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社區服務的創新——以濟南市尚品清河新文化社區建設為例

  • 發佈時間:2015-03-03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正在進行著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轉型,這場轉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體制的轉型,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另一個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即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型,由相對封閉的社會向開放的社會轉型。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資訊化、全球化在我國現階段同步進行,給我國的城市社區治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這需要我們進行社區治理的創新。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城市社區服務創新

  在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化過程中,大量的“單位人”已經變成“社會人”。同時,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無論人們就業單位如何多元化和不固定,無論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多大規模的城市流動人口,他們都會在一定的城市空間中居住和生活,而社區成為人們較為穩定的生活、棲居的場所。所以,在新的形勢下,社區客觀上就成為城市治理的新載體,社區服務在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增,社區服務創新也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要求。

  社區服務人性化。作為社區居民,人們有著共同的需求,即生活服務的便捷、生活環境的衛生和安全,群體的歸屬感、人際關係的和諧,自我價值的實現,興趣需求有平臺給予滿足等等。但是,社區生活著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水準、不同職業、不同民族、不同興趣甚至不同種族的居民。不同居民群體存在著多元化、多層次的需要也要在社區這個層面得到滿足。所以,社區建設必著眼于居民的共同需求和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社區服務,這就決定了社區服務包含社區便民生活服務、社區安全和民事調解等綜合治安服務、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社區科普教育服務、社區文化娛樂服務、社區環境衛生和綠化美化服務、社區體育健身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等方面的任務。同時,也要針對社區婦女、兒童、老年人、青年人、殘疾人、空巢老人、優撫對象、貧困人口、流動人口、下崗工人等特殊群體提供特殊服務,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老有所養、幼有所托、殘有所助、貧有所濟、孤有所撫、難有所幫、需有所應。這需要我們儘快實現社區服務的轉型:社區服務功能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創造型轉變,從而使社區真正成為人們擁有認同感、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生活空間。

  社區服務社會化。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政府正在由一個無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政府對社會成員的管理和服務有限,面對當前社會成員大量公共服務需求的快速上升,僅僅靠國家政府解決這些問題是不可能的,這需要我們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發揮社會自身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在政府職能轉變中,要將那些可以由社會承擔的職能儘量轉移出去,交由社會組織來承擔。這樣不僅可以精簡政府機構,而且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要“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援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現代社會的社區服務體系是由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和社區公益服務體系構成。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基層黨組織和政府除了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外,同時還要發揮好基層社區居委會、社區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社區志願者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鼓勵和支援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社區服務,健全和完善社區的公益服務體系。

  社區服務投入多元化。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管理功能都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自我調整,改變管理方式,使政府在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管理中處於主動地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城市社區人口的逐漸增加,用於城市發展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社區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支援社區各種活動的開展。過去,城市社區的服務和管理都是政府大包大攬,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加快、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群體多元化,公共服務需求大量增加,政府資源配置能力有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區建設不是僅僅看投入,而應該更注重結果,注重社區服務的效率和品質,注重社區居民需求的滿足。因此,社區建設需要打破過去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在城市建設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引入市場機制,建立社區服務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緩解政府城市建設和社區服務資金緊張的局面。例如:新社區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公開、公正的招投標制度,面向社會公平競爭,引進市場機制;同時將社區服務業作為一項産業推向市場,實行市場化運作,允許民間資本、外國資本的進入,降低準入的門檻,充分發揮非國有資本的作用,健全社區市場化的服務體系。

  濟南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與尚品清河文化社區建設

  尚品清河小區位於濟南市天橋區,該轄區大部分是濟南市的老工業區,經濟基礎薄弱,流動人口多,低收入人群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是濟南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濟南市近年來全面支援天橋區的發展建設:一方面加強城區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産業結構,開展河道綜合治理;另一方面加強社區服務和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準。在這個過程中,天橋區委區政府按照《濟南市城鎮化發展綱要(2014—2020年)》關於“進一步開放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吸引社會資本全面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要求,2010年,引進北大資源集團進入天橋區。北大資源集團獨具的教育、文化、健康等優勢資源以及“資源整合型城市運營商”和“生活服務提供商”的定位吸引了天橋區政府。2010年3月5日,濟南市小清河投融資管理中心、天橋區政府與北大資源集團簽署了《濟南市小清河濱河新區——徐李片區改造項目用地意向協議》。目前,北大資源集團開發的尚品清河小區成為擁有20棟高層、電梯花園洋房和2171住戶的現代化小區。

