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2016年兩會會前十點預測:房地産政策將先行

  • 發佈時間:2016-02-26 07:18: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許岩  責任編輯:王斌

  熱點一

  “十三五”規劃謀篇佈局未來

  今年兩會即將審議的“十三五”規劃重要性毋庸置疑。

  當下正處於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否達成的決勝時期。

  因此,這份備受關注的中國未來五年發展“規劃書”將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也是行動綱領。

  此前,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已公佈了“十三五”規劃建議,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中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為中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一輪現代化建設謀篇佈局。

  在此基礎上,中國怎樣設置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如何扮演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都有賴於“十三五”規劃綱要這張新藍圖予以明確。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梁紅指出,“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未來經濟轉型的方向。“十三五”是落實改革的時間窗口。財稅改革重在減稅以及劃分中央地方關係,今年的減稅主要通過“營改增”實現。同時,大力度改善民生,通過人口、戶籍改革促進人口的自由流動,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體系,將養老保險上交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實現有品質的經濟增長,促進産業升級,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淘汰傳統産業的過剩産能,促進資訊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的發展。

  熱點二

  增長目標:設定為一個區間

  隨著全國兩會時間的確定,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再成焦點。考慮到當前的經濟形勢,政策目標不宜過分強調具體目標數字,而應設置一個彈性更大的目標區間,這樣既能強調政策底線,又能起到適度向上引導的作用。

  從本屆政府開始,宏觀調控著手弱化經濟增長目標值的意義,逐步引入“區間調控”思路。而隨著各省區市“兩會”的召開,各省區市今年GDP增速目標也陸續揭曉,不少省區市都將目標指定為一個區間範圍,這也讓更多經濟學家和分析機構猜測,全國的GDP增速目標也將是個區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當前區間調控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區間目標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更科學也更有彈性。

  徐洪才指出,只要經濟增速處於區間之內,沒有突破“天花板”,也沒跌破“地板”,就不必做出過大的調控動作,而是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相對穩定性、連續性、針對性和靈活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在區間目標下,政府能夠把更多精力著眼于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特別是推進惠及長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實現未來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徐洪才表示,今年全國的經濟增長目標也很有可能設為一個區間目標。

  熱點三

  供給側改革:任務將進一步細化

  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政府需要簡政放權,協調政策制度為經濟減負;市場要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興産業。

  縱觀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會議精神,以及總書記今年的幾次重要講話,不難發現,“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路徑已經慢慢清晰。而今年“兩會”上,供給側改革的任務預計將進一步細化,相關文件將陸續出臺。

  中金公司分析師邊泉水指出,供給側改革的任務預計將進一步細化,並在國務院層面出臺相關執行文件,但具體成效需要看政府的執行力。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加快供給側改革的意願,並明確提出了“去産能、降成本、去庫存、降杠桿、補短板”的五大目標。

  “預計目標會得到進一步的分解和明確,相關文件將在上半年陸續出臺。” 邊泉水指出,雖然實施供給端改革有助於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升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但具體影響需要看具體執行文件的力度。比如,春節前夕,國務院分別發佈了關於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的指導意見,去産能力度大幅低於預期,中國産能過剩情況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難以改善。因此,關於後四項目標的具體進展,還需觀察後續相關執行文件的規定和具體部門的政策。

  熱點四

  國企改革:清理“僵屍企業”

  2016年,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2015年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目前取得了重大進展,已公佈“1+11”政策文件,最近又審議通過了8個配套文件。同時,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全面提速,結構調整力度切實加大,創新驅動力略有力推進。

  供給側管理去産能與國企改革不可分割。自去年12月以來,高層逐步顯示了對於清理過剩産能的決心,強調要破舊立新。由於大量僵屍企業佔用社會資源,擠佔了新興産業的發展空間,高層看到想轉型必須要強改革。因此,國企改革聯繫供給側改革就是清理“僵屍企業”。

  那麼,今年兩會將如何佈局國企改革?分析人士指出,結合供給側改革,今年股權多元化改革和清理“僵屍企業”將是國企改革兩大關鍵點。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認為,實際上,推動央企重組的便是供給側改革。國有企業對供給側改革的結構調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年是國企結構改革年,也是清退産能之年,是央企恢復效益的關鍵時期,也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實施年,國企面臨巨大壓力,也面臨巨大機遇。在供給側改革和國企改革的雙輪驅動下,2016年國企重組與清退步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資本市場也將迎來機遇。

  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供給側改革中去産能過程,特別是清理“僵屍”企業牽涉到大量産權交易。國企改革要為供給側改革和整個十三五規劃提供動力,提供改革紅利。2015年國企改革提出的投資經營公司、職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國企改革是以産權為主要內容的體制改革,國企供給側改革是以産業結構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國企改革由單純的體制改革向産權體制與産業結構二重奏改革轉變。國企改革如果停下來,供給側改革也搞不下去。目前,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在減産能方面應該切實加大力度,取得實質性進展。

  熱點五

  財稅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

  如果説,2015年是財稅改革的關鍵年,那麼2016年則是財稅改革的落地年。

  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改革備受社會關注。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目標,提出了三大改革任務: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方案出臺一年多來,不少改革舉措開始落地,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當前,今年兩會哪些改革將落實、哪些亟待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指出,深化財稅改革三大任務中,有兩項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今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這意味著全年減稅力度將達到幾千億元,對企業來説是真金白銀的支援。為了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中央決定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以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彰顯了政府推進改革的決心與擔當。

  “當前,深化財稅改革最亟待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的,當屬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的調整。”高培勇指出,迄今的財稅體制改革進程尚不夠均衡,有別於預算改革、稅制改革在改革實施層面取得的實際進展,作為深化財稅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對滯後。

