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請你不要笑,嚴肅點”

  • 發佈時間:2015-09-16 08:30:4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邑蘭 張冉婷

  嚴格來説,這是BBC出品的真人秀紀錄片:BBC起意,招募、選拔他們認為合適的中國面孔的老師,到選定的英國公立學校,展開一場他們認為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比拼。

  與中國學生比,英國學生老是輸?

  事情要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説起,在這個測試中,上海高中生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英國學生卻一再被甩在25名之外。

  英國人不信邪。2015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真人秀——《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測試中英教育到底有什麼區別。

  拍攝進行了一個月,更長的時間花在了前期籌備上。在這個由BBC發起的項目裏,BBC負責招募、選拔5位中國老師前往位於英國漢普郡的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在臨時組建的“中式學校”內,對博航特中學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式教育試驗。BBC承擔老師們的住宿、交通費用。項目最後,讓接受兩種教育的學生一起考試,比較哪邊的成績更好。

  2015年8月4日,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在英國首播,並通過視頻網路在中國傳播,立即在中、英兩國引發巨大關注,視頻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在紀錄片中,中國的教育方式被塑造成一副“猙獰”形象,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於高壓學習和殘酷競爭的無情學習制度。”這副形象在片中貫穿始終。

  中英兩種文化的衝突、課堂的無序、中國老師的崩潰:這似乎是一場中方註定失敗的試驗。紀錄片最後,考試成績公佈,“中式學校”學生的數學、中文、科學(包含生物、物理、化學)成績以絕對優勢贏得勝利。

  紀錄片在2015年3月底拍攝進行到尾聲時,BBC紀錄片對外宣傳負責人瑞秋·鮑來到博航特中學,讓5位老師為紀錄片拍宣傳照。“你們誰是(中式學校的)校長?”鮑詢問。4位老師指了指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英語特級教師李愛雲。

  李愛雲説話不徐不疾,態度溫和,她站到前排,面帶微笑地望著攝影機。一位工作人員神情嚴肅地告訴李愛雲:“雖然你的微笑很好看,但是請你不要笑,嚴肅一點兒。”李愛雲不自然地收起了笑容。導演組仍不滿意,乾脆把5位老師中表情最嚴肅的科學老師楊軍拉到最前面,完成了拍攝。在宣傳照中,5位老師表情古板,充滿象徵意味。

  一定要有思想品德課

  紀錄片一開場,英國的中學生換下襯衫、短裙,穿上中國式校服,升國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這些符號性極強的場面,也是英國人對中國教育的傳統印象。“填鴨式”教學畫面反覆出現並被強化,比如:老師不斷重復一個單詞,或是揮著教桿,在幻燈片上指指點點。

  “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經改變了”。李愛雲告訴記者,他們5位老師並不能代表中國教育,而中國因經濟、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各地教育水準差異很大。

  5位參與拍攝的中國老師,都説著流利的英語,都有歐美留學經歷。李愛雲和數學老師鄒海連分別來自兩所精英學校,南京外國語學校和杭州外國語學校。另外3位,科學老師楊軍、中文老師趙薇和體育老師王再鳴,目前都在英國工作和生活。

  BBC製片人告訴李愛雲,她將教3門課:英語、中文和社會課。

  社會課就是中國的思想品德課。李愛雲沒教過,一開始比較排斥。“中國的價值觀並不一定適用於英國”。她對記者説,比如“個人要服從集體,集體意志高於一切”,而英國人更強調自我。但BBC導演組在考察了一圈中國學校後,認為思想品德課能體現“中國特色”。李愛雲最後選了幾個她認為具有普適價值的話題:認識自己、面對挫折、交往的品質。

  31-16=?這也太難了!

  紀錄片中最符合“中國老師”形象的楊軍,實際也不那麼中國——她上世紀90年代初在西安一所普通中學當中學老師,1997年留學英國,隨後定居,先後在英國的私立中學、公立中學當了10年科學老師。

  趙薇來自廣西南寧一所普通中學,她在中國當了4年老師,2012年定居英國,在一所公立學校教中文。初到英國,英國學生基本功之弱,令趙薇吃驚。一道數學題:31-16=?初一的學生個個喊難、算不出來。在中國,這是小學二年級的難度。

  體育老師王再鳴是最後一位加入BBC紀錄片拍攝的中國老師,她原本在廣東一所大學教體育,2014年9月移民英國。導演組想在“中式學校”中開設體育課的理由是,在中國,體育成績會直接影響一個學生的升學;但在英國,體育只是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培養興趣的,並不會計入考試總分。