  以新文化社區為引領突出文化的力量。近年來社會比較關注的不僅僅是開發商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開發了一個樓盤,蓋了一批商品住房,而是開始關注新社區建設怎麼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關注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社交活動重建鄰里社區和諧關係。社區文化建設正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獲得更高生活品質的社區建設任務,其目的是在社區成員中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使全體社區成員發揚參與精神和友愛互助的精神,增進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北大資源集團不僅了解到社區居民對文化教育需求的上升,而且深刻洞悉了居民對於高校名校文化的憧憬和嚮往,以住宅小區開發為平臺,推出“新文化社區”的理念。其特徵是“注重知識文化、注重人文設計、注重居民共建、注重自然生態”。具體來講“新文化社區”是指社區及其居民顯示出來的一種整體文化氣質:社區有承載文化項目與內容的空間,有以文化活動為主題的節目;居民有共建社區的共識,物業有發動業主共建社區的能力;社區重視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規劃,重視自然生態的園林環境設計;住戶有環境意識,注重並追求生態友好的生活方式。其實質就是讓北京大學優質文化和教育資源走出“象牙塔”,引進中小城市社區,走入尋常百姓家,讓在老百姓的家門口也能夠享受到北京大學各種優質的文化和教育資源。

  以新文化中心為載體讓社區文化落地。今天,我們的城市或者社區公共空間缺失現象十分嚴重。過度擴張的城市、快速成長的樓盤正在把人隔絕開來,相互交友、認識、獲得親密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生活在割裂和缺乏聯繫的社會中。精神上的空虛和情感上的孤獨充斥在城市居民的生活當中。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儘管近年來政府加大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仍然難以滿足居民的需要。北大資源在開發小區興建的新文化中心正是體現了企業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責任。

  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佔地面積800平方米,于2014年1月開始試運營,4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新文化中心主要分成兩部分功能:一是承載北京大學、方正集團的文化與資源的空間,比如北大講堂、北大書院、“資源家”體驗區。二是量身打造了居民生活的服務空間,像教室、書畫室、活動室、志願者之家等等,真正做到讓文化“落地”,目的是為居民提供標準化、個性化的持續性文化服務。新文化中心給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健身、交往和學習的平臺,成為社區居民的“文化客廳”,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其中最為有特色的是北大書院、北大講堂、“資源家”體驗區。

  北大書院。在尚品清河社區,目前最受歡迎的項目是北大書院。這221平方米的書院為社區的居民提供了一個安靜的讀書場所。大部分書籍為北京大學圖書館推薦、提供,一部分由天橋區文化局提供,書籍涉及歷史、文化、藝術、經濟、生活、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居民對於北大書院推薦的書以及一些專業性書籍非常感興趣,認為北大書院的書籍檔次高、有深度、實用性強,正確地引導人們做人和做事,營造了社區的文化氛圍,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

  北大講堂。北大講堂依託北京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學術資源,致力於打造一所“開放的大學”。開設的講座立足於北大精神,內容涵蓋歷史、政治、經濟、金融、國學等,集專業性和通俗性于一體,在北大名家與普通公眾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北京大學名師的風采。2014年7月以來,在尚品清河小區開講的北大資源大講堂就有來自北京和濟南市的知名專家為社區居民講授有關專題講座。來自北京方面的講座有《國學傳統與當下人生》《百姓投資新機遇》《您不可不知的飲食養生與食品安全誤區》;來自濟南方面的專家講座有《老年飲食健康》和《老年人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烹飪知識》、《呼吸消化疾病防禦》、《口腔保健知識》、《如何巧用自家陽臺開闢家庭小菜園》等。居民參與度相對較高,感到從這些講座中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資源家”體驗區。隨著生活水準的日益提升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居民對於社區服務品質、服務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突破傳統社區服務模式,北大資源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和資訊手段,有針對性地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資源家”是“新文化社區”戰略的延伸。北大資源集團利用現代化的資訊技術手段,將北京大學、方正集團、北大資源集團自有的教育、健康、金融、購物、生活服務等優質資源融為一體,為新文化社區居民提供豐富的資訊資訊和網上便民綜合服務平臺,成為社區居民的“網上家園”。

