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業再次迎來“里程碑式”的事件。
6月16日,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證監會核準設立,兩大股東恒生銀行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別佔股70%和30%。“恒生銀行一貫穩健經營,有較為完善的風險控制。新基金公司其他方面的情況還需等正式開業後與大家分享。”恒生銀行回復時代週報記者稱,同時也表示,恒生前海基金將引進恒生在資産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
這些年,合資基金公司飽受中外股東摩擦碰撞之苦,多個公司發展停滯不前,外方股東急需一種解決之道,首選方式就是拿到“話事權”。外資終於跨過公募49%的持股紅線,實現控股。“這肯定是好事。外方其實都想做絕對控股的大股東,這樣就沒有那麼多中外方的碰撞了。”一位某合資基金公司前高管對時代週報記者説道。
恒生銀行已經在一開始拿到了恒生前海基金的絕對控制權,然而,人員問題、業績問題、文化差異問題等猶如一道又一道發展路途上的路障,其要在公募基金市場佔得一席之地,似乎並不簡單。一位合資基金公司中層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合資基金公司想要發展,需要的是中外方的互相尊重和市場化的人才,外方在投資上的先進經驗是一大助力,但並非決定因素。
中外股東控制權之爭
從2002年12月,第一家合資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合資基金已走過十余個春秋。證監會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共有基金公司108家,其中合資公募為44家,差不多佔據了半壁江山。然而,在這45家基金公司中,卻並沒有了招商基金的身影。2012年,招商銀行和招商證券兩家公司攜手出資接過荷蘭國際集團(ING)手中招商基金33.3%股權,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搖身演變成了純本土公司。“很多合資公司把在中國的發展不順利歸因于中國的政策問題,但其實,證監會對外資是給予政策紅利的。”某業內資深人士説道。
2006年5月8日,中資公司中郵創業基金成立;2010年9月28日,中資公司浙商基金成立,在此四年多時間內,證監會暫停發放中資基金公司的牌照,只發放合資基金公司牌照。某基金公司總經理透露,監管層那時覺得國內基金業內部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基金黑幕”等,認為有必要引入海外大型金融機構的成熟經驗,特別是外方的投資理念與合規風控體系來重塑基金業。
然而,在當初所預見的“外資股東將先進的投資理念和合規風控帶進公募市場”得到兌現的同時,新的問題應運而生:在海外擁有豐富資産管理經驗的外方股東,與了解國內市場的中方股東互不相讓,為搶奪話語權爭端不斷,公司經營備受困擾。
談及哪家基金公司“曾用名”最多,金元順安絕對是榜單第一位,多到業內談及這家公司時,都會問一句“現在還叫這個名字嗎”。2006年11月13日,金元比聯成立,股東為金元證券和比利時聯合資産管理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2012年,比利時聯合資産管理公司退出金元比聯,出資五年最終戴著一頂虧損3300萬元的破帽子離開,惠理基金接手49%的股權,公司改名為金元惠理。然而今年,惠理基金也在苦撐四年後離去,接手者為上海泉意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公司更名為金元順安,由合資轉為內資。
2007年8月15日,當時的金元比聯發行了成立後第一隻基金—金元比聯寶石動力保本,首募49億元,可謂打響了頭炮。然而在此之後,金元比聯連發4隻偏股型基金和1隻債券型基金,直至2011年8月16日發行第二隻保本基金。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6月25日,金元順安公募資産管理規模僅為42.98億元,其中超過35億元為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
其實,金元順安在成立之初,打出的旗號是立志做中國的“保本專家”,因其那時的股東比利時聯合資産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當時的金元比聯看著其他公司靠發股票型基金迅速做大的時候扭曲了自己,想去賺快錢。假如他們當時堅持了自己的定位,或許結果會不一樣。”一位熟悉金元順安的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道。
“基金公司做不好的有兩種,一種是合資基金公司,特別是49%、51%的持股比例的,外方中方理念不合,摩擦碰撞,導致公司發展不起來;第二種是總經理和董事長都要做主的。”一位“公轉私”的公司高管如此總結。有趣的是,國海富蘭克林兩樣都碰上了。
在合資基金公司中,國海富蘭克林是股東衝突比較典型的公司,其擁有同樣強勢的中外方股東背景:外方股東為具有60多年資産管理經驗的富蘭克林鄧普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也是首家進駐中國的外資證券機構;中方股東國海證券(持股51%),其前身是我國首批券商之一。
國海富蘭克林自2004年11月15日成立以來,投資業績不乏亮點,但是總經理卻如走馬燈似的更換。一位曾在國海富蘭克林工作多年的業內資深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説,國海富蘭克林中外方股東勾心鬥角得特別厲害,都想搶佔主導地位,最終的結果是雙方輪流“坐莊”,並視“總經理人選爭奪”為最後的戰役。“國海富蘭克林的總經理是中外方股東輪流指定的。這一屆由國海證券派人,那麼下一屆的總經理就肯定是富蘭克林的人。”
國海富蘭克林成立近12年,先後有五任總經理吃到了董事會開出來的“罷黜牌”,任期最長的金哲非也僅在總經理之位上呆了3年,最終因為與董事長吳顯玲的矛盾重重被董事會“踢”出局。股東角力的直接結果是發展停滯,規模排名更是與其業績不相匹配。根據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6月25日,國海富蘭克林公募資産管理規模為225.33億元,排在第60位。
外資主導樣本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股權相當的中外方股東都會因為爭奪控制權而“大打出手”,而其中外方佔主導的也並不少見,比如上投摩根。
上投摩根受外方股東影響頗深,其第一任總經理王鴻嬪和現任總經理章碩麟,以及副總經理侯明甫均來自摩根富林明。據知情人士介紹,在股東方的協議中已經載明,外方擁有總經理的提名權。上投摩根經歷12年內的發展,除了將公募資産管理規模做至近千億元,産品創新方面也可圈可點。“我們主要延續的是外方股東的投資風格以及風控體系。其實也並沒有誰更強勢之説,雙方股東一直相處得很融洽。”一位上投摩根資深員工對時代記者記者説道。
匯豐晉信也屬於一家外資佔主導的合資基金公司。據其公司員工透露,雖然匯豐銀行不控股,但公司從剛開始搭建架構時就已經商量好由匯豐銀行主導,所以第一任總經理李選進和現任總經理王棟都來自匯豐銀行。匯豐晉信的投資理念和風格完全延續匯豐銀行,比如,匯豐銀行認為風控是最重要的,認為不應該給個人投資者使用杠桿,於是在分級基金大熱時要求匯豐晉信不發行分級基金;再比如,證監會規定的貨幣基金的久期為不超過120天,但是匯豐銀行內部有個“久期不超過60天”的規定,所以匯豐晉信旗下貨幣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獲得更高收益的機會。而這些規定,也是對匯豐集團所有金融機構的規定。
保守的風格讓匯豐晉信的發展顯得有些緩慢。“匯豐銀行也想我們提升規模,但是必須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在這麼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匯豐銀行歷經很多大的事件,對風險有獨到見解。現在至少我們還能活著,説不定還能堅持自己的風格,過個幾年,我們也能有很好的發展。” 上述匯豐晉信員工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仍然有著美好憧憬。
同屬匯豐集團的恒生銀行成立於1933年,與匯豐銀行一樣,其1983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過大風大浪,最看重的也是風控。恒生銀行表示,恒生前海基金將引進恒生在資産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以及發揮前海在中國金融改革的政策優勢,推動內地基金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