  高培勇認為,央地財政關係的調整之所以相對滯後,同改革內容設計不夠詳實具體相關。就央地財政關係調整的兩個主要線索而言,無論是“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還是“合理劃分各級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其內容都是比較籠統的,基本停留在總體規劃層面。至於具體該如何去做,則沒有進一步提及。

  熱點六

  金融改革:助力實體經濟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當前我國處於經濟增速換擋關鍵時期,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尤為明顯。那麼,下一步如何維護金融穩定、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同時又服務於供給側改革必將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熱點。

  不可否認,過去一年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實質性進展,最亮眼的有人民幣成功加入SDR貨幣籃子;此外,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如新三板擴容、A股“發行註冊制”時間表落地、“811”新匯改等等方面,能感覺到巨大的改革推動力量。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當今國內對於貨幣問題關注過多,對經濟實業關注太少,即使貨幣貶值也不能發揮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反而會擴大金融投機的恐慌心理。金融專業不足是影響我國貨幣發展的重要基礎,值得高度重視,需引起警惕。因此,此時更擔憂的是風險,未來加強實業經濟才是根本任務與長遠根基。

  譚雅玲表示,近期的人民幣貶值過程已經驗證了交易投機性很強。查處虛假貿易時貿易數據滑坡嚴重,表明匯率根基錯位價格要素嚴重。我們需要調整思路與結構,以實體經濟為主,以外貿發展為主,匯率對其意義才會正常。

  熱點七

  房地産去庫存:號角吹響、政策先行

  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提升有效供給的最便捷方式即去産能,優化産業結構。

  在今年供給側改革中,房地産去庫存政策最為密集。自2月份以來,短短20余天裏,央行、發改委等10多個部委相繼出臺了五項重磅措施,幾乎每週都有樓市政策出臺。相信今年兩會也會就這一問題繼續深入探討。

  據中國社科院數據顯示,2015年商品住房總庫存預計達39.96億平方米,現房待售面積4.26億平方米,如果想完全消化,需要23個月。

  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立峰指出,化解房地産高庫存,如果著眼于短期效果,主要還得從需求側制定措施,比如貨幣、金融、財稅等,刺激需求有助於消化存貨。如果著眼于中長期改革,從供給側改革考慮,則需要全局性的戰略性政策指引。

  過去地産政策主要在需求端發力,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式是控制增量,調整土地供應節奏,增加土地有效供給;還要消化存量,在增強對周圍人口吸引力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在庫存積壓嚴重區域增加道路、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配套;加快推進政府購買服務,保障房和棚改回遷房以貨幣化安置為主;建立良好的金融和法律環境。

  “地産供給側改革,首要看點在於去庫存,消化庫存的行業性機會正好可以回籠資金。”李立峰指出,完成從重資産模式向輕資産模式的轉型,從住宅開發銷售向商用物業持有並重轉型,從依賴低成本土地向依賴規模和控制能力降低成本轉型,從依賴土地自然高速增值向依賴産品價值提升利潤率轉型,從純住宅開發向産業綜合地産開發轉型,從地産開發行業向業務多元化轉型,從依賴房價上漲獲取高利潤向依賴高週轉提升凈收益率轉型。

  熱點八

  製造業提振:網際網路+製造=智造

  在經濟下滑壓力加大之際,如何重振中國製造是難題。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等兩大概念,今年進一步要求在“中國製造+網際網路”上取得突破。期待在即將召開的兩會上,看到中國製造業未來10年的行動綱領和網際網路如何加速融合,為經濟帶來新動能。

  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政府計劃用3個10年來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就是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目標是把中國從全球製造業的第三方陣,提升到第二方陣。最終目標,是到2045年躋身第一方陣。苗圩還表示,“網際網路+”,就是實現三步走目標第一步“中國製造2025”的強有力工具,將為産業智慧化提供支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如何開啟中國製造的升級之路,對各個行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指出,勞動者的收入水準提高後,消費需求的規模在擴大,消費需求的結構在升級,新的消費需求和更新換代的消費需求都在不斷孕育。而中國製造能力和設計能力、配套體系也有了相當的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製造+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結構升級,能夠同時擴大新供給,釋放新需求。

  劉培林進一步表示,這一方面可以提高供給品質,另一方面也會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能夠更好滿足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熱點九

  對外發展戰略:自貿區、“一帶一路”融合

  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對外發展戰略將是本次兩會關注的焦點。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合作,倡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已經向世界伸出共舞之手。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力,也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十三五”期間,中國提出將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加強走出去戰略謀劃,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發達國家,也有不發達國家,比如2010年完成談判之後已經進入“升級版”的東盟自貿區,其十個都是“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而“一帶一路”的六大通道中,面向東盟的這條戰略通道顯的尤為重要。

  同時,陳文玲指出,推動“一帶一路”和推進自貿區戰略並行不悖,“十三五”規劃也提出要建立以周邊為主的自由貿易區網路體系。要以周邊為主,圍繞“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構建自貿區網路體系,可能是未來在發展我國自貿區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熱點十

  城市發展:有望進入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虛高、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這些城市病的治療或是本次兩會關注的熱點。

  去年12月,中央時隔37年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人民生活品質、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圍繞“城市工作”主持召開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對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城市不僅僅是工作、居住的場所,更應該是綠色的城市、人文的城市,而不是“越大越好”。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就曾強調,“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2016年已啟幕,新的一年,讓人期待。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勾畫出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這勢必要影響7.5億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的生活。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同樣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可以説,2016年中國兩會,承載著“十三五”開好局和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使命。

  相比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側”而言,“供給側”改革則著重迎合現階段我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因此,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便是圍繞供給側改革,將“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結合到經濟各個層面,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版撰文:證券時報記者 許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