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陳章良:調整供給側改革保障農民利益
- 發佈時間:2016-03-09 09:51:13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張少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中國與非洲》記者 王祥攝)
農業發展是每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部分,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以較大篇幅針對中國將來三農發展和農村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案。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出臺了大量支援農業生産的政策,中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實現了十二年連續增長。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糧食産量達到創紀錄的6.2億噸,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5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準高53公斤。
面對這一成績,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卻保持了足夠的冷靜,他認為,目前中國增産的糧食未必是需要的,而減産的,恰恰是需要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推進糧食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解決糧食供求當中的突出矛盾。”陳錫文説,“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推進糧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至少在糧食生産上要調整品種結構,讓我們的生産更加符合市場需要。”
陳錫文的觀點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報告指出,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陳錫文認為,在三大主糧中,玉米主要用於工業原料和飼料,且當下的供求、庫存等矛盾最為突出,所以玉米改革先行。
至於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之後,農民的利益如何保障,陳錫文也有自己的解讀。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這就是説,雖然玉米價格會下降,但農民應該有的收益應該要保證,應該由政府按照市場價格的情況給予必要的補貼。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的收入,才能平衡市場供求,平衡農民收益和成本,使得玉米和其他糧食生産能夠更加適應市場需求。”陳錫文告訴《中國與非洲》記者。
對於糧食供應側改革、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及糧食庫存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也做了很多的調研,感受頗深。
2015年,陳章良去了東北三省、秦皇島和雲南調查糧食的供需情況。在吉林省,他看到大量的玉米都積壓在倉庫裏。“當玉米收穫以後,已經沒有倉庫可以盛放,只好把前兩年的玉米作為陳化糧處理掉,把倉庫騰出來,儲存新收穫的玉米。”陳章良説。“因此,調整農業結構是必須的,中國的糧食生産不能因為十二連增而放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多措並舉消化糧食庫存,大力支援農産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産業鏈條。這也是很多農業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在發言中大力支援的一點。(來源:中國與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