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刊文談就近入學難:家門口百米遠學校上不了

  • 發佈時間:2015-05-29 08:20:4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京某小學學生在參加課外活動。建華攝

  天氣漸熱。

  因為6歲女兒的入學問題,家住南京市建鄴區吉慶家園的顧先生,心情隨氣溫上升而更加燥熱。

  女兒濛濛(化名)今年秋天上小學,很可能將面臨“捨近求遠”的現實:家門口400米左右的新城北小不能上,而要走進2公里外的南湖三小。因為,吉慶家園屬於南湖三小的學區。

  “家門口的學校不能上,卻要穿8條馬路、過8個紅綠燈。”顧先生苦笑,“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就近入學’體現在哪呢?”

  為給女兒爭取就近入學的權利,顧先生一年前就提起了行政訴訟,以濛濛的名義將建鄴區教育局告上法庭。法庭上,建鄴區教育局的代理人回應稱,就近入學不是“絕對就近”,而是“相對就近”,是要滿足施教區內大多數兒童的“就近”。

  建鄴區教育局向法庭提交了一份學區圖,從中可以看到,各學區大多呈不規則多邊形。教育局解釋説,學區劃分不可能以學校為中心,以同等半徑畫圓。因為基於學校佈局,如果畫圓,很容易出現有的區域畫不到圓內,甚至同一小區緊挨的兩棟樓分屬不同圓的情況。

  “‘就近’只是學區劃分的一個原則,區域內學校佈局、適齡兒童的數量及分佈情況都是學區劃分的重要原則。”建鄴區教育局方面解釋。

  顧先生和鄰居們對教育局的解釋並不認同,他們提出,新城北小3公里外一個叫雨潤國際廣場的樓盤都能劃進該小學的學區,400米內的吉慶家園卻劃不進來,“這只能説明教育局的學區劃分不合理”。

  “就近”,究竟要近到哪兒?

  家門口的學校,為何上不了

  記者實地走訪了吉慶家園和南湖三小、新城北小及其學區範圍。

  應天大街是南京城區的一條東西主幹道,吉慶家園就在應天大街的北側,是一個有著20多棟居民樓、1200多戶居民的大型小區。小區南門正對嵩山路,出南門沿嵩山路直行400米路東,就是顧先生想為女兒爭取的新城北小,全稱是“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北校區”,2014年開始招生。2014年建鄴區教育局為該校劃分的施教區,以應天大街劃線,路南歸新城北小,路北延續10多年來的學區劃分歸南湖三小。

  南湖三小在吉慶家園西北約2公里的位置,吉慶家園處在其施教區的東南端。這樣的區域分佈,對於吉慶家園的業主而言,在新城北小出現之前尚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選擇。新城北小去年在家門口的出現,打破了吉慶家園多年的平靜,讓業主們看到了改善孩子入學條件的希望。但令顧先生和他的鄰居們不滿的是,建鄴區教育局並沒有考慮學校跟前的吉慶家園,而是將離新城北小近3公里的雨潤國際廣場,“穿越”到了新城北小的學區。

  提起新城北小的學區,家住雨潤國際廣場的王女士同樣憤憤不平,“離我們最近的,是新城小學本部,當時買房時,開發商給我們承諾的就是新城小學學區,北校區怎麼能跟本部比?要不,每平方米3萬多元,誰願意買這房子!”

  雨潤國際廣場,離新城小學本部更近,只有1公里左右。讓王女士和雨潤國際廣場的業主們鬱悶的是,在2014年建鄴區的學區劃分方案中,周邊的小區都劃成了新城小學學區,唯獨自己小區被劃給新城北小。

  從“就近”考慮,吉慶家園想進新城北小而不能進,雨潤國際廣場想進新城小學本部卻被劃進了北小。在市民的多元訴求面前,就近入學成為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顧先生與建鄴區教育局的這場官司,一審以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而結束,原因是作為原告的濛濛在提起訴訟時尚不滿6周歲,還不是適齡兒童,因而在法律意義上不是適格主體。顧先生本希望通過法院來對教育局的就近入學作出裁判,但訴訟沒有接觸到就近入學這一問題就結束了。

  學區劃分過程不對外公開?

