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暴跌後的反思:兩融發展"跛腳" 融券做空被指需完善

  • 發佈時間:2015-07-20 07:28:49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張恒  責任編輯:陳娟娟

  編者按:A股始於6月15日的這輪調整,至7月8日上證綜指跌去1600余點,程度之劇烈前所未見。引發這輪調整的原因很多,監管層應對動作也不斷,而如何從制度層面去反思當下的中國股市,實則應該受到監管層、投資者的更多關注。中國網財經推出《暴跌後的反思》系列報道,邀證券專家共同探討有關中國股市的制度建設,理性思辨、集結智慧,以期中國股市之更好明天。

  中國網財經7月20日訊(記者 張恒) 7月10日,滬市兩融規模為9340.7億元,較此前一個交易日增加45.28億元,這也是兩融規模在此輪下跌中連續縮量16天后的首次反彈。

  本輪股市的漲跌,因場外配資、兩融等杠桿資金的加入而變得劇烈異常。而對於融資融券的發展,諸多專家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一方面,融資和融券發展不平衡導致風險積聚、放大,另一方面,在當下中國股市,融資融券的實施是否時機恰當專家也認為值得重新商榷。

  兩融餘額一度突破2萬億

  據了解,A股場內融資融券業務的杠桿比例通常在1:1左右,市場行情火爆時,據稱也有融資杠桿做到1:3的。今年5月,兩融餘額一度突破2萬億元。

  兩融餘額的累積,既是市場走高的重要動能,也在下跌時成為一把“利劍”。以著名的“昌九生化爆倉案”為例,昌九生化2013年9月16日被調入兩融標的範圍,僅40多天時間,其融資餘額從3800萬元達到最高時的3.54億元。在昌九生化曝出黑天鵝之後,其股價連遭七個跌停板,諸多融資客幾乎傾家蕩産。

  面對兩融的潛在風險,監管層的監管和調控力度也隨著此前A股行情的持續火熱在加大。

  今年4月,證監會對券商兩融業務提出規範和要求,加大檢查執法力度,堅決、及時處理和糾正違法違規行為。進入5月,證監會再度出手調控兩融,將兩融規模與券商凈資本掛鉤,並要求兩融餘額不得超過券商前一月末凈資本的4倍。6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強調,“未經批准,任何證券公司不得向客戶融資、融券,也不得為客戶與客戶、客戶與他人的融資融券活動提供任何便利和服務。”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南方小康ETF基金經理楊德龍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層是在強制降杠桿,對市場新增資金面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是對券商風險控制的督導。

  6月12日,證監會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對場外配資再“亮劍”,A股劇烈調整開始。在此背景下,監管層對同屬杠桿業務的兩融,態度似有變化。

  6月29日,針對A股急跌,證監會罕見於盤中喊話,表示在目前市場情況下,兩融業務整體維持擔保比例仍遠高於預警線,滬深兩市6月25日至6月26日兩個交易日因維持擔保比例低於130%而強制平倉金額不到600萬元,風險可控,強制平倉規模很小。

  7月1日晚間,證監會發佈《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表示建立融資融券業務逆週期調節機制,合理確定融資融券業務規模,允許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優化融資融券客戶擔保物違約處置標準和方式等等。

  有分析認為,不應該把監管層對於兩融的調控簡單地認為是利好或是利空,應看到兩融管理辦法更趨合理和靈活;部分自主權由監管層交至交易所、券商的手中,機制更為長效和完善。但另一方面,行政硬性規定的褪去,或也將加劇兩融的行業競爭。

  而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認為,對所謂“杠桿牛”的風險認識不清楚,是導致本輪股市大跌的重要因素。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在摸清家底之後,對於“杠桿牛”做頂層設計。葉檀強調,杠桿本身並無過,但是所有的杠桿資金都必須納入監管視野,以控制風險。

