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區服務,怎樣才能讓群眾“點讚”

  • 發佈時間:2015-04-03 06:13:5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隋明梅 佘 穎

  走進山東省萊蕪市徐家河社區,記者的第一感覺是“不真實”。愣了好一會神兒,我們才意識到這“不真實”表現在:不見一戶防盜窗、不見一片垃圾、不見一個小廣告、不見一輛亂停的汽車。

  近年來,萊蕪在居民社區建設與管理創新上,形成了獨特的管理機制,像徐家河這樣整潔,鄰里和睦的社區在萊蕪比比皆是。社區工作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社區服務如何才能讓群眾更滿意?請看《經濟日報》記者近日來自山東萊蕪社區的調查——

  管理 把社區當自己的家

  把社區當自己的家,這一理念在萊蕪幾乎是工作準則。從市領導到社區保潔員,凡談到社區工作、做有關社區的事,都會流露出這種意識。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讓社區成為居民溫暖的港灣。

  在萊蕪採訪的第一站是萊蕪市經濟開發區張家洼街道徐家河社區。這裡是原來的徐家河村。2010年城中村改造後,村莊變成了城市社區,居民也從8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

  “一進我們小區就覺得亮堂吧?”迎上來的徐家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作泉很願意帶著記者在院子裏多轉轉、多看看。

  在看過各種服務後,最讓記者吃驚的是這裡每平方米每月0.6元的物業費,這在萊蕪還算是貴的。物業費如此之低,是因為物業公司是社區自己辦的。在萊蕪,絕大多數社區都是自辦物業公司,員工多是社區居民,大家的事兒大家管。物業公司不求盈利,收取的物業費只用於員工工資和公用水電等開支。

  小區裏不設垃圾桶,物業工作人員每天定時到單元樓門口收垃圾,所以這裡無論街道還是樓道,不見一片垃圾,自然不會有蒼蠅。因為管理嚴格,小偷不敢進來,貼小廣告的也不敢進小區。剛開始時,有人把開鎖的小廣告貼到樓道墻上,社區工作人員就打電話“請”其來開鎖。“他來了,我們就跟他説,你貼的,你要負責給俺弄乾淨,恢復原樣。”王作泉把他的管理經驗告訴記者,“其實沒有什麼難的,就看你肯不肯管,是不是把社區當自己家。”

  把社區當自己的家,這一理念在萊蕪幾乎是工作準則。從市領導到社區保潔員,凡談到社區工作、做有關社區的事,都會流露出這種意識。

  徐家河社區共有22名保潔人員,他們每天都會騎著電動垃圾車在小區穿行。保潔員魏建平一件件地拿工具給記者看,“都是清潔隊自製的,省錢又好用。”掃帚是麻袋拆成線後捆紮在長木桿上製成,簸箕則是鐵絲環套廢舊編織袋、再綁上一根長桿。

  記者隨魏建平走了3條主幹道和19號樓前的小路。她一邊走,一邊刷刷刷地掃著地面。記者並沒見到明顯的塵土,也沒有一丁點紙屑、煙頭,但她還是認真地用力地掃著她看不見的浮塵。

  徐家河社區物業公司聘用了不少像魏建平一樣的本區居民。王作泉介紹,“自己人管自己小區的事,知根知底效果好。比如,雖説有全方位覆蓋的監控網,但居民們還是主動報名組成一支晝夜巡邏的巡防隊,大家都上心,小區居民也就不再裝防盜窗了。”

  因為是自己管理,社區裏沒有公共用電的浪費,也沒有公共用水的跑冒滴漏。老奶奶們帶孫子曬太陽時,會在嬰兒車邊挂一個裝垃圾的小塑膠袋,老爺爺們在社區服務中心下棋時,也會把煙頭掐滅後自己裝起來帶回家。

  為了得到最真實的情況,在第二天人流最多的時候,記者悄悄重訪了徐家河小區,結果一如前一天所見。萊蕪市民政局副局長岳長勝聽了記者的經歷後笑了,“萊蕪社區管理水準都差不多,有工夫你們隨便看。”自信滿滿的言外之意是不怕看。