  以文化活動為舞臺重塑社區關係。新文化社區建設不僅有新文化中心作為社區文化活動的載體,提供日常的文化服務,而且還舉行相應的文化活動來滿足居民文化和交往的需求。除了北大資源大講堂定期請北大各院係的教授走出北大、走進社區外,北大資源的社區中還會不定期舉辦北大文化之夜、中國文化展、北大藝術展以及北大考古訓練營、北大資源文化季等以北大文化為主、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

  2014年7月至9月,在濟南市及天橋區文化局、科協,天橋區人大、區委、區政府、區政協、區體委的支援下,北大資源集團在尚品清河舉行了“北大資源文化季”活動。在短短的3個月,組織各種文化活動23場,其中有來自北大文學、醫學、管理等方面名師主講的“北大資源大講堂”;有北大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策展的“考古之美”等北大藝術圖片展;有具有“遊學”特色的北大夏令營;有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為社區居民帶來的細心備至的“社區義診”,讓社區居民可享受“在家看北醫”的健康體驗;也有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文藝展演、文化創作培訓、露天電影放映等,其間還成立了小區書畫協會。歷時3個月的文化季活動,受到居民廣泛好評,共吸引社區7500多人次參與。居民紛紛走出家門,積極參與文化季活動。文化季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密切了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和諧了鄰里關係,居民對社區的融入感和歸屬感越來越強,新文化社區的理念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

  “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完善社區的醫療體系。“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是以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優質醫療資源為依託,向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醫療機構。該中心致力於構建社區家庭醫生服務體系,其中包括:六大核心服務,即社區全科醫療、健康檔案管理、動態健康監測、綠色就醫通道、遠端專家會診、急診轉運通道;四大社區服務,即社區居家養老、社區婦幼保健、社區保健養生、社區健康教育,為社區居民配備家庭醫生,提供全年齡段、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服務。尚品清河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於2014年10月18日正式運營。與一般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不同的是,該健管中心聯合了北大醫療資源及濟南本地的三甲醫院等權威機構,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就醫指導,包括居家養老等服務。同時,還整合了北醫、同仁等優質醫療資源,為當地居民提供遠端醫療服務。社區居民小病可以在“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就醫,有大病就轉診到當地三甲醫院,有重病的居民,“北大醫療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可以幫助居民連接北京的醫院和國際醫院進行就診,這也是北大資源在中國分級醫療體制改革中的一種探索。

  城鎮化和社區治理視域中新文化社區建設的啟示

  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建新文化社區。新型城鎮化指導思想: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社區文化建設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北大資源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濟南市天橋區濼口街道文化中心”,是北大資源與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政府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嘗試。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政府加強與企業合作,通過企業出資在社區建設新文化中心,政府進行業務指導,吸納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為居民提供標準化、多樣化、常態化的文化服務,實現政府、市場、社會的多贏效益,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契合了中央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有關要求。例如2014年夏季,天橋區政府與北大資源合作在尚品清河社區開展的“北大資源文化季”活動,就深受社區群眾的好評,這個活動是政府與企業在社區文化公共服務建設上一次成功的合作。正是企業對新文化中心的大規模投入,當地政府將天橋區的很多文藝活動引進到新文化中心,並繼續和北大資源一起實踐和探索新文化中心的共建模式。當地政府官員還表示可以在人員培訓、文化內容共用、硬體設備建設等方面給予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更多的支援,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的建設得到媒體的肯定,認為新文化中心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樣本,開闢了企業深度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子,探索了社區公共文化現代化建設的新模式,創造了以共贏為目標、落實中央拓展投資渠道加強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新方法。