  孩子上學如何“就近”,學區劃分怎樣才科學合理?顧先生和建鄴區教育局各執一詞,都無法説服對方。

  顧先生是去年7月與建鄴區教育局打這場官司的。除了給孩子爭取就近入學的權利,他還想觸碰一下“神秘”的學區劃分問題。在顧先生看來,孩子能不能就近入學,關鍵看學區劃分是否科學合理、公開公正,“希望這個案子能夠在學區劃分問題上推動教育局的決策公開化、透明化。”

  除了在法庭上闡述的施教區劃分的前述幾條原則,建鄴區教育局在具體的學區劃分上如何決策?學區是怎樣被劃分出來的?經記者多方聯繫,建鄴區教育局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簡短解釋道:今年年初開展的2015年學區劃分工作,由該局小教科牽頭,對各街道、社區的適齡兒童情況進行摸底,目前摸底工作已經完成。教育系統內部成立招生委員會,由多部門人員組成,在情況摸底的基礎上聽取意見、多方協商。最後,區教育局擬定方案,上報市教育局審批。按照慣例,南京市教育局在5月份公佈招生辦法,各區教育局對照辦法對本區方案最終定稿。

  招生委員會按照怎樣的程式劃分學區?決策依據包含哪些內容?要不要向市民公開?該工作人員表示:“這塊工作不對外公開,也不通過媒體進行報道。”

  5月26日,建鄴區2015年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向社會公佈,教育局方面表示:“今年的實施辦法出臺,經過有公眾參與的研討會、專家論證會、專題研究會等程式,做到了依法合理,程式規範。”

  “很多地方的學區劃分,基本都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一套內部的工作流程來操作。”在南京教育系統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鄭先生説。他不願透露姓名,但同意談談他了解的“教育系統內部的普遍做法”。

  鄭先生説,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區劃分上選擇封閉操作,不排除個別地方有部門利益、領導意志上的考慮,但主要原因是這個問題涉及多方利益,教育行政部門擔心,越是社會參與越容易糾纏不清、議而不決。“説實話,在這個涉及千家萬戶的問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肯定不會亂來,其內部都有一個工作程式。但是因為不公開,群眾自然容易懷疑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擔心有暗箱操作。”鄭先生説:“權力陽光運作是必然趨勢,讓類似學區劃分這樣關乎眾人利益的決策公開化、透明化,建立一套社會認可的監督機制,教育行政部門總有一天要面對。”

  南京工業大學法律與行政學院院長劉小冰認為,根據《江蘇省行政程式規定》:“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舉行聽證的外,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涉及公眾重大利益以及公眾對決策方案草案有重大分歧的,也應當舉行聽證”,像學區劃分這類關係到公眾利益的重大行政決策理應舉行聽證,並對決策過程予以公開,確保公平公正。

  

  南京某商品房廣告突出學區房賣點。安心攝

  從擇校到劃片,學區不能承受之重

  “在現有優質教育資源還比較稀缺的情況下,學區劃分讓絕大多數人感到滿意是不現實的。”鄭先生説,就近入學矛盾的背後,首先是優質教育資源還相對集中在少數區域和學校的問題。

  “顧先生選擇要去新城北小,也許主要考慮的是孩子上學方便。但還有些想上新城北小的家長,主要考慮能上個更好的學校。”鄭先生分析,在建鄴區,新城小學是一線名校,實力比南湖三小強,本部又比北校區強,吉慶家園和雨潤國際廣場的業主們對北小學區的“進”與“不進”,應該主要基於學校實力高下有別的考慮。“如果南湖三小是所名校,相信吉慶家園的很多業主就不會更多考慮‘就近’的問題了。否則,我們怎麼理解很多人放著家門口的學校不上,而讓孩子去大老遠的名校‘擇校’呢?”