  在社區管理方面,萊蕪是這樣特別。與萊蕪分管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副市長畢司東交流,問管理經驗更問工作難度。他只是平靜地説,“心用到哪兒,工作就能做到哪兒。”

  心為什麼這麼“偏”向社區建設與管理?“我們講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在哪兒?在社區裏啊。他或許沒有工作、沒有單位,但他一定住在一個社區裏。”畢司東説。

  服務 新老居民平等共用

  在萊蕪,從辦理準生證到養老保險,從接孩子放學到照料老人,“只要居民張嘴,社區幹部就會認真跑腿”。只要是社區裏的住戶,不僅物業費一樣,社區的各種服務也平等共用。這是真的嗎?

  “絕對是真的。”萊蕪市高新區鵬泉街道程故事社區居民王憲清向記者證實。2001年退休後,他買了一套程故事社區的房子。作為外來戶,老王與其他居民一樣,每月繳納的物業費也是20元,大約相當於每平方米0.2元多,這一價格在萊蕪屬於中等水準。

  王憲清看著裝修很好的社區劇場很得意。老王告訴記者,他參加了社區藝術團,每週都來社區劇場排練幾次。街道和社區都給藝術團資金支援,購買了流動舞臺,他們每月都能到別的社區和農村演出,感覺很快樂。

  老年人的業餘生活安排好了,社區的其他服務同樣跟得上嗎?畢司東帶著記者來到萊蕪市戴花園社區。

  3月24日臨近中午,戴花園社區工作人員呂芃總算能喘口氣了。“我能先喝口水嗎?上午有20多個人來落戶的,忙得我連水都沒顧得上喝。”呂芃説,今天沒趕上週末和節假日,還不算最忙的。

  呂芃她們做的一些工作不在社區工作範圍內,記者就此問畢司東,社區服務工作是否太寬泛。畢司東説,“居民生活的寬度就是我們社區工作的寬度。這些服務我們總結為‘10+X’。”

  10是基本公共服務,X是特色創新服務。戴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慶仁告訴記者,萊蕪要求社區對10項共計200多個服務子項目實行全程代理。X項目則依社區需求而創新。比如老人日間照料中心。記者走訪的8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幾間放置了小床的屋子。房間分單人間和多人間,床上鋪著乾淨的被褥,墻上裝有液晶電視。照料中心有小廚房,專給老人做午飯。

  此外,萊蕪的很多社區還有一項X創新服務叫“四點半學校”。

  3月23日下午四點,萊城區花園學校放學了。四年級4班學生亓玉照走出校門,走向舉著“四點半學校”牌子的劉帥。劉帥是戴花園社區員工,也是社區“四點半學校”的老師。見學生們陸續到齊了,劉帥領著他們回到200米外的戴花園社區服務中心3層“教室”。這間能容納70人的會議室,四點半以前是社區大學、會議室等,而四點半到晚上就是“四點半學校”了。

  找到位置坐下後,亓玉照開始做作業。小姑娘告訴記者,她很願意來這裡,“老師輔導得好,我有什麼不懂的都可以問。教室暖和又安靜,很適合我們做作業,還可以列印資料呢。”

  晚上六點半,亓玉照的父親亓立忠趕來接女兒。“幸虧有(四點半學校)!”亓立忠對記者説,“我和愛人文化水準都不高,沒有能力輔導孩子,這裡的老師都是師範專業的,比我們強多了。這裡離學校和家都不遠,我們很放心。”

  “四點半學校”是戴花園社區最亮的X項目之一。凡是生活居住在社區範圍內,包括18個駐區單位的孩子均可免費入學。

  按照要求,萊蕪各個社區在10項基本公共服務之外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特色服務。目前,萊蕪全市城市社區特色服務品牌達89個,管理型社區真真正正地向服務型社區轉變。

