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基金行業“中考”成績單揭曉,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募行業108家基金公司3065隻基金産品合計管理資産規模為79636億元(或因統計口徑問題,不排除與實際略有出入,下同),較2015年底的保有規模下降5.25%。
儘管總規模有所下降,但在A股市場出現暴跌、債券牛市因違約事件增多蒙上一層信用風險的陰影、貨幣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仍有近8萬億規模的保有量著實不易。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儘管多數基金銷售情況遭遇困境,但上半年的基金髮行量與以往相比並無出現大幅下降。其中,保本産品大賣、委外資金逐鹿基金市場成了最關鍵的兩大支撐因素。
公募前十之爭
基金行業上半年數據出爐之際,最受市場關注的莫過於基金行業的排名。
據Wind資訊統計,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天弘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資産管理規模分別為8505億元、5149億元和4824億元,較去年末規模變動分別為1766億元、-753億元和393億元。
天弘基金穩居榜首,作為唯一增長逾千億的基金公司,它的體量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超過了10%。與過往一樣,天弘的成功緣于其貨幣基金的擴張,或者説是旗下天弘基金持續獲得凈申購使然。
據統計,上半年,天弘旗下貨幣基金增長1843億元,總規模8248億元。另據天弘基金網站公佈的二季度末資産凈值數據,截至6月末,天弘餘額寶資産凈值為8163億元,較2015年末的6206億元資産凈值足足增長了1957億元。由此可見,若扣除餘額寶這只巨無霸基金,天弘基金截至6月末的公募資管規模僅為300多億元,上半年減少了100多億元。
與天弘基金截然相反的是易方達基金,其貨幣基金因素貢獻較小。儘管在二季度末管理的4057億元的公募基金規模已被工銀瑞信超越,行業排名跌至第四,但易方達仍以2396億元的規模穩居“非貨幣”冠軍。緊隨其後的分別是華夏基金和嘉實基金,它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分別為2038億元、2006億元。
除了前四名之外,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還有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匯添富、博時基金、建信基金、中銀基金,對應的公募規模分別為3422億元、3077億元、2859億元、2502億元、2473億元、2444億元。與2015年末相比,前十大基金中唯一的新進成員為博時基金,其公募規模從2014年的1100億、2015年的2000億,增長至目前的2500多億,兩年半時間實現了跨越。
“終於回歸正道了。”一位博時基金前員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博時擁有過輝煌的過去,曾經是中國第二大基金公司,規模接近當時的老大華夏基金;且彼時的華夏尚在鼎盛時期。不過,盛極而衰的博時其後進入下滑期,一度跌至中等規模基金行列。
博時進,必然有公司出。廣發基金上半年退步明顯。排名從2015年末的第七名跌至12名,公募規模由3300億元跌至2333億元,縮水了近千億元的規模。
權益類遇困
前十大基金規模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上半年行業的變化。總體而言,2016年的公募“中考”成績超越預期。
今年上半年,A股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7%,上證綜指跌17.22%、深證成指跌17.17%。股市不振的同時,債券牛市遭遇退潮。上半年債券違約數量明顯增多,違約金額超過了200億。而這樣的信用風險也導致了債市的調整。中債總全價(總值)指數上半年出現了0.44%的調整幅度。當國債收益率跌破3%的同時,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軍團年化收益率幾乎全線退守3%以下。
在這樣的環境下,基金髮行陷入了困境。多數基金在發行中選擇了延長募集期限,少數用足了3個月的最長髮行期限。
儘管出現這樣的情況,公募基金還是頂住了壓力。截至2016年6月末,公募基金行業基金數量歷史上第一次突破了3000隻大關,達到了3065隻。
從分類數據來看,儘管上半年受累于收益率的逐漸下滑,貨幣基金規模縮減了5%,但276隻貨幣基金仍有43585億元的保有規模,穩穩佔據了公募基金的半壁江山。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因A股市場大幅調整規模明顯減少,前者規模下降14%至19529億元,後者下降13%至6568億元,兩者表現均好于上半年上證綜指17.22%的跌幅。債券型基金成了上半年的最大贏家,基金數量增長115隻至652隻,規模增長25%至8855億元。因人民幣貶值因素影響,QDII熱在上半年表現得較為明顯,上半年規模增長41%變為848億元。
公募轉向
上半年,儘管多數基金的發行形勢極為糟糕,但總體發行規模和數量依然可觀。
據Wind資訊統計,上半年公募行業發行了365隻基金,募集金額約3600億元,佔7.96萬億公募規模的比重約為4.5%。
新發基金中,保本基金和來自銀行等委外産品所佔份額最大。
據凱石金融統計,2016年上半年,公募行業合計成立56隻保本基金(第一季度成立28隻,第二季度成立28隻),佔新基金總數量的14.62%,但發行規模合計為1473.43億元,約佔新基金總規模的38%。
在股市大幅震蕩之際,國內其他資産也鮮有賺錢效應,避險意識的大幅升溫,讓保本基金髮行火熱,多數基金髮行規模均在20億以上,其中廣發穩裕保本、建信安心保本七號、鵬華金城保本等募集金額更是在40億以上。
然而,保本基金井噴式發展背後也暗藏了危機。在實際操作中連帶責任的擔保方式使得基金公司成為保本産品的實際擔保人,一旦市場出現“黑天鵝”,保本基金大規模虧損將使得基金公司無法保本進而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為此,監管層面正在為火爆的發行行情降溫。繼6月22日,博時保泰保本發行結束後至今未有保本基金髮行。且儘管有多達幾十隻保本基金還在申請發行,但5月至今,未批復任一一隻保本基金髮行。
在當前資産荒加劇、資産收益率持續下行的大背景下,定期開放式債券型基金接過保本大旗,成為市場中受到熱捧的品種。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成立的定開債為48隻,債券基金募集規模排名前五的多為定開債基。
一般來講,除了債市熊市階段,大部分債券型基金都是通過加大杠桿獲取超額收益,違約爆發前的債券基金投資方式普遍是信用債加高杠桿,獲取的收益遠高於市場無風險利率。
根據2014年頒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封閉運作基金的杠桿率(基金總資産與基金凈資産之比)不得超過200%;開放式基金的杠桿率不得超過140%,此項規定將於2016年8月起正式實施,定期開放類基金將擁有更大的“杠桿空間”,因此成為當下基金公司佈局的重點。
也正因定開債基有如此優勢,它吸引了銀行、保險等委外資金前來配置。而委外資金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直接定制的形式。行業內一度出現了300億量級的“巨無霸”定制基金。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