  記者了解到,在南京區劃調整前的主城八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鼓樓、玄武兩區。“南京市民公認的小學一線名校,長期以來有7所,鼓樓4所、玄武2所、原白下區1所,8個區的適齡兒童都想上這些名校,誰還管就近不就近呢?”鄭先生説。

  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南京針對擇校問題的政策連年收緊。今年的招生入學新政更是規定,熱點公辦學校如學區內出現空余學額,將由各區通過電腦派位給提出申請的適齡兒童,堵住擇校的口子。

  “擇”不成名校,就要想辦法“劃”進名校,從“擇”到“劃”,對南京的萬千家庭而言,名校資源顯得太有限,也太珍貴。“在學區劃分上全力以赴!”在這樣的大眾心態下,名校的學區劃分萬眾矚目,有關聯的小區自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學區,不僅關乎就學,還有經濟上的含義。

  清河新寓是鼓樓區一個老小區,隔條馬路就是長江,上世紀90年代主要為安置城市拆遷居民而建,不僅位置偏,房屋品質、小區環境與近年新建的商品房小區也有較大差距。胡先生是清河新寓的老居民,他目睹了一所學校給這個老小區帶來的身價巨變。

  這所新建的名為“金陵匯文”的學校,是鼓樓區一所中學名校和一所小學名校聯辦的9年制學校,是貨真價實的名校。金陵匯文成就了清河新寓名副其實的“雙學區”,如今,清河新寓的二手房價格漲到了每平方米3萬元左右,而在金陵匯文成立之前價格也就是萬餘元。

  “如果沒有這所學校,即使考慮這幾年房價上漲因素,我們小區的房子現在能賣到2萬元就不錯了。”胡先生説。

  巨大的經濟利益,加重了學區劃分對市民心態的影響。

  “普遍規則”下的“新老”辦法

  孩子能上名校、房子能持續升值,這兩個利益攸關的因素,決定了學區劃分的高度敏感,教育部門在這個問題上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不難理解。

  在濛濛入學問題上,建鄴區教育局不願更多解釋。鄭先生分析,“教育局不敢隨便鬆口,除全區學校的招生平衡問題之外,一方面可能考慮到新城北小對吉慶家園這個較大小區的承載力,這不是一個小孩的問題,可能是很多孩子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能還考慮到周邊小區的攀比心理。不開口子,就不會有新的矛盾。”

  “老小區老辦法、新小區新辦法”,鄭先生道出了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在學區劃分上不成文的“普遍規則”。所謂“老小區老辦法”,就是在老城區,傳統的學區範圍既不縮小,也不擴大,保持現狀,免生矛盾。所謂“新小區新辦法”,就是在一些新建區域,根據商品房建設情況確定配建學校的佈局,然後應開發商對義務教育學位的申請,對新建小區予以學區分配,新小區的學區劃分一般會遵循“就近”原則,同時還會綜合考慮學校的佈局以及適齡兒童的數量和分佈情況。“雖然學區劃分都是每年一公佈,但基本上名校的學區劃分很少發生變動。”鄭先生説,學區變動就意味著利益調整,教育行政部門在這個問題上肯定要慎之又慎。

  “情況確實如此,你想那些名校的學區,誰敢輕易動啊,把誰劃出去都不幹!這學區房大都是一手手接過來的,砸在手裏誰受得了?”在鼓樓區一所名校工作多年的周老師説。

  建鄴區教育局的解釋也基本印證了鄭先生所説的“普遍規則”。該局工作人員説:建鄴區是南京市2002年區劃調整時形成的全新區劃,規劃建設工作由北向南推進,吉慶家園門口的應天大街是一條重要分界線。應天大街以北,是建鄴區的“建成區”,小區早已建成,學校也已配套成熟;應天大街以南,是建鄴區的“正在建設區”,這裡小區正陸續建成;“正在建設區”再向南,是建鄴區的“未建成區”,小區建設還不成形。應天大街以南的這兩個區域,學校配套正在加快推進,其功能也主要是配套“正在建設區”和“未建成區”兩個區域。

  “2014年,南湖三小共招收新生147人,新城小學北校區新招收155人,2014年的施教區劃分符合這兩所學校的周邊佈局和適齡兒童狀況,也符合班額規定。”建鄴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根據2015年的摸底情況來看,新城北小按照2014年的施教區劃分,施教區內的生源依然飽和。

