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DP破7解讀中國經濟:市場將發揮更大作用
- 發佈時間:2015-10-26 08:46:12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王斌
從GDP“破7”解讀中國經濟
國家統計局19日公佈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中國GDP“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怎樣解讀GDP“破7”?三季度經濟數據發佈前,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對當前中國經濟作出6點判斷,指出中國作為10萬億美元體量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7%左右的增速實屬不易;10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中央黨校就當前經濟形勢和重點工作作報告,再度談及GDP增速“破7”,強調:我們從來沒有講過要死守某一個點,而是讓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這個7還真不是“破”了,而是來之不易。
李克強總理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報告,為我們提供了解讀GDP“破7”的鑰匙,也廓清了對於中國經濟運作現狀和前景的迷思。從GDP“破7”中解讀中國經濟,不能簡單看數值高低,還必須引入更多參照係。這些參照係至少包括:GDP與經濟總量的關係,GDP增速與經濟基本面的關係,GDP中不同産業數據之間的關係。如此,才能辨析GDP數據中的“好”與“壞”,並從中尋求經濟政策的運作脈絡,對其效率作出判斷。
6.9%的增速是快是慢
無論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6.9%這一增長速度都絕對不能算慢,而且這是在貨幣政策沒有“大水漫灌”的情況下取得的。
經濟總量對GDP增長起著“分母”作用,因此,解讀6.9%必須引入經濟總量這個常數,加入這個常數就提供了橫向和縱向兩種比較模型。橫向,是與那些經濟規模接近中國的主要經濟體比;縱向,是在中國不同年份不同經濟規模的基數上,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含金量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根據IMF的數據,2014年經濟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有9個: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巴西、義大利和印度。其中,美、德、英GDP增幅在1.6%-2.6%之間,法國和巴西GDP增幅不足0.4%,日本和義大利為負增長,只有中國和印度GDP增幅達到7%以上。以此為比較,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雖然“破7”,但絕對速度依然在全球經濟體中領先。
還要看到,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只有美國和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中國經濟規模是排名全球第三的日本的2倍多。在相當長時間裏,將不會有經濟體的經濟規模達到這一量級。而單純以中美比較,各研究機構都認為,2015年美國GDP增長為2.5%左右,中國前三季度GDP增長為6.9%,全年實現7%左右的增長目標可期,經濟規模將順利達到11萬億美元以上。中國經濟增幅為美國的近3倍,有什麼理由認為,美國經濟在紮實復蘇,而中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
如果説各經濟體GDP統計口徑不一致,橫向比較很難得出客觀結論的話,還可縱向比較。僅從數值看,6.9%與中國經濟長期超高速增長相比,確實是低了,但結合經濟總量的變化則會得出相反結論。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週期為2001年加入WTO至2013年後金融危機時期。姑且不論金融危機時的反週期政策吞噬了多少GDP增長成果,僅從經濟總量的變化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含金量”發生了什麼變化,就可以得出新的結論。2001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1.03萬億元人民幣,2009年為35.56萬億元,2015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也就是説,按實際匯率測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不到15年時間裏增長5倍多,自2009年以來也增長了近一倍。經濟總量的差異,決定了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實際“含金量”差異。而每一個GDP百分點的“含金量”,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加,也成倍數級別增加,而不是減少。在10萬億美元經濟規模基礎上,GDP每增長1%,相當於5年前增長1.5%,相當於10年前增長2.6%,與2001年相比則更高。
這意味著,今天6.9%的增長相當於2010年的9%以上,這一增長速度絕對不能算慢,而且這是在貨幣政策沒有“大水漫灌”的情況下取得的。就此而言,即使縱向看,6.9%的增速也足夠快。中國經濟仍有足夠活力。
6.9%是否改變了經濟基本面
就業率和居民收入沒有受到GDP增速回落的影響,能夠保持更快的上漲勢頭,表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僅沒有惡化,相反仍較為健康。
通常我們會聽到,中國經濟仍在合理區間運作、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的權威説法。GDP增長6.9%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看一下是否脫離了合理區間、是否導致基本面惡化,是另一個解讀角度。
所謂經濟在合理區間運作,一個重要考量是GDP數據離年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有多遠。6.9%顯然在7%左右,而沒有脫離預期區間。所謂經濟基本面,就是看GDP增速回落,會不會導致就業率和居民收入下降。這是經濟基本面是否出現變化的主要標誌。
從就業來看,過去有測算表明,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帶動100萬人就業。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每一個GDP百分點對拉動就業的貢獻率也在上升。據人社部等部門測算,到2013年,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已可拉動130萬—150萬人就業。2013年以來的經濟總量在繼續擴大,因此,即使GDP增速回落到6.9%,GDP單位增長對就業的貢獻率也會提高。事實上,今年1000萬新增就業崗位的目標已提前完成,表明6.9%沒有影響就業率。
