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看病 還有更多期盼

  • 發佈時間:2015-04-08 06:14: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切實築牢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讓農村居民獲得更便捷、價廉、安全的基本醫療服務。新形勢下,農村醫療狀況有哪些新變化?面臨哪些新問題?農民對基本醫療服務又有哪些新需求和期盼?近日,《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人才:待遇偏低 後繼缺人

  本報記者 夏先清

  河南通許縣大崗李鄉蘇劉莊村的2300多名村民很高興:過去需走6、7公里到鄉衛生院看病,現在卻能在家門口享受到鄉村醫生馬文芳的貼心服務。

  1973年當上蘇劉莊村鄉村醫生後,馬文芳便給自己的行醫之路定下了3條規矩:耐心詢問,細心診斷,準確判斷,不誤病情;把病人當親人,有錢沒錢都要看病;藥費趨少就低,檢查診斷免費,減輕病人負擔。

  2010年6月,馬文芳又在自己的診所後面建起了老年人健康體檢中心,專門為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免費體檢。

  談到農村醫療問題,馬文芳説:“現在最發愁的是誰來接我的班。”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自己今年已經64歲,明年就要退休。

  “沒有發展前途,沒有生活保障,誰來接這個班?掙不著錢,咋養活一家人啊?”馬文芳很無奈。他掰著指頭算,現在他一個月1000多元工資,可明年退休之後每月只有300元的補助。“目前鄉村醫生的生活還沒有保障,身份也不能被納入國家管理。”

  “現在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不願意來村衛生所,沒有政策的吸引,許多地方的村醫就會後繼無人!”馬文芳説。

  談起農民就醫問題,馬文芳説,“新農合”對農民來説是天大的好事,讓農民得到實惠。“在鄉醫院和村診所拿藥‘零差價’,到醫院去看病住院都是按比例報銷,河南省還有大病救助,現在農村醫療狀況好多了。”

  但是,農民在看病不難之後又有了“新憂”——“過去農村常見病是氣管炎、胃病和關節痛,現在變成了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塞。”馬文芳説,“現在看病雖然不難了,但如果家裏有個慢性病人,比如糖尿病,一天要三次吃藥打針,一頓都不能停,又不能天天住院。家裏的收入大部分用在藥物上,讓不少農民家裏捉襟見肘。”

  據了解,我國慢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中年人比例更高。世界銀行曾對中國的慢性病現狀做過調查,並預測從2011年開始,未來20年,慢性病的發病率還會繼續上升。對此,馬文芳呼籲:國家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老百姓的慢性病報銷比例。

  醫療:大病小災 就地解決

  本報記者 王金虎 通訊員 張宗磊

  “這幾天老感覺心口疼,悶得慌。”

  “血壓量了嗎?”

  “高壓150,低壓90,一直在吃降壓藥。”

  “心電圖顯示T波異常,分析為冠心病,沒大問題,我給你開點藥,注意多休息。”

  這是山東濟寧市兗州區一對醫患間的對話,患者是龍橋街道劉官莊村村民徐雲霞,醫生是兗州中醫院心電圖室主任王洪頤。他倆並未在現實中見面,聯接他倆的是“全科醫生遠端助診系統”。

  “不出村就能讓城裏的專家瞧病,真是太方便了!”徐雲霞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到城裏找專家看病,往返交通費、治療費以及誤工費,至少要百元左右。

  “它可幫了大忙。”劉官莊村衛生室負責人孫躍騫指著一套醫療器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科醫生遠端助診系統一頭在村衛生室,一頭在兗州中醫院。通過專線把村衛生室的助診系統與各專業科室的會診平臺聯接在一起,使專科醫生通過會診系統與村醫和患者‘面對面’互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城裏醫院的診斷。”

  “農民看病貴、看病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一有病就往大醫院跑,讓小病不出村是破解這個難題的突破口。”兗州區衛計局局長黃國強説,“要實現小病不出村,必須讓村衛生室發揮一線堡壘的作用,讓它們強起來。”黃國強告訴記者,兗州有437個村居,原來每個村都平均有2至3個衛生室,醫療水準參差不齊,群眾一有病還是往大醫院跑。從2008年開始,他們實行了村衛生室規範化、一體化管理,從機構框架上對衛生室進行了規範整合。

  在村衛生室合併上,兗州掏出的是“真金白銀”。漕河鎮河南新村衛生室負責人王義介紹,2014年6月,鎮裏把原來3個村的衛生室合併為一個社區衛生室,村醫人數達到了10人,還添置更新了心電圖機、紫外線消毒車、電腦、印表機等設備。硬體上規範了,兗州開始在軟體上下功夫。為保障群眾在村就醫的低成本,他們在村級實行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零差價銷售。同時,以購買服務的形式讓村衛生室承擔起村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並對衛生室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查體等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績效考核,通過考核結果直接與補貼掛鉤牢牢牽住村衛生室管理這條線。

  防大病,治小病。兗州衛生室規範化建設的聚合效應凸顯。“現在一天的門診量少的時候有50至60人,多的時候達到100多人。”王義説,隨著門診量的增加,村醫們的收入也比以前有了較大改觀。為解決人員老齡化帶來的技術、資訊更新慢問題,他們定期編印臨床工作指南,開展講座培訓為村醫們充電。

