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創建“一刻鐘社區服務圈”

  • 發佈時間:2015-04-08 06:14: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方便群眾生活,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推進“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北京市近日決定,將創建2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範點,力爭在全市社區實現解決便利店、早餐、美容美發、代收代繳等大部分生活需求。

  “一刻鐘”便利生活

  上班忙碌了一天,下班還得去超市排隊買菜,成了許多上班族頭疼的問題。可家住和平裏街道的郭小姐卻可以在家裏“等菜到府”。

  “我們社區的便民服務站裏裝有終端點單機,只要我上班前在點單機上選好需要的蔬菜水果,留下地址和聯繫方式,並完成網上支付,下班到家後,新鮮的蔬菜水果就會準時送到府來。”郭小姐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正是依託東城區打造的“181”菜籃子電子商務平臺,該區的居民不僅省去了排隊買菜的麻煩,還可以通過二維碼全程追溯産品生長環境及品質安全,實現了蔬果的安全消費。

  在該社區,記者還體驗到,除了可以安全便捷地選購蔬果之外,當地居民無論前往便利店、早餐店、美發店,還是要洗衣、繳費、賣空飲料瓶,在15分鐘步行時間範圍內,均可全部搞定。

  這樣便利的社區服務得益於“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的推廣。據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宋貴倫介紹,自從2009年首次提出“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概念至今,北京市的社區建設服務管理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

  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市90%的社區已經實現了便利店、早餐、便民菜店、美容美發、洗染、再生資源回收、代收代繳七項便民服務全覆蓋。2015年,北京市將再創建2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範點,力爭在全市實現“新開門七件事”的100%全覆蓋;在中心城區新培育10家搭載便利餐、洗衣代收、繳費終端等多種功能的連鎖便利示範店,100家早餐規範店,60個商務樓宇智慧型餐飲自提櫃等。

  與此同時,針對一些老舊小區因面積有限等原因導致服務型商業難以入駐的情況,今年北京市還將在核心區培育5家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以解決這些小區的社區服務問題。類似今日的甘家口大廈,北京的許多大型商場今後將變身成為“便民服務綜合體”——不僅能購物,還可以提供諸如水電費代收、洗衣服、賣早餐等多種服務。

  除北京之外,上海市長寧區虹橋社區的“10分鐘便捷生活服務圈”正在成型;山西省在2014年“15分鐘便民商圈”建設中提出發展社區智慧化便民和電子商務平臺……“小需求不出社區,大需求不遠離社區”,便捷、集約的社區服務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成為居民的生活新常態。

  “鄰里中心”新業態

  正如精巧的細胞,看似“最基層”,卻遠沒有那麼簡單,社區服務也是如此。單言社區服務提供的主體,就有居民委員會、公益機構、物業管理方、企業,還有小商小販,可謂五花八門,難以盡述。

  居民的需求由誰來滿足才能最佳?有觀點認為,應該主要由政府提供社區服務,因為政府統籌力最強;也有觀點認為,社會組織作服務主體最為理想,因為其不以盈利為目的。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多元主體的引入,既有利於政府將有限資源用於社會核心公共服務及設施的供給,同時又有利於形成競爭機制,以實現更優質、更充足的社區服務。其中,商業主體的力量不可忽視。

  雖然“社區商業”作為一個概念提出還不久,但實際生活中,居民們享受到的購物、美發、洗衣、家政等諸多社區服務早已實現了商業化運作。有調查顯示,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零售業普遍受到打擊。然而,在北京市的超市企業中,紮根社區發展的超市卻依舊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

  一種“鄰里中心”的新業態是“超市發”正在追求的方向。超市發總裁李燕川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大賣場將不再是超市的主要形式和主營業務,其中半數面積要開闢為銀行、洗衣店、藥店、擦鞋店、縫補店等服務功能區。“凡社區居民需要的便利服務,這裡都能提供。”李燕川説。

  與此同時,受相關政策影響,高端消費出現銳減,多數百貨企業不得不重新自我定位,蓬勃發展的社區商業成為了它們的瞄準對象。記者了解到,在華堂右安門店離場後,王府井百貨將把那裏改造成Mini Mall,主要滿足附近社區的兒童消費、家紡、餐飲等需求。

  而作為社區商業的主體,便利店也將變身為搭載洗衣、繳費、餐飲、快遞等多種業務的綜合平臺。隨著一大批零售、餐飲、生活服務品牌連鎖企業積極向社區延伸發展,社區服務網點將從小規模、分散型經營逐步向規範化、連鎖化經營轉變,社區商業服務的便利度和安全度不斷提高。

  在社區商業充分競爭的前提下,政府的監管和支援、個人和第三方組織的參與依然必不可少。健身設施及場地的提供、為老人提供的便利服務、為和諧社區而設的調解工作等等環節,在市場看來是微利甚至無利可圖,但對於和諧社區的構建卻意義重大,這樣的領域必須依賴政府和社會機構的作為。

  “網際網路+”的智慧

  朋友聚會結束,郭先生家裏多出來不少飲料空瓶,如果扔到樓下的垃圾箱需要來回兩三趟。只見他拿起手機簡單操作了一番,不久就有工作人員到府取走了他的空瓶子,並留下了一塊價值相等的肥皂。

  到府回收再生資源,並提供等值的日用百貨,已經成為了方莊社區最普通的生活場景,即使家裏只有一個空瓶或者一張報紙,依然會有人為您服務。

  “我們公司是去年9月份開始在方莊社區運營的,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萬多用戶了。預約我們的服務十分簡單,只要用手機下載一個APP就行。”在再生活科技公司的一處集中處理點,工作人員小王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在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網際網路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越發明顯,許多服務一旦實現“網際網路+”,就立刻貼上了便利、低價的標簽。

  一睜眼就有早飯吃,這並不是白日夢。“good 貓早餐”會將早餐在預約時間送到哈爾濱市民手中,如果晚一分鐘就完全免單。這樣高效的服務卻不收取配送費,即使2元錢一杯的豆漿也可送貨到府。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苛刻的送餐要求,其背後卻只有一個26人的團隊!而這正是“網際網路+”的魅力所在。全城“零距離”配送到家,需要人員密集的物流體系,而“good 貓早餐”卻實現了物流的“零投入”:早餐生産早期由加工廠代工,從工廠到站點配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而最為關鍵的社區“最後100米”,則吸引小區超市店主等來完成,每賣出一份早餐,加盟店主基本能拿到售價20%的收入。目前,迅速擴張的“good 貓早餐”已經吸引到了1億元的資金投入。

  社區商業這門“身邊的生意”還越來越受到電商的青睞。京東“拍到家”將向用戶提供3公里範圍內生鮮及超市産品的配送;1號店“社區直達”主要為市民提供肉、蛋、米、油、蔬果等日用品;好鄰居已開始試水與電子商務搭載,開展網上訂送餐和社區代收快遞等增值服務……

  據了解,北京將用3年時間分步驟在智慧社區、新型現代社區等具備資訊化條件的1000個社區智慧終端普及推廣生活服務資訊,在實現資訊查詢服務功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預約、支付等服務功能。

  “網際網路+”是平臺、是點子、是高效的資源整合,實現“網際網路+”服務的社區便有了智慧社區的雛形,而智慧城市、智慧中國也將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