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GDP年均增長底線6.56% 每人平均收入將翻一番
- 發佈時間:2015-10-18 07: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根據10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公開的資訊,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於10月26日至10月29日召開,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程是審議“十三五”規劃建議稿。
據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介紹,“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全稱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由中財辦牽頭起草;而此前已經完成的“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據悉,下一步《建議》落定後,在基本思路和《建議》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等方面將會制定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並在明年3月全國“兩會”上提請審議,之後會正式對外發佈。
目前,中財辦、國家發改委等方面,已傳遞出“十三五”規劃的一些重要資訊:“十三五”規劃的核心目標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GDP和每人平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在“十三五”規劃中的各項主要任務中,“保持經濟增長”被排在第一位,然後是轉方式、調結構、創新驅動、生態文明建設、扶貧脫貧等;此外,還要統籌推進京津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三大國家戰略。
前述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國家發改委方面確定的“十三五”年均GDP的底線是6.5%,而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世界銀行[微網志]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等人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十三五”期間中國還有7%以上的潛力,有些重要部門官員認為能夠達到8%。目前,各方對“十三五”期間究竟該如何確定GDP指標仍存在不同意見。
不過,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此前公開表示,“十三五”實現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的增長比GDP目標更重要,也更有難度;而在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方面,要讓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更快一些。
但提高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涉及到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未來究竟是降低政府的比重,還是降低企業的比重?這些問題在“十二五”規劃中並沒有明確,預計“十三五”規劃將會給出答案。
兩個硬指標
“十三五”規劃的時間跨度是2016年至2020年,核心目標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圍繞“小康社會”有兩個硬指標,即到2020年,GDP和每人平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
顯然,這些“硬指標”並不是虛的。據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介紹,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十三五”年均6.5%的GDP增長底線,就是在此基礎上核算出來的——這一數字更為精確的表述是6.56%。
按照2020年每人平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核算,“十三五”規劃完成時,中國每人平均收入將達到12600美元。現在中國每人平均收入是7485美元,屬於中等收入國家,世界銀行設定的中等收入水準的上限是12000美元。“十三五”的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考慮到價格變化等因素,上述兩個硬指標都必須兼顧通脹等因素。因此,在今年2月中財辦、國家發改委等方面組織的一場以“十三五”規劃思路為主題的研討會上,楊偉民表示,實現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的增長目標比GDP更重要,也更有難度。
據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介紹,現在中財辦、國家發改委等方面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實現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要比GDP目標更有難度:根據“十二五”之前30多年的統計數據,中國GDP增長速度比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速度平均快2.5個百分點;“十二五”之後居民收入才反超GDP增長速度,但要繼續維持這種狀況是很難的。
要提高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就會涉及到收入分配問題,再往深層次説,是收入分配中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微網志]原副局長許善達也參加了上述“十三五”規劃主題研討會,他認為“十二五”規劃雖然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並沒有明確到底是降低政府還是降低企業的比重,由此導致到現在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仍在下降,因此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不能再回避這些收入分配中的深層次問題。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在GDP和每人平均收入的兩個硬指標中,對於“十三五”年均GDP指標是應該定在6.5%還是7%左右,或者是7%~8%之間,目前有關方面並沒有統一意見。
財政部也是參與制定“十三五”規劃的主要部門。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7月25日曾公開表示,“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保持在7%-8%的水準”,這與此前樊綱、林毅夫等專家的觀點基本一致。
林毅夫、樊綱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等,都是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對於“十三五”的GDP指標,劉世錦認為應該是6%-7%之間,這又與朱光耀、林毅夫、樊綱的預判並不一致。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分析表示,一些官員、專家之所以強調“十三五”年均GDP應該保持在7%以上,主要是擔心GDP回落至7%以下後,可能會導致出現嚴重的財政收入偏低、城市就業困難等問題,甚至會引發局部金融危機;加之國際上也有“唱空中國”的聲音,這對於中國的外部環境、地緣政策,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政策推進都沒有好處。
今年國務院確定的GDP增值指標是7%。那麼,接下來幾年如果GDP繼續回落,是否會導致失業加劇、引發各种經濟問題?劉世錦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在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增長基數會相應增大,服務業所佔的比重也會相應上升;也就是説,儘管GDP的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一個百分點所對應的經濟新增量和可吸收的就業人數,比以前顯著擴大了。因此,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前不久,劉世錦帶領的團隊公佈了研究成果,其中一個結論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每年的新增量最少達7000億美元,這相當於世界排名第20位國家的經濟總量;服務業比重會上升到60%左右,而服務業比工業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因此,他認為,有了這樣的數據保底,“十三五”期間中國就不會出現嚴重的財政收入偏低、就業困難等問題,出現大規模經濟危機的概率也是偏低的。
