海新區依託自貿試驗區,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和離岸金融市場發展,加快發展直接融資,打造跨境金融合作新平臺,支援有條件的企業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深化京津冀金融一體化發展。天津濱海新區支援各類金融機構在新區設立全國性或區域性總部,引進和承接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的專業機構和二級機構。

  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濱海新區推動設立有限牌照銀行、保險資産管理公司、保險資金運用中心等機構,支援設立結算中心、商業保理、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機構,加快設立中國金融租賃資産登記流轉平臺。

  以市場為主體,發揮要素市場作用。天津濱海新區支援天交所、櫃檯交易市場發展壯大,推動碳排放權等交易市場建設,支援設立大宗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櫃檯交易市場,力爭建成區域性交易中心。

  幫助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濱海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協助企業獲得金融支援,前三季度共落實貸款6602筆,貸款總額1572億元。濱海新區以發揮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重要作用、提高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準、增加中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技術改造貸款為重點,以未曾取得貸款的中小微企業獲得首筆貸款和缺乏抵押質押擔保的中小微企業獲得信用貸款為突破口,推動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建立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以中心商務區為載體,濱海新區突出自貿區體制特色和政策特色,發揮商務樓宇密集的優勢,以聚集高端生産性服務企業和創新性領軍企業、領軍人才為重點,加快發展創新型金融、科技服務和科技研發、跨境貿易和電子商務等産業,發展各種形式的眾創空間,打造創新創業中心。

  9月21日上午,天津市創新創業特區在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揭牌。當日,GE智慧城市創新中心、威時沛運集團跨境電商平臺、易支付、車易拍、環球醫療金融與技術諮詢服務項目等40余家企業簽約中心商務區。

  “雙創特區”首先突出自貿試驗區的體制特色。在這裡全面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建設國家貿易“單一窗口”、擴大服務業開放等一系列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措施,著力推進跨境投融資、資本賬戶可兌換、發展商品保稅展示交易、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為創新創業提供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環境。

  “雙創特區”將著力培育和發展領軍企業、研發機構和眾創空間,打造創新型金融、科技服務和科技研發、跨境貿易和電子商務、軟體和資訊服務、文化創業和教育培訓、海洋經濟和港口服務六大産業集群。

  重慶兩江新區——

  打造內陸開放創新平臺

  本報記者 吳陸牧

  “現在辦理出口退稅,電子資料網上預審當天就能出結果,正式申報資料審核不超過兩天,當月就能拿到退稅款。公司一筆701萬元的退稅才兩天就審批完畢,比以往快了近20天,解決了公司資金週轉問題。”談起兩江新區出口退稅速度,重慶萊寶科技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馮穎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重慶兩江新區國稅局副局長陳光遠告訴記者,該局今年推行出口退稅預申請系統,實現網上遠端預申報,並建立了出口退(免)稅工作內部聯繫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和各環節工作時限,全流程跟蹤反饋。“自納稅人提交申報資料起,2個工作日就能完成審批,大大快於出口退稅規範中規定的20個工作日。”陳光遠説。

  重組服務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只是兩江新區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小部分。近年來,重慶兩江新區緊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激發市場要素活力,探索內陸開放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著力探索適應內陸區域發展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以大部制和行政審批改革為特徵的行政體制改革是兩江新區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大亮點。記者了解到,圍繞市場準入、過程管理、執法三個核心環節,兩江新區通過政務中心一個部門負責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局一個部門管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一個部門管執法,形成了“三個一”的市場管理服務體系,整合了行政資源,優化了政務環境,提高了行政效率,市場主體活力明顯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兩江新區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7195戶,註冊資本超800億元。

  “兩江新區在大部制改革上已經取得新突破,實現人員精簡16%,內設機構精簡76%。”兩江新區市場和品質監督管理局副書記、副局長戴健介紹説,以新區市場和品質監管局為例,該局由重慶市工商局、質監局、食藥監局在兩江新區、北部新區的分支機構共三大職能、五個分局合併組建而成,一是行政資源實現“三個減少”,二是運作機制實現“五個一體化”,三是行政效率顯著提升。

  投資便利化、貿易多元化是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圍繞投資便利化,兩江新區積極開展外商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出臺了《外商投資企業審批便利化實施方案》,將外資企業設立及合同、章程生效和變更審批事項由工商登記前置審批變為後置備案;實行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對其制訂的合同、章程及經營活動進行守法承諾,強化投資者及外資企業的自我守法意識,減少行政部門對企業自主行為的微觀審批。

  在海關監管方面,兩江新區在重慶海關的全力支援下,利用全國唯一“水港+空港”模式的重慶保稅港區優勢平臺,加快海關監管制度、保稅貿易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推出“集中報備、稅收保全、清單出庫、實時監控、匯總納稅”的保稅商品出區展示展銷監管模式,通過利用特殊監管區域保稅延展功能,將原本設在重慶保稅港區內的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複製”到了主城核心商圈。如今,兩江新區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進口商品種類已達2萬多種,今年1至9月,保稅商品展示交易額達4億元。