  英國學生:我們就是來參加真人秀的

  5位老師都沒料到,即使做了那麼多準備,但在遇到50名英國“熊孩子”後,還是失控了。

  “紀律非常重要!”楊軍反覆在課堂上提高嗓門,但她很快發現,沒有一個學生聽她的,學生一直在嬉笑、唱歌、聊天、插嘴……

  其他4位老師也不好過。中文老師趙薇的課堂,調皮的學生盧卡一直搗亂,趙薇讓他停止,盧卡頂撞:“我做什麼了?我什麼也沒做!”趙薇不得不打電話給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鄒海連,讓他將盧卡帶離教室。就連導演也看不下去,紛紛勸説:“求求你們,聽一下。”沒有學生理會。

  最後,只能請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勞格爾出面干預。課堂立刻安靜。“我們怕他,這就像是首相來了。”一位學生在後來的採訪中説。

  為了儘量不干擾課堂,BBC工作人員在教室內放置了9台固定錄影機。英國是一個真人秀文化深遠的國家。“我就是抱著參加真人秀的心態來的。”13歲的英國女孩蘇菲在臉譜網上回復記者。與其他49位同學一樣,當學校張榜招募“中式學校”學生時,她報名了。蘇菲是那種愛説、愛動、愛與老師頂嘴的調皮學生典型。攝影機在場,激發了蘇菲的表演型人格。

  搗亂的蘇菲成了第一個在課上受到懲罰的學生,被老師楊軍叫到前排罰站。但這在這所“中式學校”裏是失效的,學生們反而覺得好玩。

  沒有呈現的400多小時素材

  紀錄片第一集,展現最多的就是“中式學校”課堂秩序的失控。李愛雲期待在第二集中呈現一些轉變,但並沒有。紀錄片不間斷拍攝一個月,素材多達400多小時,最後呈現的只有3小時。在那些未呈現的鏡頭裏,5位老師都在嘗試改變。

  第一天上課,楊軍還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學生。BBC導演組告訴她:“你記住,你就是説、寫、講。”這是他們認為中式教育應該有的模樣。楊軍照做。但她漸漸對這樣的方式不滿。

  楊軍記得,第一堂化學課自己講得特別糟。她讓學生們做實驗,但一間教室裏的50名學生,亂成一鍋粥。第二次上課,她讓學生把座位打亂,四五張方桌拼在一起,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得很順暢,學生也很積極。楊軍打算此後就這麼擺放課桌,但BBC的導演不同意,他們還是要求楊軍把課桌放回原樣,讓學生以寫和抄為主。

  沒有呈現的,還有李愛雲的社會課。李愛雲舉辦了演講比賽,題目是“中式學校”。一位叫特裏斯坦的學生滔滔不絕,極富感染力。最後談及夢想,他希望自己“有一天成為英國首相”。在特裏斯坦看來,中國老師的灌輸式教學、對知識點的總結更加精準、直接,學習起來效率更高。然而在紀錄片中,關於特裏斯坦的鏡頭幾乎沒有。“可能是他太適應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沒有矛盾。”李愛雲分析BBC的選擇。

  中國老師:不是考試勝了就算贏了

  在畢業典禮上,李愛雲作為“中式學校”校長發言:“我始終沒有認為我們考試勝了就是贏了,這是一個奇跡。”

  在英國教書10年,楊軍看到英國學生大多“吃不了苦,要是一次沒有學懂,就不願意試第二次、第三次了”。

  趙薇回想教過的中國學生,“都非常刻苦。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改變命運的出路”。她告訴記者,英國不一樣,在高福利制度保障下,生存壓力沒有那麼大,競爭意識也沒有那麼強烈。他們崇尚學生應該快樂。

  趙薇對“快樂學習”持保留態度,“如果給學生灌輸學習是很快樂的觀念,他一旦碰到困難不快樂,就有理由放棄了”。

  楊軍也在反思中國教育:“小孩子現在真的蠻可憐,沒有什麼童年,死讀書,讀死書,以後可能也沒多少用處。實際動手能力比較差。”

  “中國的教育更像流水線工廠,每個人基本是一模一樣的思維,而英國小孩每個人都不一樣”。王再鳴告訴記者,她教學生剪燈籠,在中國,學生會儘量剪跟老師一模一樣的燈籠,但英國學生剪出來的燈籠形狀各異、五顏六色。

  英國觀眾對BBC的教育試驗褒貶不一,有人站在博航特中學校長斯特勞格爾這邊,認為中國的教育方式“枯燥無味,以犧牲學生的童年為代價”;也有人覺得難堪,“我們的孩子連起碼的對人的尊敬都沒有”,一位英國網友在推特上評論。

  楊軍認真考慮後覺得,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沒有誰更強,單純的灌輸式教育不行,單純的“玩中學、學中玩”看來也不行,“一定要兩種方法相結合”。(原載《南方週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