從居民收入來看,與6.9%的增長相伴的,是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7%,跑贏GDP增速。這其中,當然有城鄉公務人員工資標準提高、今年補發了加薪工資的偶發因素,但主要是,在城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初步形成;在農村,針對三農的定向調控、精準調控開始發揮作用,從而構成了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就業率和居民收入沒有受到GDP增速回落的影響,能夠保持更快的上漲勢頭,表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僅沒有惡化,相反仍較為健康。這張“健康證”,有助於提高對GDP增速回落的“容忍”程度,為GDP“脫敏”,同時表明調整經濟結構的環境正在初步形成。
為什麼説“破7”不是真“破”了
如果服務業、科技産業能繼續保持發展勢頭,中國經濟就能通過新興行業的發展轉換增長動力,即使GDP數據“破7”,經濟增長的品質也不會“破”。
6.9%的GDP數據裏,包括了不同産業的經濟表現,其中有的數據亮麗,有的數據不盡如人意。亮麗數據表明經濟運作“好”的一面,不盡如人意的數據也未必都是“壞”數據。必須對何以形成“壞數據”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經濟運作“好”與“壞”的總體結論。
好的數據包括:服務業增長比較快,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51.4%,比上半年49.5%高出近兩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其中網上零售額增長將近40%,新能源汽車銷售翻倍,高科技産業增加值達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不盡如人意的數據包括:工業産出同比上漲5.7%,低於預期的5.9%,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3%,也低於預期,進出口同比下降超過兩位數。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三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和新興經濟體市場都出現劇烈震蕩,中國資本市場的下跌幅度領先全球。而據測算,在第一、二季度,繁榮的股市使金融市場對GDP的貢獻率增加了0.5%。假如剔除股市繁榮期的貢獻率,可以發現,6.9%的增長能更多地反映實體經濟的增長,也更加真實。就此而言,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破7”不是真“破”了,經濟走勢仍比較平緩,甚至可能出現先抑後揚的勢頭。
還有,不同産業的表現證明,原有基數較大、對外部環境依賴程度高的行業增長受到了嚴峻挑戰,而與轉型升級、內生型經濟相關的行業增長較快。這是經濟增長動力正在轉換的標誌。過去,固定投資和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基建、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加工業和房地産等行業,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現在,服務業和高科技産業正在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援,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領軍者。按照李克強總理的比喻,其上升勢頭甚至可以用“咄咄逼人”來形容。這正是中國經濟增強內生動力需要出現的變化。
與美國相比,美國服務業、科技産業産值佔到GDP的70%以上,而中國服務業、科技産業只佔GDP的30%多,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這一正在呈現出巨大活力的發展空間,提升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如果服務業、科技産業能繼續保持這樣的發展勢頭,那麼中國經濟就不會因為需要各行業去庫存化而陷入低迷,中國經濟就能通過新興行業的發展轉換增長動力,即使GDP數據“破7”,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也不會“破”。
怎樣應對6.9%中包含的風險因素
市場能否對資源配置起到更大作用,政府能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決定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環境。這兩條比GDP是否“破7”更有觀照價值。
當然要看到,進出口貿易增幅下滑、固定投資增速下降等數據,也顯現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具體表現在哪。總體來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部需求不穩定,二是實體經濟資金支援不夠,三是固定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一方面,需要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10月23日晚間,央行宣佈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同時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央行再次啟動“雙降”,為釋放流動性,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創造了新條件。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結合,是應對外部環境不穩定、增強實體經濟活力的必然選擇。在多次“雙降”之後,可以預期,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調整姿態,以消除經濟增長的風險因素。
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推動經濟領域的深化改革。李克強總理在與部分省(區、市)負責人就經濟形勢座談時指出,單靠政府一隻“手”確實不夠,還要充分調動市場活力。全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逐步放開成品油價格等改革議程,與商事制度、國企、財稅制度等改革一道,證明改革是挖掘經濟增長潛力的最好辦法。
此外,網際網路+、“雙創”、“中國製造2025”等新戰略,為提高固定投資的邊際效益指明瞭新路徑。與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比,網際網路+、“雙創”、“中國製造2025”具有更清晰的增長效應,不僅可以長期帶動經濟增長,還可能為中國帶來新工業革命。這也是中國製造提高價值必須經過的一道關口。
無論是貨幣政策的靈活運用,一系列經濟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還是相關産業戰略的制定,都體現出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清晰邏輯。實際上,這也是中國經濟三十多年來能以高速和中高速增長的奧妙所在。應對中國經濟增長現實和潛在風險,開放、改革相輔相成,仍是最終武器。
讓所有的頂層設計、發展戰略發揮出預期效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起的是優化局部環境的作用,而能否將改革推動下去,起著優化全局的作用。就此而言,市場能否對資源配置起到更大作用,政府能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決定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環境。這兩條比GDP是否“破7”更有觀照價值。這兩條做到了,中國經濟就不會是一團迷霧,而將呈現出明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