  投資便利化、貿易多元化的試點,不但提升了兩江新區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水準,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新區跨境電商、保稅貿易、保稅展示、離岸結算等服務貿易水準,推動了産業從加工貿易到服務貿易的轉型升級。

  隨著投資環境的優化,兩江新區實際利用外資已經連續3年超過30億美元,去年達到44億美元,區內世界500強企業由成立之初的54家增加到129家。

  兩江新區圍繞金融這個現代經濟核心要素,大力發展金融租賃和融資租賃、金融保理和商業保理,以及消費金融、信用保證保險及網際網路金融等創新性金融機構,2014年新增創新性金融機構51戶,註冊金額約300億元,金融業增加值佔比達到8.5%。今年1至9月,金融業增加值佔比達到11%,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已成為僅次於工業和商貿的第三大産業。兩江新區還充分發揮金融杠桿作用,推動金融資本與産業資本相結合,優化金融生態鏈,成立了100億至200億元規模的戰略新興産業引導母基金,以及機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LED産業等各新興産業的子基金,組建了各新興産業的融資租賃公司,制定了一套以金融撬動市場,以市場訂單吸引世界知名企業入駐的策略,整合了先進的要素資源,初步培育起通用航空、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雲計算等新興産業集群化的發展態勢。

  廣州南沙新區——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框架

  本報記者 龐彩霞

  10月25日,記者在廣州南沙新區採訪獲悉,從即日起,廣州海關聯合該區啟動“網際網路+易通關”改革。企業可通過網際網路,隨時隨地、便捷自助辦理報關、查驗、繳稅等通關業務,多數情況下不再需要前往海關即可辦結通關手續。

  “改革使報關的時空限制得以‘鬆綁’,企業到現場辦事的人工、交通、時間等成本大幅降低。訂單的處理、貨物的調度、業務的運營也更加靈活便捷。”作為試點的廣州市錦興紡織漂染有限公司的報關員黃麗紅興奮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這項改革創新與此前的口岸“單一窗口”建設、海關快速驗放機制、粵港陸空跨境聯運中心管理等改革措施一道推進著南沙大通關體系的建設。南沙作為廣東對外開放重大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96.46億美元,同比增長19.89%。

  地處珠江出海口的南沙新區,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的樞紐節點和我國南方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2012年9月,《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被國務院正式批復,2014年,南沙獲批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由此迎來了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雙區疊加”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制度創新,是“雙區疊加”賦予的機遇,更是區域先發的內在要求。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自貿辦主任潘玉璋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近一年來,南沙在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框架方面成效顯著。除了大通關體系建設促進國際貿易之外,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改革,讓267家內外資企業完成投資備案,涉及註冊和投資的總金額達310億元;行政審批改革則使審批事項刪減了四成多,市場準入前置審批事項壓減了近九成。

  “我們是外向型企業,産品50%外銷,設備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入駐南沙新區使我們的通關成本降低了一半。以前辦理進口各種手續要一週時間,現在一兩天就能辦完。”廣州晶科電子公司財務總監周白雲説。

  “三箭齊發”的制度創新,煥發出南沙經濟的活力與潛力。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增長13.7%,增幅連續7個季度居全市第一。潘玉璋介紹,今年以來,南沙新設企業4422家,同比增長252%;新增註冊資本675.4億元,同比增長393%。法國歐萊雅生産及研發基地已投入運營,中交建、中化集團區域總部等項目已落戶,中鐵建、中鐵隧道已確定職能總部和總部選址。目前,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在建項目329個,涉及總投資1501億元;在談項目262個,涉及投資總額約4250億元。

  在高端産業發展方面,南沙也多點開花。除創新發展特色金融、推動跨境電商集聚發展之外,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可圈可點。

  今年上半年,廣州制訂《2015-2017年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目標,向建設具有較強輻射能力和資源配置功能的國際航運中心這一更高目標進發。南沙港區是廣州港主力港區,自然要擔當大任。

  記者走進廣州港南沙港區,只見吊機林立,一艘艘來往世界各國的巨輪正大進大出,好一派繁忙的景象。廣州港集團生産業務部副部長孫邦成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南沙港區目前已吸引了全球前二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在港區開展業務。2014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08萬標箱,躋身世界單一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前列。今年1至9月實現貨物吞吐量2.08億噸,同比增長12.58%;集裝箱吞吐量852萬標箱,同比增長9.02%。新增航運物流企業近700家,是自貿試驗區獲批前南沙航運企業總數的2倍。

  在南沙港區內,一個“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的標示牌十分醒目。孫邦成表示,廣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隨著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推進,我們也在挖掘靠近海上絲綢之路的區位優勢,提升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港口的友好合作關係,目前廣州港已締結22個國際友好港,與泰國、新加坡等9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集裝箱貨物貿易往來。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表示,要充分利用自貿區政策優勢,將南沙新區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節點,更好地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