  兩融發展不對稱 融券做空機制不完善

  理論上,融券做空應該與融資形成相互制衡的關係。據悉,美國融資融券比例在3:1左右,而目前,中國融資與融券比例為560:1。另有數據顯示,在 5月20日兩融餘額突破2萬億當天,融資餘額高達1.97萬億,融券餘額佔量很少。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每家券商融券額度僅100億,而融資上限則高達3萬億。因此,A股市場名義上雖然可以融券做空,但是由於券商可融券很少,所以在操作性上融券規模很難與融資相比。

  造成這種近乎單邊交易局面的,一方面是額度上的限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券商自身實力有限,很難對所有標的股進行配置。每天開盤前除少數超級大盤股外,絕大部分標的股都被哄搶一空,根本無法在盤中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操作與否,從而無形中加大了做空者的風險。同時,融券做空機制不完善,間接縱容泡沫吹大。

  4月17日,證券業協會、上交所、深交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四單位聯合發佈《關於促進融券業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支援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融券交易,擴大融券券源,充分發揮融券業務的市場調節作用,近期將擴大融券交易和轉融券交易的標的證券至1100隻。

  就融券標的股票而言,有業內人士建議,融券業務應該由一個機構統一全面配資融券標的股,因為券商實力參差不齊,由單個券商很難全面配置。而由一個機構統一配置,集中了所有券商的力量,那將不會留有死角。

  另外,鋻於目前A股兩融標的股眾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建議,需要對兩融標的進行嚴格的管控,在資本市場成熟的國家,類似仙股和粉單市場股票均不能作為兩融標的股。

  融資融券是否該停掉?專家觀點不一

  早在1996年以前,內地市場也曾出現過類似融資融券業務的市場活動,但因為信用體系缺失、市場投機盛行以及監管不完善等原因,帶來了較大的市場風險。鋻於此,1996年,證監會明令禁止了該項業務,直到2010年兩融業務才再度放開,然而跟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制度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相對不成熟的地方,《暴跌後的反思》系列報道中已經提及。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股市的交易制度不是T+0,同時漲跌幅限制還沒有放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先做融資融券,在發展邏輯上是本末倒置的。

  董登新進一步解釋:“融資融券是信用交易方式,而信用交易需要現貨市場有良好的完善的自我調節機制,那樣融資融券才能給發揮正常的作用。中國股市現在先實行融資融券,這對於本身不夠成熟的市場來説,已經超前。”

  侯寧在接受採訪時指出,自年初以來,在“一路一帶”戰略實施等利好因素的提振下,市場情緒急劇升溫,再加之本輪牛市是區別於以前牛市的杠桿牛市,股市中撬動整個市場的兩融資金已經突破2萬億。侯寧認為,2萬億兩融資金的存量是本輪牛市泡沫急劇放大的重要原因,他甚至認為,兩融“應該停掉”。

  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也認為,中國國情很不適合融資融券,“應用1-2年時間慢慢停掉它。”謝百三同時表示,對於融資融券和去杠桿,應用溫和的保守療法,切不可疾風暴雨。

  楊德龍對待兩融的態度則相對溫和:“這輪牛市中最大的、最恐慌的調整,很多是加杠桿的資金在被迫平倉,但這並不能全面的否定融資融券,目前場內融資融券的杠桿比例僅為1-2倍,這是正常的,監管層應該做的是增加對場外配資的監管,對資金杠桿比例的上限進行控制。”

  對於市場上反對“兩融”的聲音,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漫江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沒必要過度的反對或者支援,我們要做的是如何來完善事物的發展,比如更快的出臺一些配套的制度。”同時,她表示,相信經過這次市場的波動,政府會更加的重視“兩融”的發展。

    專題:暴跌後的反思   

    暴跌後的反思:保護股民合法權益 專家呼籲實施T+0

    暴跌後的反思:新股發行六問題凸顯 改革任重道遠

    暴跌後的反思:場外配資的灰色陰影 該如何監管掌控

    暴跌後的反思:再融資成“抽血機” 三制度硬傷引關注

    暴跌後的反思:違法違規不斷 業界吁加大懲處力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