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民營徵信機構迎央行“終考”
- 發佈時間:2015-08-27 10:29:2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首批獲准開展個人徵信業務的8家機構將於近期接受央行“終考”,民間徵信機構如何成為央行的有益補充,推動我國徵信體系建設是業界關心的焦點。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楊子強日前説,我國徵信行業發展面臨新的形勢: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正在推進徵信領域變革;分層次的徵信市場正在形成;個人隱私保護受到特別關注。隨著新型徵信業態出現,培育發展徵信市場是各級人民銀行的重要任務。
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已為8.7億自然人、2083萬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收入自然人資訊數量居世界各徵信機構之首。“但我國徵信服務水準與美國、歐洲等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培育和發展徵信市場任重而道遠。”楊子強説。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表示,我國徵信市場方向是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公共徵信機構與民營徵信機構相互補充,適度競爭的格局。
“大數據時代,要建立可量化、可定價、可交易的徵信體系,允許數據資産以安全合理的方式流通交易,這可有效降低徵信市場的資訊不對稱,但這也對徵信市場多元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如哪些大數據應納入監管,避免消費歧視等。”黃志淩説。
在中小企業徵信領域問題更為突出。長期從事中小企業貸款的民生銀行行長助理林雲山説,當前徵信體系資訊相對滯後,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反欺詐數據庫,提高徵信系統的時效性,實現失信資訊實時共用及時提示風險。
楊子強表示,針對當前新形勢,培育和發展徵信市場需著重加強五方面:一是積極穩妥地培育徵信市場,發展與規範要並重,重點監管信用資訊主體合法權益;二是穩步推進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建設,推動金融信用資訊的全覆蓋和非銀行機構的資訊採集;三是加強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的安全管理,防範徵信資訊洩露;四是加強中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切實發揮服務政府、服務銀行、惠及中小企業和農村的作用;五是積極探索對大數據徵信的監管,研究大數據徵信的相關立法。
現代徵信體制建設涉及證券市場、保險市場、非金融市場,還涉及司法行政、稅務等各相關領域,其監管要求也超出了法律賦予央行的職責。黃志淩建議,成立國家徵信管理局這一更高層級徵信管理專門機構,全面負責中國徵信體制建設的推進與管理。
市場空白也意味著更多機會。IBM公司銀行業諮詢合夥人徐啟昌對比中美兩國徵信市場預計,中國徵信大數據更為豐富,應用場景更為多樣。個人徵信市場大有可為,在三年內應用水準將超過美國,並出現2到3家大公司。小微企業徵信五年左右或將達到美國水準,並涌現徵信技術領域大型提供商。