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黃色的記憶

  • 發佈時間:2015-07-18 00:30:54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前幾天收拾書櫃,不經意翻出兩本書,紙張發黃,裝幀樸素,很不起眼,如果不是翻開來看了一眼,我差點把它們處理掉。

  這兩本書,一本是由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主編的《形式邏輯》,扉頁上歪歪扭扭寫有一行字:“1980.8.10購于江漢路新華書店”。當初為什麼要買這本書,現在一點也想不起來,它好像與我會計專業大學課程風馬牛不相及,許是書名下註明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字樣吸引了我,兜裏又恰好有一塊多錢,於是稀裏糊塗把它買下。若干年後,我才知道,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全國高等學校邏輯教材,影響了很多人。

  就在那個暑假,坐在家裏的小板凳上,我搖著蒲扇一口氣把這本語言簡明、深入淺出的教材看完,雖然很多內容似懂非懂,但從此我對邏輯問題産生了興趣。

  現在翻看這本書,雖然裏面有些語言含有文革時期的宣傳味道,有些內容也需要修改,但其中一些基本知識,比如概念、定義、劃分、判斷等依然很有用。我特別喜歡第四章演繹推理中的性質判斷推理——“三段論”,這種間接推理我們時常遇到,比如,“所有的科學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邏輯學的規律是科學規律(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況)”、“所以,邏輯學的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結論——根據一般原理對特殊情況作出判斷)”。正因為喜歡“三段論”,我發現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運用三段論推理,但不合乎三段論規則,或有意或無意偷換了概念,導致結論不能成立。也正由於喜歡“三段論”的緣故,我平時看書、看電視劇和電影,偏愛偵探推理的題材。

  邏輯學十分複雜,站在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類,有觀點認為,人的邏輯應分為三大類:即樸素邏輯、工具邏輯(包括稱名邏輯、形式邏輯、表像邏輯)和辯證邏輯。最抽象的是辯證邏輯,可惜我對這些都沒有進行系統研究,即便是形式邏輯,也僅知一點皮毛。但這並不妨礙我多年來一直嘗試通過社會實踐來咀嚼消化有限的邏輯知識。

  有一個活學活用的例子。有一年秋季,新學期開學後的一個週末,我和兩位同學相約去看電影。電影票分1毛5、2毛和2毛5三種價位,我們窮學生當然只會買最便宜的,坐在影院最後面。放映前5分鐘,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其他兩種價位電影票座位都沒坐滿,每種價位都整整齊齊空著好幾排。沒有絲毫猶豫,我拉著兩位同學坐到前面去,省得資源浪費。他倆看看手錶説,還有5分鐘,也許人家馬上就到了,那時再被人叫起來讓座可就尷尬了。我告訴他們,從概率上來説,前面幾排座位基本都坐滿了,後面這幾排不可能人人都遲到。我判斷,這幾排座位票根本沒有賣出去。他倆半信半疑,跟隨我坐到劇場中間2毛5的座位上。又過了一會兒,照明燈熄滅,電影開始了。只聽到後面一陣響動,很多人起身,爭先恐後開始搶座位。現在看來,我似乎不應該貪這個小便宜,窮也要有點骨氣,只是當初少不更事,不懂規矩。

  邏輯學與其他學科是有聯繫的。金岳霖先生曾説過,“各種學問都有它自己的系統”,“既為系統,就不能離開邏輯”,也就是説,各門學問要系統化,都離不開運用邏輯工具。會計學也不例外,它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發展進化應該向其他學科借力,它的精確化、系統化,需要合理運用邏輯工具。邏輯的本質是尋找事物的相對關係,並用已知推斷未知,一名會計人員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邏輯學知識,就如同插上了一雙翅膀。

  從事會計工作30多年,我一直與文字工作打交道,邏輯學思想無時不刻不在影響我的思維判斷和言行。每當起草一份文字材料,除了遣詞造句,我更關注其內在的邏輯關係是否成立,語言表達是否遵循了邏輯規範,概念是否準確,判斷是否恰當,推理是否有邏輯性,論據能否支撐論點?總之,不求文字的華麗和煽情,只為內容的充實和可信。

  另一本是會計專業書《資金運動會計理論》,扉頁上也有一行鋼筆字:“書勝學弟指正。易庭源敬贈。1990.8.12”。易庭源教授是我國著名會計學家,上大學時,他是我們會計專業課的主講老師。

  1978年春,我們步入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習。作為工業財務與會計專業學生,先後接觸了“會計原理”“工業會計”“商業會計”“農業會計”等會計課程。毋庸置疑,對我們來説,最重要的課程是“工業會計”,易老師就是“工業會計”的授課老師。他每週至少4節課,與我們接觸時間最長,對我們專業學習的影響也最大。

  易老師長期以來從事成本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對記賬方法、記賬原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財務指標、賬表制度等問題都進行過系統地探討,晚年將研究方向轉到“人才資源價值會計”學説的創立上。他深入企業調研,從實踐中汲取營養,革新成本計算原理,創立“成本計算對象時空觀”,樹立“成本項目經濟用途觀”“費用匯集劃清界限觀”。他革新管理會計學,針對事前長期投資的預測與決策,創造“可行性研究”“價值工程”“盈虧平衡點分析”等方法。我至今仍記得他給我們上課時的情景,在“平一”教室,他反背雙手,一邊踱步,一邊用帶有濃厚湖南口音的武漢話告訴我們:企業管理就是要抓住“成本”這個“牛鼻子”。

  易老師平易近人,他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模樣,回答同學提問更是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所有學生的名冊,他都珍藏在身邊,所有學生的論文,他都仔細審閱修改。很早他就資助貧困學生,2008年九十大壽時,他將家人給他慶賀的10萬元壽金捐給學校,設立“易庭源獎學金”。我更為敬佩的,是他的鑽研精神。在60餘年的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中,他不僅教育和培養了一大批會計學人才,而且著述頗豐,共出版專著8部,主編教材2部,發表論文154篇,其中多項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他創立的“資金運動會計理論”和“利潤分塊理論”,全面革新會計學,在國內外會計學界享有盛譽。

  我慶倖遇到這樣一位好老師。也因為他,我與一位年輕有為的後生有了一面之交。作為班上的學習委員,我經常為教學的事出入易老師家。有一次,在他家見到一位中等身材、雙眼有神的小夥子。易老師忙向我介紹:這是我老大,現在武大讀書。我趕緊與他打招呼,他也很客氣地衝我笑了笑。沒有過多交流,我也沒有問他叫什麼,沒想到,日後他竟和他父親一樣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幾十年後,有一段時間,我幾乎天天在電視上看到他,才知道他就是享有“學術超男”稱號的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易中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