  建設 完善人財物保障機制

  萊蕪的社區建設與管理方式,有些有明確的政策法規依據,有些還沒有。為此,萊蕪市委、市政府從完善人財物保障機制入手,使社區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窗含一園近水遠山,筆臨四季繁花煙樹——這是無數人,特別是中老年的理想家居圖。萊蕪新東方華庭社區服務中心就讓這一理想變為現實:社區將面朝城市最大公園的一座樓盤一至三層建成居民活動中心,設置書畫室、棋牌室、讀書室、舞蹈室、兒童樂園等,當然還有居民服務大廳。

  新東方華庭是一處物業小區,同時也是一個社區。從規劃階段,就把居民活動中心考慮進去。但記者更關心的是那些老舊社區。原本沒有居民活動中心的老舊社區,或是由多個小區、單位構成的大社區,該如何建設居民服務中心呢?

  岳長勝説,“領導重視是個突破口。我覺得,有一位懂社區,又從心底重視社區建設的領導,這個很重要。”這一説法畢司東也贊同。他説,“萊蕪社區管理的成果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萊蕪市委書記王良把城市社區作為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關鍵,多次調度工作進展,社區建設工作組也由市長王磊任組長。”

  近年來,萊蕪的社區建設逐步深化,僅社區建設領導工作小組就包括34個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門可羅雀的高檔餐館、會所變成了社區服務中心,戴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慶仁的辦公室變成了居民們的棋牌室……

  新建、擴展、裝修這些社區服務中心需要錢。2013年以來,萊蕪市區兩級先後為社區建設投入了5000多萬元。如此大方花錢在近兩年的萊蕪很少見。

  萊蕪因鋼鐵而生,以鋼鐵為主業。近年來低迷的鋼材市場影響了城市的財政收入。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新市民涌進城市,城市的改造迫在眉睫。

  新舊矛盾交織,社區問題日益凸現。在萊城區副區長朱愛蓮看來,萊蕪的社區建設與管理創新,都是被“逼”出來的,“為現實所逼,也為責任心所逼用。”

  2013年,萊蕪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規範、兩年提升、三年創先”的目標要求,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在組織領導、財政投入、政策支援、隊伍建設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城市社區發展的政策措施。2013年4月至6月,萊蕪啟動了城市社區建設“百日攻堅”行動——100天基本做到社區有人、有錢、有場所。

  回憶起那100天,萊城區民政局副局長馬學秀至今“心有餘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場所,這個老資格的基層幹部曾急得掉了眼淚。馬學秀的辦法是,抄底那些急於脫手的KTV、大酒樓等餐飲娛樂場所。這些場所大都地段好,又有較大的場地建服務大廳。或租或買,竟然屢試不爽。

  當然,對居民而言,社區辦公場所再漂亮,也比不上工作人員態度好、素質高來得更實際。記者在萊蕪清馨園、北坦、呂花園等社區看到,在服務大廳為居民辦事的多是20來歲的年輕人,王濤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説,2014年4月以前,萊蕪全市城市社區僅有236名工作人員,其中200人還是居委會成員,真正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僅有36人。“百日攻堅”中,萊蕪面向社會招聘了163名專職社區工作人員,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130人,佔80%,他們的工資均由財政承擔。

  除了人員工資,社區工作經費也是一項長期的大開銷。為此,萊蕪制定出臺了專門辦法,市、區財政按照5:5的比例,年初列支全市社區辦公服務用房補貼、人員生活補貼和工作經費補貼3項資金,實行年初預撥、年底結算。

  細看賬目,更能體會萊蕪在社區管理上的用心。市級財政按每年每千戶3萬元,當年每新增1戶加10元的標準給予社區工作經費補助,社區服務收入和“費隨事轉”經費全部留作社區工作經費。這個標準比山東省標準要高,甚至比上海市的補助標準還要高。算下來,每個社區每年辦公服務用房補助資金達到10萬元,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生活補貼為每人每月2000元。區級財政則為每個社區和社區工作者建立專戶,確保各項資金和補貼由區財政直接撥付到社區和社區工作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