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舉措創新精準扶貧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9-23 02:00: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近年來,西藏圍繞“扶誰的貧?誰去扶貧?怎麼扶貧?”,通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創新精準扶貧模式,四年來精準減少貧困50余萬人。
但因自然災害和疾病多發,貧困群眾能力貧困問題突出,精準扶貧機制不完善,西藏扶貧開發工作仍存在返貧率高、“硬骨頭難啃”等困難,成為制約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西藏幹部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探索創新精準扶貧的新方式,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激發機制體制內生活力,讓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致富,加快農牧區脫貧致富步伐。
根據國家劃定的年收入2300元的貧困線新標準,2010年底西藏貧困人口為83.3萬人,佔西藏農牧區總人口的34.42%,貧困發生率全國最高。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扶貧開發緊緊瞄準83.3萬貧困人口,圍繞“扶誰的貧?誰去扶貧?怎麼扶貧?”,通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創新“合作社+能人+貧困戶”、“黨支部+能人+貧困戶”等精準扶貧模式,四年來減少貧困50余萬人。
今年60歲的倉覺,是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古榮鄉嘎衝村村民,因為家中僅有3口人,勞動力不足導致家庭貧困。2013年,經縣裏扶貧辦牽線,她成了嘎衝村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幫扶對象。合作社每年為她提供免費雞苗,並負責收購藏雞蛋,去年收入超過5000元,年底還從合作社分紅了1800元。
找準貧困對像是精準扶貧的關鍵。為解決過去部分扶貧對象資訊掌握不全、一些扶貧資金“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等現象,自治區扶貧辦逐步建立了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開展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分析貧困戶致貧原因,把有限的專項扶貧資金用到貧困群眾身上。如今,像倉覺這樣,西藏的貧困人口都有了《貧困扶持證》。
找準扶貧對象後,西藏把“能人”作為扶貧的主力軍之一,以探索“先富帶後富”的實踐。“去年政府投入70萬元的扶貧資金,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我們開始幫扶70戶貧困家庭。”嘎衝村藏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格桑次仁説。被確立為扶貧項目的“能人”後,他的壓力更大了。
拉薩市扶貧辦副主任次仁説:“這些能人有經驗、有技術、有頭腦,具備帶動貧困戶脫貧的能力,通過扶持他們經營一批項目,既能讓貧困家庭有工資性收入,又有分紅等硬性保障收入,扶貧‘拔釘子’效果明顯。”
得益於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西藏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人口已從2010年底的83.3萬人減少到目前的約32.7萬人,扶貧對象佔農牧區總人口的比例由2013年的18.73%減少到目前的13.63%。四年時間貧困人口減少約50萬,貧困人口減少過半。
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存在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帶動不強等特性,同時也存在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後等主觀問題。
第一,西藏困難群眾多,群眾困難多,這是由西藏區情所決定的,也是影響扶貧開發的關鍵問題。第二,經過連續多年的開髮式扶貧,目前剩餘的貧困群眾大都處於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區域,要使這些群眾實現脫貧,啃的是“硬骨頭”,打的是扶貧“攻堅戰”。第三,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腹心地區與偏遠貧困地區、發展條件較好地區與發展條件較差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資源擁有量與貧困人口數量不能形成正比。第四,精準幫扶機制不完善,對貧困人口的底數掌握不夠清、指向不夠準、針對性不夠強,存在著將“特惠性”政策變為“普惠性”政策的現象。
專家表示,扶貧工作應切實做到“四個堅持”。
一要堅持量體裁衣。科學分析貧困群眾致貧原因,號準貧困群眾的脈搏、對症下藥,合理制定幫扶計劃。通過定人員、定計劃、定目標、定責任,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一村一戶責任人”的幫扶措施,推動扶貧開發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做到規劃到戶、資金到戶、項目到戶、措施到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二要堅持分類施策。準確把握建檔立卡對象自身實際、貧困地區優勢資源,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和什麼問題最突出就解決什麼問題的原則,實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幫扶措施。
三要堅持精准考核。建立扶貧開發工作考核問責制度,將資金分配與減貧人口、績效考核、重視程度相掛鉤,突出地市縣項目選項、建設、監管主體、效益、責任主體,積極推行以獎代補、先建後補,建立競爭性資金分配機制,發揮扶貧考核在資金調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要堅持激勵約束。實行更加嚴格的約束、考核、管理、退出機制,採取貧困戶納入扶貧政策的一整套程式和標準,對落實幫扶政策貧困戶進行精准考核,讓該退出的及時退出,讓該幫扶的及時納入,做到底數清、幫扶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