  5月27日,建鄴區各個小學今年的招生通知張貼在了相關的各個小區,吉慶家園仍然屬於南湖三小的施教區。這樣,濛濛小朋友如果仍想選擇去新城北小就讀,將取決於3個因素:北小是否有空余學額、北小是否實行電腦派位、派位的結果。“我決定重新起訴教育局,把官司繼續打下去。”顧先生看到今年的學區劃分後表示。

  同一天,王女士驚喜地發現,新城小學本部大門口公佈的該校2015年施教區範圍,包括了雨潤國際廣場所處的區域。“希望以後不會再有變化。”王女士還是有些忐忑。

  按照南京市近日公佈的2015年重點民生工作,今年將試點義務教育大學區制。“把學區擴大、然後再搖號産生名額。這樣一來,確實讓更大範圍的孩子獲得了上名校的機會,但名額畢竟有限,必然會産生新的矛盾。”周老師對此表示謹慎樂觀,認為此舉的最大作用是可以給居高不下的學區房樓價“降降溫”。

  在“就近”與“均衡”之間

  就近入學的實質,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根本,在於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江蘇幾位教育界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在就近入學和教育資源均衡的先後順序上,現階段首先力推就近入學值得商榷:學校水準還有較大差別,一實行“就近”,大家都想劃進較好的學校,矛盾自然不可避免;如先有教育資源均衡,學校水準都差不多了,學區怎麼劃都好接受,就近入學自然水到渠成。

  “就近入學的作用在哪?”一位專家表示,“最主要的是遏制了擇校現象,在形式上實現了教育公平。但是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核心訴求是什麼?是能夠普遍享有優質教育資源,而這不是僅僅靠就近入學能夠解決的。不僅如此,就近入學還將有限的名校資源固化在一定區域、一定家庭手裏,其實對區域外的家庭何嘗不是一種不公平?”

  “確實,就近入學是默認了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現狀,但是它既合法又合理,既符合義務教育法,又更多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考慮,上學方便,多睡會覺,不至於太辛苦。”南京市中小學教育專家谷力表示,教育資源均衡更多是從宏觀的、成人的層面考慮,因為就近入學只能是暫時緩解社會矛盾,而客觀的不均衡的教育現狀、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期盼,會對政府形成持續的壓力,由此倒逼加快教育資源均衡化的步伐。

  南京也在不懈探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城北小,就是建鄴區利用新城小學的名校資源開辦的新校區,新城小學還辦有南校區。而在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鼓樓區,各大名校辦新校區、分校的力度更大,覆蓋範圍更廣。按照南京市2015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的文件要求,各區“通過科學劃定施教區、統籌師資流動和名校兼併託管、集團辦學等途徑,促進轄區內教育資源均衡佈局”。

  在清河新寓北邊不遠,有個叫長陽花園的商品房小區,當年配建有一所長陽小學,用35歲的業主王先生的話説,教育品質一般,“我當時考慮要給孩子在附近擇一所好學校”。早在金陵匯文建設之前,鼓樓區就安排一線名校拉薩路小學進入長陽花園北部區域,這裡原來的銀城小學成為拉薩路小學分校。正在王先生準備找關係擇校銀城小學時,長陽小學又被整合為銀城小學的南校區,王先生覺得天上掉了餡餅,“家門口有了這麼好的學校,哪需要我再動擇校的心思?”

  鼓樓這樣“名校一抓一大把”的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相對容易,而像建鄴區這樣教育底子薄的區在南京卻是多數,短時間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覆蓋,確實勉為其難。況且,南京絕大多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都屬區管,由於行政區劃上的分隔,教育均衡也主要是區級層面的均衡。教育弱區要分享教育強區的均衡化成果,若沒有市級層面的強力推動和管理體制上的改革創新,依然難以實現。

  在南京市政府與相關區的積極推動下,一些名校近年也開始積極嘗試跨區域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鼓樓、玄武兩區名校,已開始與其他區探索合作辦學模式。雖然尚有不少亟須理順的問題,名校跨區辦學的步伐仍比較緩慢,但畢竟在整個城市的教育均衡發展上,南京正邁出可喜的一步。記者申琳 吳紀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