  以機制創新促進大城市資源向中等城市流動。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加強産業和公共服務資源佈局引導,提升品質,增加數量。加強中小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在中小城市佈局、優質教育和醫療機構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增強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濟南市北部城區在城市發展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已嚴重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滿足不了群眾對教育方面的需求,天橋區委區政府認為教育資源整合勢在必行。正是在天橋區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教育資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北大資源集團憑藉北京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勢參與濟南天橋區小清河流域的開發建設,尚品清河社區新文化中心落成,在社區教育、社區文化建設和社區醫療健康服務方面彌補了濟南北部城區教育資源的不足。北大資源集團在參與社區建設過程中,把大城市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資訊産業向中等城市引進,促進了中等城市産業結構的升級,改善了中等城市的民生的問題,而且在社區建設中也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質,增強了中等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符合新型城鎮化改革的大方向。

  引進市場機制共同推進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進程。尚品清河社區有業主兩千多戶。其中67%的小區居民為外來務工經商的江浙區域商人,他們在尚品清河社區周邊的服裝商貿批發城從事服裝貿易。從文化程度來看,該社區80%居民為高中初中學歷,整體文化水準偏低,主要集中在外來務工人員當中。因此,對外來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是城鎮化和社區治理中一項重要任務。在北大資源物業公司看來,居住在尚品清河社區的業主沒有本地與外地之分,都是要全力服務好的客戶和業主。新文化社區為他們提供一視同仁的生活和文化服務,幫助外來流動人口實現城市的融入,實現外地人到本地人身份的轉變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特別是北大書院、北大講堂和“資源家”社區服務網路平臺,為這些外來人口和進城做生意的農民打開了視野,了解了城市經濟發展形勢,對於拓展他們的事業都大有裨益。2014年7月,北大資源集團在尚品清河小區舉辦的“文化季”活動中,專程舉辦了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第二故鄉情”文藝演出,精彩節目得到外來務工人員的稱讚,針對性地演出讓外來人員感動。外來務工人員在這個社區生活逐漸獲得了認同感、歸屬感,而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恰恰是中國新型城鎮化重要的目標。

  市場服務在多元共治的社區服務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當下我國的城市社會,人們在選擇自己住宅的時候不僅僅是買一所房子,而是在購買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購買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包括對社區教育、醫療健康和養老等民生服務需求的滿足,對人的社會交往和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社會公益服務三大體系來滿足,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合作共治。北大資源集團近年來已經實現了由單一開發樓盤的房地産商向資源整合型城市運營商和生活服務提供商的歷史性轉型。他們不僅整合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的教育文化、醫療健康、資訊金融産業等資源植入開發的社區,而且留下優秀的物業公司服務團隊,在新社區的服務體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北大資源集團贏得了品牌和信譽。

  北大資源集團旗下北大資源物業經營管理集團,有效整合各領域的優質資源,發展出行業獨有的特色服務。這種特色就是他們不僅承擔了日常社區秩序管理、社區環境衛生維護、社區安全防範、社區公用設施管理和公共綠化維護等社區物業管理工作,而且承擔了北大資源集團所引進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的植入和運營服務;並且,他們積極配合街道和社區居委會發展社區多種社會組織,培育社區志願者,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益活動,強化社區的自我服務和管理功能。在物業服務的運作方式上,他們實現了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的轉變,由單一服務功能向綜合服務功能轉變,用當地政府官員的話來説“我們沒有想到房地産企業還可以做這麼多的事情”。政府部門面對這樣做“民生”服務的房地産企業也深懷感激,後期為其提供了相應的資金和人力支援。社區居民對尚品清河物業公司滿意值也高達90%以上。

  (中央黨校“新型城鎮化”課題組 執筆人:向春玲)

新文化(300336)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