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上“維權騎士”的尷尬事

  • 發佈時間:2015-09-27 02:29: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週末特別策劃

  本報記者 張蓋倫

  短短兩個月,幾乎沒做任何主動推廣,網際網路組織“維權騎士”以“守護者”的姿態殺入原創作者的“朋友圈”。

  100多位活躍在知乎網上的原創作者與“維權騎士”簽約,授權它為自己的原創作品“討個公道”。這些作者在知乎上撰寫的文章,不同程度地被微信公眾號盜用——不打一聲招呼就“搬走”,發表時抹去署名和出處。“維權騎士”負責人陳斂統計,有的作者文章被各種微信號盜用多達1200篇次。

  “個人原創者為自己的文字維權,太難;這個點,太痛。”網際網路創業者喜歡談“痛點”,出身阿里巴巴的陳斂也不例外。

  用技術手段降低維權時間成本

  最近,越來越多的微信公眾號編輯在後臺看到了“維權騎士”的留言。

  這是一則通知,指出該微信公眾號曾在某年某月某日未經授權轉載了某作者的某篇文章,並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按照百元千字的標準進行侵權賠償;二是刪除文章,次日首頁頭條單獨推送致歉聲明。

  如果得不到回應,這則通知會再出現兩次;之後,“維權騎士”會啟動舉報程式。

  他們的武器,是《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的公示》——如果公眾號遭到抄襲舉報,面臨的後果是7天到永久封號不等。

  陳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7月“維權騎士”運營至今,類似的侵權通知已經觸達了兩萬多個公眾號。“坦白講,大多數的被通知方沒有理會我們。”

  不予理睬,沒有關係。“維權騎士”會將這些公眾號納入黑名單庫;下次發現其有抄襲行為,不再通知,直接舉報。

  現在,隨著“維權騎士”知名度的提高,回應他們的公眾號也明顯增多。

  “維權騎士”有一套自己的“天網”。簽約作者用其ID在知乎上發表的所有文章,都會自動納入“維權騎士”的監測系統,並與各微信公眾號發佈內容進行“比對”。一旦發現抄襲,負責該作者版權維護事宜的“騎士”就會向微信公眾號發送通知單。

  陳斂知道,個人原創者在侵權行為面前有多麼弱勢。“他們對維權流程不太了解,也沒有相應的産品和技術去提升效率,無法進行規模化維權。”那些在知乎上動輒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大牛”,面對抄襲,同樣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們滿心疲憊地找到府來,這讓陳斂感覺責任重大。

  “用我們的時間,換他們的時間。”6名創始人和20多名熱心網友,支撐起了“維權騎士”的運轉;在法律無法形成有效震懾的網路版權保護領域,這個出身草莽的網際網路組織,帶著原創者的期待開始前行。

  維權資質遭遇質疑

  很快,陳斂就發現,他們在不經意間啃了塊“硬骨頭”。

  《著作權法》是有,但更像一塊“遮羞布”——法律武器用起來太不順手,賠償金額還不足以支付訴訟成本,真正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去打官司的能有幾個?

  陳斂稱自己的團隊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以外行的身份殺入這一領域,和法律人士一聊,才知道“水很深”。

  “任何維權,都應該以訴訟作為其後盾。但‘維權騎士’這樣的組織,本身不具備進行民事訴訟代理的資質。”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董毅智分析説,如果真正對簿公堂,作者還要證明自己是文章的原始作者;知乎是一個問答網站,一些答案在作答時還引用了其他人的觀點或者資料,這時著作權是否完全屬於作者本人,還需進一步認定。“維權是件相當複雜的事情,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好。”

  “維權騎士”還遭遇了輿論“反彈”。其收取的侵權賠償費用,會和作者五五分成;而他們留下的打款賬號,是個人支付寶賬號,且暫時無法給付費者開具發票。

  “從五五分成的收費來看,這是一種商業行為。‘維權騎士’應該在工商局進行註冊,並在其註冊的營業範圍內提供服務。”中國智慧財産權網首席律師徐新明認為,這種有組織的、持續性的代理,其收費應出具發票,否則涉嫌違反國家稅收相關法律。

  用最快的速度實現規範化

  一位微信編輯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在亂象頻出的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維護版權的重要性將日漸提高。“這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只不過由誰來牽頭,誰又能將這件事完全公正合法地做起來,目前還有諸多疑問。”

  從授權代理合同沒有雙方手寫簽名,到收費無法開具相應憑證,“維權騎士”在得到原創者叫好的同時,也面臨了和所有網際網路新生事物一樣的問題——不夠規範。

  董毅智認為,“維權騎士”的誕生,説明大家對智慧財産權愈發重視,“這是件好事”,是行業升級的必然表現。但這種維權方式,還是有待商榷。徐新明指出,該組織確實是“應時而生”,但必須按照法律要求自我規範,國家相關部門也該介入引導。

  “我們在努力奔跑,以最快的速度實現規範化。”陳斂坦言,現在組織確實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他們已在尋求改變,與相關律師事務所展開闔作。

  “誠惶誠恐,如履薄冰。”陳斂也擔心遭到利益受損者的打擊報復,但這件事已經開了頭,他覺得不能辜負作者們的信任,必須得做下去。“至少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科技日報北京9月26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