轉方式是前提
“十三五”規劃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其實在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就已經指明瞭“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習近平在這次座談會上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的十大目標任務:“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
這十大目標任務中,“保持經濟增長”被排在第一位。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認為,只有經濟穩定才能從容地做其他方面的事情。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的進一步解讀是,“轉方式”被排在第二位也有深層次的含義,“十三五”時期,要實現GDP和居民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其實是有前提的,如果經濟發展方式不變,經濟發展速度再快再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會導致出現嚴重的産能過剩、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這在“十二五”時期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教訓。
以産業轉型政策為例,過去以政府選擇來扶持的一些産業,尤其是一些新興戰略産業,一旦被有關部委列入了扶持産業,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各地就一窩蜂地謀劃佈局相同産業,各級政府也就都去資助,往往忽視了需求,結果造成了市場的嚴重不平衡。
像光伏産業,在高峰時期,中國共有28個省市把光伏産業作為主導産業和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還有超過280個地級市或者工業園區提出了打造千億元新能源或者光伏産業基地的概念。據國家發改委等方面調查,現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資訊等行業也有步光伏産業後塵的趨勢,産能過剩問題非常嚴重。
在産業轉型、科技創新等方面,“十二五”的一個教訓是投入了很多,但是效果並不佳。就在今年2月的“十三五”規劃主題研討會上,樊綱直言,“十二五”期間,政府選擇一些産業加以扶持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在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方面,政策的實施效果也是如此。
樊綱提出的建議是,“十三五”應更多實施普惠式的扶持政策,鼓勵各行各業應用新技術,發明新技術,提升競爭力,提升産業生産能力。楊偉民的意見是,“十三五”規劃必須要細化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和路徑,這樣改革的對象才能夠更加明確,“知道我們到底要幹什麼事情”。
對於“十三五”期間投資所應有的地位以及政府應該重點在哪方面投資,楊偉民給出的説法是,“十三五”期間擴大有效投資仍然是穩住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為目前消費的擴大還不足以彌補投資的作用;在政府投資方面,要投到公共性更強的基礎設施等這類有利於擴大集中消費,能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領域。同時,也要創新和改革投融資的機制體制。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在發展區域經濟方面,“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這三大經濟帶將是實現“十三五”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途徑。近期,國家發改委已經連續發佈了《國家級區域規劃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印發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的通知》,這都是對區域經濟規劃發展的佈局。
除了統籌推進京津冀、“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三大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中國將推出沿海與西部地區雙向開放的戰略,目的在於充分利用東部與中西部省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推進沿海地區産業更多地向中西部轉移,特別是加大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的力度。
減貧脫貧難題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在2014年4月的“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啟動儀式上曾表示,目前中國屬於中高收入國家,到2020年將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當時徐林的這一表態曾引發輿論的頗多質疑。
外界質疑的原因是近些年來,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收效甚微,基尼系數遠高於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國家統計局今年公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9,達到社會不安定的數值區域,如果再考慮城鄉巨大差距、持續高漲的城市房價,實際的貧富懸殊情況可能比官方公佈的數據更為嚴重。
除了貧富懸殊、基尼系數偏高,中國貧困人口基數大也是整個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嚴峻現狀。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對外表示,中國現階段的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到2014年底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要在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所有重點縣全部減貧摘帽,依然任重而道遠。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分析表示,實現貧困地區人口脫貧是“十三五”規劃中的一項硬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一個短板和薄弱環節,現在距離2020年還有5年多,核算下來每年要減貧1170萬,這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
對於扶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6月18日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曾表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中國的貧困鄉村主要是集中在西部。東部地區發展好、發展快,而且包括民營、私營企業在內的中國大多數大中小企業,都集中在東部、中部地區。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等方面將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點對點地到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鄉村去幫扶。
據有關方面的調查分析,目前西部地區貧困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病致貧,佔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42%。下一步,中央將在醫療、低保、衛生、保健等各項政策措施上,大力度實施改革,包括對西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扶持政策也將陸續出臺,以此來解決西部地區的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