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長城人壽凈利下滑30% 報表造假或係被迫鋌而走險

  • 發佈時間:2015-05-05 09:09:01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項男  責任編輯:郭偉瑩

  4月29日,處於造假風波的長城人壽交出了2014年成績單。時代週報記者梳理2013年、2014年報表發現,兩份報表對2013年凈利潤的數字並不統一。2013年年報中,當年實現凈利潤5620萬元;但2014年年報中,這一數字卻為3940萬元,兩者相差了1680萬元。

  這其中的原因或與長城人壽報表造假有關。

  4月21日,該公司就因造假問題被保監會處罰。此前,時代週報記者向長城人壽相關部門採訪年報造假對凈利潤的影響,對方並未回復。5月4日,時代週報記者再次撥打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電話時,對方也未接聽。

  值得關注的是,長城人壽去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近21億,比2013年增長近7倍。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代表發行的分紅險、萬能險産品較多。”廣東某壽險資産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這麼做是為了獲取鉅額現金流,通過投資賺取其中的利差,“這種現象業內很普遍,在個險以及保費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很多中小壽企都是這麼做。”

  截至去年年底,長城人壽的償付能力為161.55%,較前年增加了12.74個百分點,達到了保監會II 類標準。但同期,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充足II類公司要求兩倍(300%)的壽險公司就有12家,長城人壽的償付能力明顯弱于同業。

  上述壽險資管中心人士認為,長城人壽的償付能力吃緊與過多發行分紅險以及萬能險有關,萬能險是最消耗資本金的。

  凈利潤下滑30%

  時代週報記者從年報中獲悉,去年長城人壽實現凈利潤3900億元,同比減少,這一數字與同業相比也並不理想。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去年凈利潤漲幅超過100%的壽險公司就有23家之多。

  時代週報記者翻閱長城人壽2013年以及2014年報表發現,兩份報表中2013年的凈利潤並不一致。在2013年的那份年報中,當年實現凈利潤5620萬元;但在29日發佈的2014年年報中,這一數字卻為3940萬元,這其中相差了1680萬元。

  這其中的原因,或與此前長城人壽造假有關。

  因連年虧損陷入尷尬,長城人壽此前借助報表賬目“扭轉局面”。因房地産項目核算、萬能險費用錯列等多項數據不真實,4月21日,保監會對該公司及相關負責人合計罰款12萬元。

  保監會在此次的處罰中指出,2013年12月再次新增評估增值3261萬元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2014年3月再將自用房地産轉為投資性房地産核算,評估增值3093萬元計入資本公積科目。

  事實上,長城人壽已經不是第一次領罰單,該公司在2012年曾因將招待費虛列為雜費被河北省保監局罰款12萬元。長城人壽2012年12月一單會計憑證將自用的房地産轉為投資性房地産核算,評估增值3703萬元計入資本公積科目。通過3次做賬遊戲,長城人壽賬目收入增加了超過1億元。

  據時代週報記者了解,自2005年成立以來,2013年長城人壽才扭虧為盈。2010年虧損1.63億元,2011年虧損5.6億元,2012年利潤總額虧損558萬元,2013年凈利潤才扭虧為盈,為3940萬元。

  不僅如此,長城人壽因發展緩慢、長期沒有盈利等問題,已有股東退出,公司高管也多次換血。

  去年8月份,長城人壽第三大股東—北京慶雲洲際科技有限公司徹底退出,將持有的10.99%股權 (1.94億股股份)分別轉讓給長城人壽的另外兩個股東:北京華融綜合投資公司和北京金昊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華融成為長城人壽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9.64%。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大增

  從年報看,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長城人壽貢獻了較大的現金流。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長城人壽去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近21億元,這一數字在2013年僅為3.14億元,增長近7倍;另據保監會的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就達到了12億元,是原保費收入的近兩倍。

  從2013年4月開始,保監會在往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之外,新增“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個統計指標。

  中國人保壽險廣東某分公司中層幹部謝瑞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稱,保戶投資款新增繳費高,説明保險公司的分紅險以及萬能險投資部分資金佔比高,但這類産品的保障功能較弱。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年報發現,長城人壽2014年度保費收入前5名保險産品中,有4個産品是分紅險。

  招商證券保險分析師王宇航分析稱,險企推類似高收益率的萬能險産品是不賺錢的,但是他們之所以願意積極推動這樣的産品,是為了賺取鉅額現金流,搶佔渠道網點。

  上述壽險資産管理中心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坦言,這類産品本身不賺錢,也不計入保費收入,但能帶來大量的現金,對中小型壽企很有吸引力。“由於對現金流的要求,很多壽企發行這種投資型的産品,在短期內獲利。”

  但風險亦存在。一旦保險公司此後業務規模增速開始放緩,手中資金難以覆蓋眼前的給付與賠付,那麼現金流危機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來。

  對於這種做法,監管部門並不支援。在此前的一次講話中,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表示,這反映出一些保險公司受近年來民間借貸利率高企的影響,打政策擦邊球,忽視成本和風險進行業務擴張,同時也暴露出保險業“保險産品融資化、長期業務短期化、新單業務躉交化”的問題。

  償付能力吃緊

  償付能力充足率是衡量一個保險公司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也是保監會監管的重點之所在。

  截至去年末,長城人壽償付能力為161.55%,較2013年年底的148.81%略有提高。對於償付能力提高的原因,長城人壽解釋稱,去年末實際資本為73842萬元,較前年末增長14330萬元,增幅24.08%。

  另外,去年末最低資本為45708 萬元,較前年末增加5716萬元,增幅14.3%。主要原因是長城人壽在2014年度業務發展使最低資本增加,實際資本增幅大於最低資本增幅,導致2014 年底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

  但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長城人壽的償付能力與同業相比並不理想。截至2014年年底,償付能力充足率超過充足II類公司要求兩倍(300%)的壽險公司就有12家,其中包括安邦養老、泰康養老等。

  事實上,這些年長城人壽因償付能力受限,放緩了分支機構的擴張。資料顯示,長城人壽在成立當年就設立了四川、山東、湖北、青島分公司;到2006年,又有北京、河南分公司開業;但此後,長城人壽分支機構設立的步伐明顯放緩。而在此前,長城人壽還因為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被保監會暫停增設分支機構。

  由於償付能力吃緊,長城人壽成立之後共有5次增資,分別發生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2011年12月、2012年9月以及2013年2月,5次增資後的註冊資本金分別增至4.8億元、14.075億元、15.61億元、15.75億元、17.7億元。其中的2007年11月長城人壽的第二次增資新引入資本金近10億元,創下同期開業壽險公司單次增資最高紀錄。

  長城人壽還連續發行次級債。2009年定向發行10年期可贖回次級定期債2.27億,2013年底再發行1.53億10年期次級定期債。

  上述壽險資産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萬能險以及分紅險對資本的消耗比其他險種更大,長城人壽償付能力吃緊與此類産品佔比高有一定的關係。根據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的精算相關規定,萬能險需要計提責任準備金的比例最高,是最“吃”資本金的險種。

  長城人壽表示,建立以償付能力為核心,從事後稽核為主逐步過渡到事前預警、事中監控為主的風險管理思路,引入風險衡量工具,逐步實現風險管理的專業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