  “只有規範服務,把醫療資源下沉,降低社會總成本,為分級診療提供先決條件,才能把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層,才能有效緩解基層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老大難問題。”兗州區委書記張玉華説。

  服務:生命至上 醫患和諧

  本報記者 李琛奇 陳發明

  家住甘肅榆中縣金崖鎮的74歲老人李玉英從來沒想到去醫院可以“先看病、後掏錢”。

  “兒子把我帶到縣中醫院,也沒見他掏錢,只押了新農合參合證就辦了住院手續。”更讓李玉英納悶的是,住了20多天院,不僅醫院沒催過交費,醫生、護士態度還特別好,“出院的時候去交錢,才花了500多塊錢。”原來,醫院在結算時,已經幫李玉英完成了新農合報銷手續,她只需掏按照規定需要自己承擔的那部分費用。

  自從2012年年底榆中縣中醫院推行“先住院、後交費”模式以來,已有1.5萬名患者像李玉英一樣享受到這種模式帶來的便利。讓榆中縣中醫院副院長於赤忠感到意外的是,兩年多來,這1.5萬名患者中,沒有出現一例惡意逃費、欠費的情況。

  “作為公立醫院,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責無旁貸。”於赤忠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當初他們醞釀實行“先住院、後交費”模式時,也有過顧慮,萬一欠費患者太多,醫院承擔不起。不過,榆中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群眾收入水準不是很高,很多病人因為住院押金的難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最後我們決定,冒一下這個險!”

  下定決心後,醫院開始試運作“先住院、後收費”模式3個月。“沒想到試行期間一次欠費的都沒有發生,群眾不僅對這種模式非常滿意,還非常守信用。”於赤忠説,推行“先住院、後交費”模式,受益的不僅是群眾,“以前我們醫院的床位只能住90人左右,有接近一半的床位空著,現在住院病人基本上翻了一番。經過回訪調查,群眾對我們的滿意度也從以前的75%提升到了現在的98%。”

  榆中縣中醫院的探索,讓這個貧困縣的醫療系統吃了“定心丸”。去年4月,榆中縣衛生局將“先診療、後付費”服務模式作為一項便民措施在全縣醫療機構推廣。在實施過程中,凡是參加了新農合或城鎮居民、職工醫療保險符合條件的患者,只需在辦理住院手續時向住院處提供新農合醫療證或城鎮居民、職工醫療保險證原件及本人或家屬戶口本、身份證複印件,交住院處保管備查,患者出院結算時只需向醫院支付報銷補助後個人所承擔的費用。

  一個貧困縣不僅做到了“先診療、後付費”,而且無一例逃費、欠費情況出現,這是為什麼?“有新農合和醫保兜底,這是最基本的保障。”於赤忠分析説,“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甘肅近些年大力推廣中醫藥,規定了中醫療法和藥品報銷比例在新農合原有基礎上提高15%,很多經過中醫治療的病人,經過報銷後的自付費用也就是幾百元錢,群眾不會為了這點錢賠上自己的信用。”

  多層次解決養老難題

  ——訪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

  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 娜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之一。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全方位準備尚不到位,如何解決“未富先老”帶來的諸多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

  “‘90後’退休將趕上5億老齡人口高峰。”黨俊武説,我國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社會整體養老壓力巨大。截至去年年底,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12億人,佔總人口的15.5%。“現在是‘50後’進入老年的階段,老年人口已達到了2億多;當‘90後’進入老年時,將迎來老年人口真正的高峰期。”

  而據國家老齡辦預測,到205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比例將接近35%。

  “養兒防老傳統模式面臨挑戰。”黨俊武説,“50後”大多有多個子女,他們的養老問題可以延續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但是“60後”、“70後”、“80後”、“90後”卻鮮有多個子女,想再延續家庭養老的方式已經不太可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相當於3個人養1個人,2020年將下降到2.94:1,2050年將下降到1.3:1。

  “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正面臨挑戰,“銀發浪潮”卻即將來臨。“目前多數的青壯年人群尚沒有自己的養老規劃,社會各界應對老齡化問題也準備不足。”黨俊武説。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使老年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需求日益凸顯。黨俊武説,現實中,部分老年人同時患有幾種慢性病,因此,在養老問題的解決方案中,應特別注重醫養結合,尤其是對身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進行長期照料,讓他們能夠得到合理的安置,獲得正常的生活。

  “精細化養老需求日益凸顯。”黨俊武説,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還比較粗放,沒有細分養老“護理”和“照顧”,對需要不同服務的老年人都提供同樣的服務。在這方面,國外精細化的養老模式值得借鑒。例如,澳大利亞有專門的評估機構對老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將失能老人分為8級,分級給予不同的服務,不僅使服務更加到位,而且也達到了節約資源的目的。

  當前,“70後”、“80後”正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力,應當趁早考慮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黨俊武建議,不妨開拓思維,利用商業養老保險,未雨綢繆為自己將來的養老積攢一筆資金。他指出,目前我國正努力從體制機制、金融創新等多個方面來應對即將到來的“銀發浪潮”。“應該從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失能補助和津貼、社會捐贈等多個層次來考慮解決養老問題。”黨俊武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